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过后,我觉得自己应该提一些问题。于是,在取得他们的同意之后,我问道:“真没想到,这样一个小而美的旅游项目,让你们做得有声有色。那么,我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老师,我们将公司的总部从青海搬到广州,就是为了吸纳人才,扩大经营规模。青海湖这个项目有局限性,每年只能做夏秋两季,而春季和冬季,我们就没事儿可干。因此,公司需要增加新的产品线,扩大经营。
“但问题是,我们到了广州之后,招聘了一些人,但总感觉工作主要是自己在做,这些人基本上帮不上忙!”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继续追问。
“目前,我们认为是公司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专员的能力不行,他不能分辨出来我们想要的人才。”
“既然已经知道了问题所在,你们有没有采取一些行动呢?”
“我们刚刚花重金招了一个新的人力资源员工专门负责招聘。这个人到岗三个月了,但还没有发现招聘工作有什么进展。”
CEO的妻子,如今在公司负责行政的一位漂亮女士报出了这个重金的数目。的确,对于一家初创的小规模企业来说,能给出这样的薪资来聘请招聘负责人,可以看出,公司深受人才匮乏的困扰。
“那么,我们用什么来判断,目前已经在公司入职的这些员工不能满足工作要求呢?”
提问的时候,我又强调了一下,请对方提供一些事实案例。不要用模糊的语言,比如员工能力不行、积极性不高、脑子懒于思考。这些看上去像是回答了问题,但实际上仅仅是个人的主观判断,不是事实。
他想了一会儿说:“我们准备研发一条新的线路,弥补春季和冬季的档期,这样公司就不会在这半年毫无收入了。为此,我们特意招了一些研究线路的产品经理。他们的工作做得很粗糙,很多事儿做完了,我都要重新做一遍!”
“你能举个例子吗?”
“比如海南旅游线路的开发,我们派了一个产品经理到海南一个月,回来之后,做的线路规划毫无特色,就是常规的、每个旅行团都有的规划。
“于是,我不得不再去一次,然后推翻了他的规划,重新做了一个。
“目前,这个规划上线了,效果还不错。”
“所以,根据这件事,你判断这个产品经理的能力不行?”
“是的!”
我故意沉默了一阵子,给对方一些思考的时间。但对方似乎并不愿意对这个判断进行更多的思考。所以,我只能用新的问题来引导他。
“那么,我提一个可能会让你感觉不舒服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需的,我们的目的是找到真正的原因,我可以问吗?”
“老师,您不要客气,我们来咨询就是为了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所以,不会因为不舒服而有顾虑。”
他很爽快地回答我。但我知道,未必如此。我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场景,对方的回答都是类似的,但那些让人感到没面子的问题提出来的时候,还是有人会恼羞成怒。
这种恼羞成怒,不见得会从对方的外在行为上直接表现出来,往往会以一种隐蔽的状态存在,比如心里的暗暗抵制,听不进意见,或者为自己找理由等。这会干扰咨询的过程,从而导致双方很难获得理想的结果。
为了让咨询对他有益,我只好小心翼翼地问道:“那么,请问,有没有什么人,在离开了您的公司后还在这个行业的,而且他做得还不错?”
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尽可能地委婉了,但听到这个问题,这位CEO的妻子还是眼睛一亮、全身一震,看了看自己的丈夫,透露出一种有话想说,但又不确定自己的丈夫让不让自己说的紧张状态。
还好,这位CEO言如其心,他并没有介意这个问题,和妻子对视了一下就说:“还真有这么一个人,他三年前在我们公司提了一个方案,被我否定了。结果,他带着这个方案自己创业,目前营业额做到我们的6倍。他的公司已经是这个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了。”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动向:公司可能真的缺少人才,但还可能是由于某些原因,人才的价值不能发挥出来。所以,才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这就给最初的问题找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我凭经验判断,这种可能性也许更接近真实的原因。
但我不能直接把结论告诉给对面的人。原因很简单,这个结论是我的,不是他的。能抛弃稳定的工作,冒着风险创业,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样的人是很难轻易接受别人的结论的。
除非,这个结论是他自己得出来的。
“这种情况是偶然发生的,还是经常发生呢?”
“老师,您别说,经您这么一问,我发现这种情况还真不少。我感觉自己的公司为行业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这些人在我的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出去都干得不错!”
他的内心还是骄傲的,但也注意到了问题的另一种可能性。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种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呢?”
我准备留下一些空白,或者干脆暂停谈话,给他时间,想清楚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