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寻找灵长类的祖先

泛大陆

泛大陆之名来自魏格纳的提议,指的是3亿年前连成一整块的地球大陆。当时动植物活动频繁,各地物种均一化。

新生代初期,地球整体上气温上升,湿度增加。北极与南极变暖,也看不到冰川堆积的痕迹。中生代侏罗纪时期,超大型陆地泛大陆开始分裂,在新生代古新世,非洲与南美洲、南极大陆完全分离。与现在不同的是,欧洲与北美大陆之间有陆地连接,印度成为一个巨大的岛,朝印度洋北端移动。由于那时北美大陆和欧洲北部连在一起,所以如今两个大陆上生活的动植物类似。

在新生代古新世,灵长类终于出现了。此时欧洲与北美树林中出现了很多以树木果实为生的动物,包括与今天的灵长类和松鼠相似的哺乳动物更猴。通过分析已发现的化石,科学家们推测更猴头骨扁平,长吻上有与啮齿类相似的下巴和牙齿,四肢末端有弯曲得厉害的利爪。人们从更猴类的一种,即普尔加托里猴的化石中发现了其有便于抓握树枝、使关节转动的腕骨。这说明原始哺乳类可能先在地下或洞穴里生活,后来才适应了树上的生活。

恐龙真的灭绝了吗?

6500万年前,陨石撞击引发第五次大灭绝,恐龙真的在这一时期灭绝了吗?随着兼具鸟类与爬行动物特征的始祖鸟化石被发现,有科学家主张爬行动物进化成了鸟类。但很多鸟类学者指出恐龙没有锁骨,也不可能拥有保证飞翔的羽毛,因而对这一主张持反对态度。另外,发现始祖鸟的地层并不一定处于发现鸟类化石的地层下面,所以不能证明始祖鸟一定先于鸟类存在于地球上。直到最近,人们在恐龙化石中发现了锁骨和羽毛,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承认鸟类是恐龙的后裔。

大陆移动

不同时代的大陆分布图。中生代三叠纪的泛大陆是一整块大陆。中生代侏罗纪,泛大陆以特提斯海为界,分为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中生代白垩纪,美洲大陆西移,形成大西洋,印度与澳大利亚向北移动。现在印度横穿赤道,与亚洲连在一起

普尔加托里猴

普尔加托里猴是生活在约6500万年前的更猴类动物,人类于1965年首次发现了它的化石。它整体看起来像老鼠,但根据化石推测,其与现存的灵长类一样很会爬树

从灵长类动物分离出来的更猴类是现代灵长类的祖先。那么,它与现代灵长类有什么区别?它身上只有灵长类具备的不同于其他哺乳类的特征是什么?

灵长类动物的大脑相对较大,大脑皮质分化清晰,嘴短脸平,视觉比嗅觉发达。灵长类动物的脑中有作为初级视觉中枢的由皮质包裹的距状沟,能立体地观察事物,区分光的波长差异,拥有认识颜色的复杂视觉体系,眼球周围有骨头环绕。与原始哺乳类相比,它的牙齿数量相对较少,可分为三类(负责啃咬与切断的门齿,负责撕开食物的犬齿,负责把食物弄碎、磨细的臼齿)。灵长类有可大角度向所有方向移动的肩关节,胸腔里有起到支撑肩膀作用的锁骨,可以直立行走。灵长类有手指甲与脚指甲,大脚趾的指甲平整,有两组乳腺,盲肠发达。生殖细胞受精形成的受精卵经过不断分裂形成个体的时间较长,一般一次只能生育一只幼崽。

当然,生命的多样性是通过变异实现的,因此即使是共同特征,也并不是所有的灵长类都具备,并且这些特征也不是只有灵长类才具备。

早期灵长类与狐猴相似,前肢与后肢短,尾部发达。它们可以抓住食物,其中很多种都像狗一样有突出的吻部。在中国湖北省的某个古老的湖底发现了距今约5580万年前到5480万年前的几乎保存完整的灵长类化石。人们将其命名为阿喀琉斯基猴,意为古代长尾猴。这种动物是眼镜猴的祖先,据推测体重可达20~30千克。通过分析化石的骨骼,可发现其整体特征与眼镜猴相似,但也体现出一部分类人猿的特征,这说明眼镜猴与类人猿的祖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类似。这比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灵长类化石早700万年左右,证明与眼镜猴来源于同一个分支的类人猿的分化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早。

灵长总目的分支

灵长总目是根据基因分析结果设置的哺乳动物总目之一,可分为啮齿动物与灵长动物。从灵长动物中分出了灵长类。灵长总目谱系图中的更猴类已灭绝

类人猿类为什么能这么快分化出来呢?在大陆漂移之前,现在被大西洋隔开的欧洲与美洲,当时是由格陵兰岛连接在一起的,动物们可以由此往返两个陆地。据推测,动物们也可以通过连接亚洲与美洲的白令海峡(那里曾高于海平面)来回移动。另外,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印度与亚洲发生碰撞,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的狭长的图尔盖海峡干涸,陆地露出,欧亚大陆之间可以自由往来。

阿喀琉斯基猴

在中国湖北省中部发现的距今约5580万年前的灵长类化石。发现该化石的研究小组认为这是灵长类进化谱系中最早产生的分支。

但在新生代始新世中期,各个大陆是相互隔绝的,动物因此基本停止跨洲迁徙。动物和植物在地理空间上被分隔开来,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地方的动植物都体现出各自独有的特征。当然,该时期的气候变化也是原因之一。

对北美中生代末期到新生代的树叶化石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早期的树叶全部是宽大扁平的,边缘平滑,末端呈水滴状,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树叶。但后来树叶越来越小,边缘逐渐变成锯齿状,呈现出生长在寒冷干燥的地方的树叶所具有的特征。由此可见,在新生代初期,北美是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气候,到了新生代后期,温度急剧下降。

气候变化改变了环境,也给适应环境生存的动物造成了影响。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要想产生新的物种,需要发生遗传变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因突变。一般说到基因突变,我们会联想起负面内容,但实际上突变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应环境的分别,例如以现有环境为基准,突变可能不利于生存,但环境变化后,该突变可能会使物种朝着更有利于生存的方向发展,于是携带该突变基因的个体繁殖的后代更多,而这些后代也可能产生新的突变。就这样,环境变化加速了类人猿的分化。 gOHOtEsVXMq+cTNZ6fTq/Wqs4rO7+LJ/dUptPFwYwYTIkhZfXVzBCvxNP9WJs+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