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建立“我能行”的感觉,需要切身的体验

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中都带着“我能行”的基因。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积极的、自由的、支持性的,“我能行”的基因就会表达出来。比如,一个1岁多的幼儿第一次想自己吃香蕉,要吃香蕉就得剥去香蕉皮。此时,对家长来说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帮孩子剥开香蕉皮,把香蕉弄成小段,塞进孩子嘴里,这对成年人来说太简单了;另一种是鼓励孩子自己摸索着去剥香蕉皮,经过努力自己吃到香蕉。

单从结果来看,两种情况下,孩子都吃到了香蕉。但如果从心理过程来看,家长的这两种应对方式却在孩子心中建立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前一种是“妈妈行,我不行”,后一种则是“我能行”。也就是说,最好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父母如果强行帮助孩子,就会破坏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然而,要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感觉,不是家长嘴巴上说说就行了,而是需要家长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体验到这种感觉。当孩子做一件事遇到挫折时,要给予支持,而不能直接替孩子做这件事,更不能打击孩子。

我曾经见过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爸爸。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参加一个亲子活动,这个活动让家长与孩子配合,先给长条形的气球充气,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把气球编成小动物的形状。这位爸爸跟他的儿子配合得不错,爸爸负责充气,儿子负责编气球。不一会儿,他们就完成了。儿子看着自己完成的气球作品,非常自豪,紧紧地抱住爸爸,并高兴地跟爸爸说:“爸爸,我是世界上最厉害的!”

有意思的是,儿子的话音刚落,可能是因为气球里的气充得太满,儿子的作品突然“砰”的一声炸了。儿子被吓得抱着爸爸大哭。这时,这位爸爸却说:“你刚才不是说你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吗?气球炸了就把你吓哭了啊,别哭啦,男儿有泪不轻弹!”我听完这位爸爸的话,很替这位爸爸感到惋惜。他本来有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能够让儿子感到“我能行”,可惜的是,当儿子遇到挫折时,他的一番话不但没让儿子建立起“我能行”的感觉,还把儿子原来的自信也弄没了。

实际上,这位爸爸的这番话让自己的儿子感受到的并不是爸爸让他坚强,而是爸爸说他不行。孩子年龄越小,建立自我效能感越容易,建立起的“我能行”的感觉就越持久;相反,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建立自我效能感就会变得困难,甚至孩子还会建立起“我不行”的感觉,这种感觉将会伴随孩子很长时间,甚至终生。

如果这位爸爸在儿子说“我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时,能够用非常真诚的态度对他说“儿子,你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而在儿子被爆炸的气球吓哭时,能够马上将他搂在怀里,用非常关心的态度告诉他“别怕,爸爸在这里”,那么这位爸爸跟儿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就建立起来了。当儿子再次面对困难时,他既能想起爸爸对他的充分认可与肯定,又能想到,即使失败了,爸爸也愿意接纳自己。这样一来,孩子的心理韧性就增强了。

那么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就建立“我能行”的感觉呢?原因很简单:年龄越大,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大。成年人面临的是恋爱、结婚、生子、工作、理财和交际等重大使命,要完成好很不容易,而一旦失败,代价会很大。相反,越小的孩子,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败得失一般只有心理上的意义,而没有那么大的现实意义。例如孩子上小学、中学时,那些小考试的成败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把这些考试当作练习就好了。但很多家长却像打了鸡血一样强迫孩子学习,搞得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像在打一场场生死大战似的,在这种高压之下,孩子的心理将会发育成什么样子呢?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考出好成绩,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育”。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曾说过:“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中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老师在著作中写道:“很多父母问的与育儿有关的问题,都与怎么做有关。假如有一本包含所有‘怎么做’的书,你全部按照书上说的做,还是有可能会制造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却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Jw6CSWUfuSSZXCJSPawQHdv9iLEOF4Lohdsi+US+CfU9EQ0yncb5o+ed3kX1Pcy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