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投资机会往往伴随着恐惧,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在19世纪罗斯柴尔德家族统治了欧洲的金融市场之前就是这样,据说这个银行家族是在很久前的某次战争中发家致富的,他们的名言就是:“当鲜血还在大街上流淌的时候就开始买入,即使那血是你自己的。”
这个逻辑从2 000年前到现在一直适用。只要股票、债券和衍生品还在交易,这个逻辑就会一直适用。那些学会利用自己的恐惧和别人的恐惧的人会赚钱,而其他人则会亏钱。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市场动态将会在其他人恐慌的时候稳住你自己。
这个逻辑简单、奇特且令人叹服。投资者模拟金融市场,通常会变得太过贪婪或是太过恐慌。就好像卖出可以保住利润,保护你不受到泡沫影响一样,恐惧是牛市的代言,而贪婪最终会破坏掉整个投资。
2009年2月和3月是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以来最糟糕的两个月。这段时期也标志着大多数人从此错过了史无前例的股市狂欢,因为现代金融世界似乎开始终结。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到全球,破坏了美国、欧洲和亚洲市场的稳定。许多投资者,包括一些相对理智的投资者,购买了高端的共同基金,而这些产品包含着复杂的抵押品。所有人都认为房价会一直上涨,所以他们忽视了风险,忽视了一旦房价下跌这些光彩夺目的住房抵押投资就会崩盘。当然,房价最终下跌了,这些抵押品组合爆裂了,就像是一个全球性链条一样,爆裂威胁到了世界上许多银行和经济体的稳定,一些银行变得资不抵债。摩根大通救助了贝尔斯登,后者在当时是全美第五大投资银行。而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则宣布破产,全美的商业银行哀鸿遍野,人们失去了家园。一些人直接弃贷,因为贷款已经大大超过了房子的实际市场价值。就连通用电气,一家由托马斯·爱迪生于1890年建立起来的公司,长期以稳定著称,也面临着资不抵债的风险。所有人都在卖出股票和债券,把钱变成现金或黄金。市场情绪一片悲观,华尔街的交易员互相发电子邮件传递各种小道消息。很多人动用了房屋净值信用贷款,因为他们担心银行会停止放贷。有一位对冲基金经理在家里放了一个巨大的保险柜,他以房屋净值信用贷款贷出30万美元,然后把现金锁进保险柜里。
金融崩溃的恐惧感无所不在,但是有些人意识到这是个一生难求的投资机会。许多蓝筹股,比如美国运通、通用电气、摩根士丹利、高盛、富国银行的股市交易价格都低于价值。买入这些股票将获得重要的安全边际,这是巧投资的重要理念。许多公司的交易价格都等于或小于账面价值,即一家公司失去了业务,还完了债务后还有账面余额。比较账面价值和市场价格是确定企业真实价值和股市股价差异的好办法。很多人忽视了账面价值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差距,他们恐慌,继续卖出。一旦有人控制了他们的恐惧,判断出最糟糕的情况已经都计算在股价之内了,他们就开始建仓,加倍投资。
由于美联储采用了非传统手段,以及其他央行共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到了2010年夏天,金融危机最糟糕的时期明显已经过去了。在这个时候,一位共同基金经理克里斯·戴维斯拿起了笔。戴维斯的纽约风险基金由于投资了美亚保险公司而遭受巨大损失,这是一家全球最大的保险企业,最后被美国政府和美林公司救助,而后者因走错了这一步最终被美国银行低价收购。他给股东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他本来可以做得更好,尽管自股市低潮以来,他的基金价值已经上涨了100%,而股市均值上升了90%。戴维斯本可以用收益来证明业绩,而且没人会质疑他的才华,但是他没有。戴维斯说:“我们在金融危机期间犯的最昂贵的错误,就是当其他人恐慌的时候,我们没有大规模买入。” 他指的是富国银行。在危机最严重的时期,这家银行的股价跌到了每股8美元左右。美国运通跌到了10美元左右。当时,很多理智的投资者感觉金融股可能还会再跌,但结果不是这样的,金融股股价停止了下跌。戴维斯说:“如果我们每个仓位的基金增加约1%,我们就能弥补从美亚保险公司遭受的所有损失。这种被忽视的错误很少被讨论,然而之前的经历证明,它们对于长期投资而言非常昂贵。” 到了2011年5月,富国银行的股价涨到29美元,上涨约260%,美国运通的股价上涨了400%,达到50美元。这些收益表明,恐惧经常是通往机遇的康庄大道,恐惧是投资者的朋友。你必须掌控恐惧,否则将被恐惧绑架。
坏消息会令没有经验的投资者感到恐慌。他们停止思考,开始有所反应,于是个人理智没有了,整个群体一起行动,所有的股票都被看成是糟糕的,没人去思考每只股票的优势。在调整期,所有人都冲向同一个门。大幅下跌改变了市场的基本构成,人们根据对市场新闻的情绪反应来卖出股票,并且人们的情绪反应又因大众行为而加剧。恐惧使理智的人忽视决定股票价格的财务现实。当恐惧代替合理分析成为定义股票的关键因素时,往往会引发行动,多数人想卖出。而正确的做法恰恰相反,这个时候他们应该买进。这里面有一个市场真理:恐慌时买入,自信时卖出。好的交易员和投资者就是这样做的。这种看似奇怪的规则为胆大的人创造了利润,同时为那些恐慌抛售的人带来损失,这条规则也能够帮助大家将损失降到最低。自然的趋势是当股市大幅下跌时卖出,但是如果你因为某个具体的原因买入股票,例如分红、销售量上升、企业财务状况好等,那么当其他人恐慌销售时你就没有必要恐慌。你卖出就等于是低价卖出你高价买入的东西。谁获利?华尔街!谁亏损?你自己!
如果股市下跌,而你又没能提前预见这次下跌,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也不做,坐下来,忍受痛苦,耐心等待,你通常会因耐心和情绪管理而得到回报。
道理很简单。大规模倾销通常意味着所有人都在卖出,一旦没人卖出,股价就会停止下跌,即使最少的买入也可以提振股价。所有这些做法看起来不太理智,但是它就是所谓的“逆向思维”,这是重要的智力和情绪管理原则,贯穿了整个金融市场,影响了许多优秀的投资者。
逆向思维者经常与其他人做出相反的举动。不过一些精明能干的投资者会说他们不是逆向投资者,他们只是不在乎其他人做什么或是想什么,而只关注自己的研究和分析,几乎不在意周围发生了什么。
神经科学专家,同时管理着有效边界顾问公司(Efficient Frontier Advisors)资本运作的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Bernstein)说:“最成功的投资者是什么样的性格呢?他们不被别人的情绪所影响。实际上,我认识的大多数感性的人都是最糟糕的投资者。” [1] 作为基石,作为股市的情绪之锚,逆向思维者是个好的起点。当你更了解市场,了解如何应对压力,分析机会时,你最终将会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逆向思维主义就像潜水艇的声呐一样,有助于你克服恐惧,提醒你不要贪婪。
要学会这种思考方式,改掉恐慌的习惯,不要再跟随市场的膝跳反射卖出股票。大坝公司的研究表明,投资者总是和市场的节奏不合拍。逆向思维可以帮助你了解市场的节奏,学会如何按照市场的节奏进行投资。
了解逆向思维可以帮你省钱。它能帮你避免犯错误,避免与大多数业务投资者一样的情绪反应。对冲基金公司高桥资本(Highbridge Capital)的产品经理格伦·杜宾(Glenn Dubin)说:“很多人都在事后做出反应。如果他们看到《时代》杂志封面上讲股市在上涨,他们就买入,然后如果遇到了调整,他们就恐慌售出。” [2]
在市场上,如果你与大多数人一样去操作,那么很少会得到回报,至少长期来说不会。别人都卖时,逆向思维者买进;别人都买时,逆向思维者卖出。这种方式才有效!逆向投资之父汉弗莱·尼尔(Humphrey B. Neill)曾经说过:“普通大众只有身处趋势之中时是正确的,一旦遇到上涨或下跌两个极端时就会出错。” [3]
想想2009年二三月间的那些黑暗的日子吧。标准普尔500指数处在次贷危机期间的最低点。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在恐慌,每天的报道都很阴暗,似乎现代社会的架构正在崩塌。大的银行和企业,包括高盛,甚至通用电气,都被认为即将垮台。所有人似乎都在卖出。但是远离这些大众投资者,逆向思维的奇人们正在问自己:市场还能变得更糟糕吗?当时所有的企业都是按照亏损的情况来定价,但是他们认为所有的企业都亏损是不可能的。通用电气、高盛、摩根士丹利不太可能会亏损,数百家企业股价下跌到超乎寻常的低价似乎也不合理。这些价格反映的是恐慌,并非是这些公司基本的盈利能力。
与恐慌情绪相反的是,2007年7月,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跨越了14 000点。很多投资者认为股价将会继续上升,他们充满希望地等待着。很少有人在这个时候卖出股票收割利润。他们不想错过下一次上涨,不想失去赚更多钱的机会。他们继续坚持,即使当时股市已经开始断断续续地下滑。而当股市最终大跌时,数百万投资者惊慌失措,卖掉了股票。
有经验的投资者在最黑暗的时刻会保持冷静。他们尽量买入股票,他们认为股市不太可能进一步下跌。说到底,还能再糟糕到什么地步呢?糟糕的消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买入的好机会。股市很快开始了历史性的上涨。标准普尔500指数从2009年3月11日的721.33的低点上涨了86.3%,到2011年2月18日达到了1 344.07的高点。很多投资者错失了这次反弹,因为他们在错误的时间卖出了股票。
巴菲特说:“当其他人恐惧时,你要贪婪,当其他人贪婪时,你要恐惧。投资就是这么简单。” [4]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在2008年10月初的一次面向全美观众的电视采访中说了这番话,那时正是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有上百万人观看了这段采访,他们都有时间做出反应并采取行动。但是,很少有人真正注意到了这句话,投资者继续恐慌,在接下来的6个月中继续抛售股票。股市震动最终在第二年的3月停止。直到今日,巴菲特仍然是被提及最多却很少被效仿的人。
[1] 资料来源: Jason Zweig,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 Wall Street Journal , April 3 -4, 2010, B7.
[2] 资料来源:“Hedge Fund Gurus, ” Dan's Hampton Style , August 1, 2008, 49.
[3] 资料来源: Humphrey B. Neill, The Art of Contrary Thinking (Caldwell, Ohio: Caxton Press, 2010), 42.
[4] 资料来源: The Charlie Rose Show , October 1, 2008, http: // charlierose. com/ view/interview/ 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