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疯狂时代的理智话语

游客需要依靠一本导游书的帮助来找到旅行的乐趣。股市的导游书都是由美国顶级的大学写的。尽管其见解常植根于复杂的数学公式之中,但其结论易于理解。其中关键的原则是:别担心股市波动,别试图预测股市行情,市场是不稳定的,但市场会回报那些耐心的、忠诚的投资者。

1965年,在股票还未风靡美国之时,尤金·法玛(Eugene Fa ma)正在芝加哥大学写博士论文。尽管当时他对华尔街而言只是个无名小卒,但他对股市的独到见解促成了“买入并持有”投资学的兴起。法玛普及了这样一种观点:金融市场是有效的,投资者很难或者不可能战胜市场。“有效市场假说”是他在芝加哥大学撰写的博士论文的主题,他后来留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其核心观点是股票价格反映了关于股票的所有已知信息。他认为市场中充满了“合理的利润最大化者”,也许在技术和税收政策变化之前为普通投资者打开市场大门是正确的。因为股市是一个折旧机制,总是反映着未来的结果,所以法玛认为除了凭借运气以外,人无法战胜它。2003年,他被提名参选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最后没被选上,但许多人都把他看作现代金融学之父。

他的观点最后被表述为“买入并持有”投资学,该学说受到共同基金以及部分与普通民众有交集的华尔街人士的广泛推崇。哪个企业不希望消费者别总盯着过去的艰难困苦,而是转而关注未来,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停止购买商品呢?同时,很多富人和成功人士都是买入并长期持有的投资者。沃伦·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就是一位买入并长期持有的投资者。像巴菲特这样直言不讳、招人喜欢的投资大师使投资变得人性化,似乎每个人都能谈投资、做投资。另一位市场代言人彼得·林奇曾在富达投资旗下的麦哲伦基金公司(Fidelity Magellan)任经理,他在1989年出版了畅销书《选股战略》( One Up on Wall Street )。在书中他介绍了一种观点:买你了解的股票。书中其他的观点比这个要复杂得多,但只有这个简单的观点引起了共鸣。很明显,林奇简单的观点很有效,他所管理的富达麦哲伦共同基金棒极了,这是人所共知的。林奇在书的封底写道:在他接管麦哲伦公司后,无论谁在该基金上投资了10 000美元,都将在10年后获得180 000美元,也就是1 700%的涨幅。沃伦·巴菲特的表现则更好,1964年投资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10 000美元到2009年会高达8 000万美元。当然,林奇和巴菲特的投资技能超出常人,而我们一般人也不能奢望自己像毕加索一样画出美丽的画或者像史蒂夫·乔布斯一样设计电脑。大多数投资者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问题:从来不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来思考投资。不过华尔街常常反对这一点。

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son)曾说:“每次我去纽约的彭博新闻社,似乎总是遇见同一类人,他们总是说市场到底部了,又到底部了。” [1] 这类人总是劝别人乐观、劝别人买入,是股市中很典型的一类人。这样的人从来不会站在著名的华尔街铜牛塑像旁边,因为他太重要了,一刻也不能休息。他总有工作做,总有故事讲。他总是受邀上电视节目,要么引用一句名言,要么分享一点见地,来帮助他人了解股市。为了收回损失并赚更多的钱,很多人接受了这些泛泛之论,再次冲回股市,重新爬上风险的阶梯。

在2007年危机期间,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县的一名记账员林达·布雷(Lindy Blay)发现她的投资组合亏损了30%。到了2009年9月,也就是调整期最艰难时刻的6个月之后,股票开始上涨,让她对股市重拾乐观。她说:“这是有记录可循的。股市比任何投资的业绩都好,我想股市会涨回来的。” [2] 实际上,这就是多数个人投资者的期望和战略,即使历史证明这种方式对于他们的金融健康来说是致命的。

在华尔街,人们赚钱会通过阻碍最小的途径,而从个人投资者手中拿钱是最简单的赚钱方式,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听到的或读到的。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阿瑟·莱维特(Arthur Levitt)曾说:“最简单的事实就是我们正处于金融‘文盲’的危机之中。太多人不懂应如何决定储蓄和投资目标,不了解他们的风险承受度,不知道如何选择一笔投资,或选择一个投资专业人士,更不知道向谁寻求帮助。”

令莱维特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最基本的证据就是许多人重复在错误的时间买入、卖出股票。他们恐慌,不讲纪律,没有投资原则,甚至根本不了解股票投资的两个基本门派。对于业余投资者来说,价值投资就是购买一只可以分红的股票,而不是选择一家交易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有“安全边际”,巴菲特常讲这个概念,它揭示了稳健投资的秘密。成长性投资对多数人而言是购买一只价格上涨的股票,而不是寻找一家收入和盈利增长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

与此同时,华尔街获利颇丰。想想共同基金的增长率:1960年投资者将480亿美元投资在270只共同基金上,截至2007年,有超过12.4万亿美元投资于8 000多只共同基金上。到了2000年,美联储的统计数据表明近一半的美国家庭持有股票。1990—2000年,美国股民的数量增长了超过50%,这种现象被称作20世纪90年代最伟大的社会运动。1980—2005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日交易量增加了3 400%,从4 500万股增长到16亿股。同期,纽约证交所座位的价格,即交易者如果希望在交易所里做交易需付钱购买座位,从27.5万美元上涨到355万美元,增长了1 191%。

美国人高度依赖股市所造成的后果常常被忽视,即每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都会超过上一次。股市停滞不前也会造成同样的影响,因为人们错过了获得投资收益的重要一年。2010年,标准普尔500指数基本停留在12年前的水平,到了2011年,股市还是没有什么起色,年底的情况和年初一样。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学会如何有效地规避股市的风险,努力避免未来的危机,或至少是将危机的影响降至最小。

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总是比预期高。危机令人震惊,不仅是因为泡沫破灭带来的破坏力,更是因为泡沫破灭造成的心理影响。每次金融危机都迫使成百万上千万的人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想要不付定金、不做信用审查就买房吗?2002—2007年,华尔街为这个“美梦”提供了大笔融资,并使数百万人暂时实现了梦想。人们总想着用新模式进行投资,可旧的思维方式真的不再奏效了吗?华尔街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向投资者兜售那些互联网企业的股票,这些企业充斥着华而不实的想法,却没有实际的收益,因而无法改变世界。即使是在20世纪20年代,通过借钱给投资者做保证金来购买股票都还能获得难以置信的高利率。这时的投资被认为是低风险的,因为没人担心价格会停止上涨。在1635年,荷兰举国为郁金香疯狂,一些所谓的“投资者”购买一株郁金香球茎的钱抵得上一栋房子的价钱。

金融危机是投资环境中永恒的元素。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未来也不太可能有变化。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穆罕默德·埃尔·埃里安(Mohamed El-Erian)认为,未来每隔几年就会出现繁荣和萧条的交替循环,他把这个叫作“新的常态”。他坚信未来会动荡不安,他和他的公司正在质疑过去那些决定如何投资的基本原则。现在,多数人通过分散投资股票和债券来降低风险,这种投资方法几乎可以获诺贝尔奖了,但埃里安和他的基金管理者们首先关注的是风险而非回报。PIMCO最终创立了一只共同基金,它有一个好的投资原则,即总是想方设法不亏钱。这个基金根据风险挑选投资项目,例如,股票可以和投资级的公司债券类比,垃圾债就像小盘股 一样。PIMCO用其分析专长来决定是债券还是股票价值更高,整个投资组合将与标准普尔500指数期权和其他金融工具进行对冲,以确保在每隔几年的不可避免的股市下行中,投资者的损失永远不会超过投资额的15%。

如果看到这里,你开始想去后院找个好地方把钱埋起来,那请你稍等一下。尽管你无法使股市变成一个友好而慈爱的地方,却能够改变你接触这个市场的方式。建立好的投资原则——首先要想着不亏钱而不是如何赚钱,这是关键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了解市场的机制,这与柔道的原则类似:块头并不重要,成功最终属于那些懂得利用对手体重的人。受过良好训练的柔道选手,不管体重多少,经常会掀翻更高大的对手。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投资,但是你要利用思想、情绪,而不是身体。想想电影《星球大战》里身材矮小的瑜伽大师尤达吧,从某种意义上讲,投资者就得像尤达一样。

犬儒主义者会告诉你近期市场的困局是不可超越的,人们都被困住了,实际上不是这样。问问巴菲特吧。“从人的一生来看,成功的投资不需要多高的智商,或是非凡的商业远见以及内幕消息。”巴菲特说,“需要的是运用稳健的知识框架做出决策,以及不让个人情绪腐蚀这个框架。” [3]

投机大师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uch)成功避开了1929年大萧条的主要影响,就是因为他非常了解这一点。他在1957年写道:“要想摆脱上行和崩溃的经济周期,我们必须把自己从人类长期的惯性中解脱出来,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应该找到训练有素的思考方式,避免愚蠢的投降和盲目的造反。每当社会因为一些疯狂的原因被危机席卷时,总有些人最先成为受害者,这可不只是运气的问题。” [4]

尽管巴鲁克和巴菲特不是同一代人,但是他们都是市场的长期参与者。那些无所畏惧的投资者,应该遵循巴菲特所说的“框架”来管理他们的投资活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框架是如何建立的。

[1] 资料来源:“This Much I Know, ” The Observer , January 18, 2009.

[2] 资料来源: Jack Healy, “Cautiously, Small Investors Edge Back into Stock, ” New York Times , September 11, 2009.

[3] 资料来源: Benjamin Graham,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 rev.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03), ix.

[4] 资料来源: Bernard Baruch, My Own Story (Cutchogue, NY: Buccaneer Books, 1957. Reprinted by arrangement with Henry Holt & Co.), 327. 3NXjQ8o9MngLSJ2B/fG5JG1K7v+QVkuybZrXy1EEG8qhYL8+SKRmpCidbha/+n6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