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泰境的传播时间非常漫长,路线也十分复杂。生活在泰境的不同族群其先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建立过多个部落邦国或部落联盟。早在素可泰王朝建立前,泰境出现过很多小国。例如,1世纪,在掌叻他尼府一带有都元国、邑卢投国、谌离国;3世纪,在泰国中部暹罗湾附近有金邻国,中国古代称暹罗湾为金邻湾;4~5世纪,泰境马来半岛出现了盘盘国;6~11世纪,佛统一带有堕罗钵底国;6世纪,宋卡和北大年一带有赤土国;10~14世纪,洛坤有单马令国;2~13世纪,吉打和北大年一带有狼牙修国;在泰境北部,8~13世纪出现了女王国,13世纪后又有了兰那王国。以上诸国是曾在泰境出现的大小城邦国家。13世纪前这些大小邦国都受到过佛教的影响。泰境族群多元且分布地域不同,因此佛教传入泰境的途径也不同。13世纪之前的泰境佛教,形成了多元的分布格局。
佛统与蓬迪所出土的文物可以证实,公元初时泰境中部已经有佛教信仰存在。佛统曾发现以鹿为底座的法轮及佛陀足迹的图案。象征着佛在鹿野苑说法初转法轮,以及佛陀足迹的图案,刻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巴利文铭文。有学者从艺术风格上推断,它们属于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产物。在蓬迪,发现有数座佛寺遗址,以及青铜、石雕佛像。这些遗迹和文物都属于2~3世纪,但佛塔、佛像是在佛教流行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会产生的,因此,佛教在该地区的传入大致在1世纪。
3世纪,印度阿育王派遣僧团到金地
弘扬佛法,被认为是佛教传入东南亚的起点。《善见律毗婆沙》中载:“于是帝须语诸长老:汝等各持佛法至边地竖立。……即遣大德末闻提至罽宾犍陀罗国,摩诃提婆至摩醯娑末陀罗国,勒弃多至婆那婆私国,昙无德至阿波兰多迦国,须那迦、郁多罗至金地国,摩哂陀、郁帝夜、参婆楼、跋陀至狮子国,各竖立佛法。”
阿育王派弘法使团所至的金地,是在东南亚无疑,但具体地点是在缅甸还是泰国,尚未有定论。因为泰国、缅甸古籍中都出现过金地这个地名。根据考古资料,在泰境发现有大量扶南国时期的金器,加上湄南河流域不少地名与黄金(Thong)有关,很多泰国学者认为金地在泰国。
古籍记载,金邻国出现于1世纪,6世纪被堕罗钵底国取代。《太平御览》载:“金邻一名金陈,去扶南可二千余里,地出银。人民多好猎大象,生得乘骑,死则取其牙齿。”
泰境佛教受孟人佛教影响深远,古代湄南河流域曾经是孟人居住的地区,考古资料显示孟人很早就接受了佛教。但它是与南印度阿摩罗婆提一带佛教形式相关的南传佛教,而非后来斯里兰卡的大寺派系。下缅甸直通地区的佛教也是孟人佛教。孟人从7世纪开始就出现于东南亚的历史资料中,一直到11世纪达到强盛。
孟人是孟高棉语民族的一个分支。现在泰国与缅甸仍然有孟人散居于各处,在东南亚历史上,孟人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曾分布于暹罗、缅甸以及马来半岛,并且统治着这些地区。他们在这些地区建立的国家,大多有重要的河流经过,如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与伊洛瓦底江,或是拥有优良的港口,因此他们的农业非常发达,其在水利工程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地处要塞,他们的商业十分发达,而且他们居住的地区成了印度文化最早传到东南亚的地方。
早在3世纪,孟人国家就从印度接受了佛教。此后,印度僧侣相继来到孟人地区传授佛教,佛教在孟人国家得到了广泛发展。
孟人所奠定的宗教文化、习俗、语言文字、建筑、法律、舞蹈、音乐等基础成为东南亚一带泰老缅等国的重要文化瑰宝。他们发达的文化,为东南亚后来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3~5世纪,在泰境湄南河流域以及马来半岛泰国范围内出现了一些孟人建立的小国,如金邻、林阳、顿逊、盘盘、狼牙修、赤土等国,都是一些小城邦国家,处于当时中西交通的线路上。
孟人分为东孟人与西孟人,5世纪前后,东孟人在泰境曼谷以西及以北建邦立国,前者是堕罗钵底,后者为哈里奔猜。而西孟人还是直通王国的缔造者。孟人的传统文化以佛教为主,直通的孟人国家于11世纪被新崛起的缅人灭国,成了缅甸的一部分。而东孟人也未能幸免,先后遭到缅甸军队和高棉帝国的攻击,最终被高棉人消灭。之所以遭受两面夹击,与堕罗钵底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10世纪末时,其东面为高棉,西边为缅甸。
堕罗钵底的文化对缅甸人、高棉人及泰人影响深远。其中堕罗钵底就是孟人的国家,堕罗钵底已被中国隋唐时代的学者和僧侣知晓,他们留下不少记载。唐朝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就提到过堕罗钵底,他在印度获知该国,得知这个国家佛教文化发达,与印度有交往。另外一位高僧义净也提到过该国,“从那烂陀东行五百驿,皆名东裔。乃至尽穷,有大黑山,计当土蕃南畔,传云是蜀川西南行可一月余,便达斯岭。次此南畔,逼近海涯,有室利察咀罗国。次东南有郎迦戍国。次东有杜和钵底国”
。杜和钵底国就是堕罗钵底。与义净法师同时代的越南清化大乘灯法师,就在这里出家,后随唐使回长安,追随玄奘修学。
在堕罗钵底首都佛统发现的帕梅尼寺遗址,属于印度风格,在乌通和库巴也有佛寺遗址,布局是斯里兰卡样式,以大象为基础支柱,并有僧人聚会的大堂。属于堕罗钵底王朝时代的雕塑也很多,青铜或石刻雕像,都以孟人风格为原型。艺术风格有的属于南印度阿摩罗婆提,有的属于笈多王朝和后笈多王朝、波罗王朝。
堕罗钵底王国在11世纪被吴哥王朝征服,此后高棉人信奉的印度教在这里传播开来。中国史籍记载,6世纪以后,泰属马来半岛诸国的佛教已经相当发达,其中盘盘国在南朝大通年间曾多次遣使送来舍利、画塔、菩提树叶等,《旧唐书》中记载那里的人们学习梵文、敬重佛法。《隋书》中则记载赤土国宋卡一带的人士敬重佛教,但更敬重婆罗门教。《梁书》卷54载,狼牙修国,在马来半岛北大年、吉打一带,于梁天监十四年(515)遣使修书通好。书中提到“离淫怒痴,哀愍众生……慈心深广,律仪清净,正法化治,供养三宝”。从记载来看,这些地区在古代曾经深受佛教影响,尤其是大乘佛教。僧人义净也曾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指出,狼牙修是中国与斯里兰卡、印度佛教密切联系的重要枢纽。从中国四川来的义朗三人,从长安出发,越江汉至乌雷(广西钦州湾犀牛脚)搭乘商船,在海上经过扶南后,来到狼牙修,受到国王款待,被奉作上宾。来自洛阳的义辉、荆州的通陵也到过这里。玄奘和义净将狼牙修视作极其尊重佛法的国家。
在马来半岛各地所发现的碑铭,是4世纪用梵文刻写的,其中至少有三通碑文记载有佛教故事,足以证明佛教曾经在此地流传。
在古代社会,该地区曾经是个独立的王国,中国史籍称为单马令国,其曾多次派使节出访中国,政治中心就在泰国的洛坤。在马来西亚与泰国接壤的吉打州武吉梅林,曾发现5世纪的佛寺遗址,有石刻印度跋罗婆字体的梵文佛偈残迹;霹雳州也发现过梵文碑铭,包括佛偈和祈愿文。这些都是大乘佛教传入马来半岛的证明。因此,泰境佛教来源不一,颇为复杂,既有南传上座部系统,也有大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