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里有学习困难的学龄儿童,关于智商和智商测试的讨论就会不绝于耳。家长们为自己的孩子担心,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孩子有阅读障碍,父母就会想,孩子能不能克服这一障碍?阅读障碍是不是缺乏聪明才智的表现?对任何思考这些问题的父母来说,这些问题确实很难回答。
多年来,教育体系依赖智商分数衡量孩子的智力情况,并以此判定孩子是否可能存在某些“认知缺陷”。孩子的智商在100分左右被看作智力平平,110分是一般以上,120分属于优秀,130分及以上则属于非常优秀。智商在90分左右的孩子是一般以下,80分左右属于灰色地带,80分以下则属于智力发育迟缓,代表从轻微到严重认知缺陷的各个不同层次。对于一个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智商划分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智商测试。从本质上来说,智商测试是一系列标准化测试。有些智商测试包括视觉系统,有些包括语言能力,有些则包括运动规划和排序能力,还有些包括运动系统的速度。学习树的所有认知能力都能由智商测试来确定,但问题是,智商测试中的各项任务都能恰如其分地评估孩子的各项认知能力吗?答案是“不能”。如果我们想评估孩子的运动能力和解决空间问题的能力,那就应该提供10~15项涉及该领域的测试任务,而不是简单的一两项。因此,智商测试只能反映孩子在某个特定方面的训练情况,或在那些具体的、以技能为基础的项目中的情况,而并不能反映孩子的全部能力。掌握孩子在某个特定项目方面的情况当然是有用的,因为有时你可以获得一些相关提示,据此推断孩子存在的某些优势或劣势。例如,如果孩子在词汇测试和图画排序测试方面得分较高,而在拼图测试方面做得不好,那表明他可能记忆力较好,但是不擅长解决空间问题。
简单地说,智商测试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属性描述,我们也无法根据智商测试的总分对孩子的能力做出公正的评判。
那么,评价儿童的智力水平还要考虑哪些其他因素呢?就学习树的树干而言,我们要看孩子的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发展水平,因为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能力与思维能力是并行的,并对思维能力起支撑作用。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框架,使我们能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探讨智力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在孩子付出努力的各个领域,包括学业范围和非学业范围,通过考察其认知、感觉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来评价他的智力水平,而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智商测试。弄明白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之后,我们就能更好地分析学习树的树根及树干体系,然后考察他在各个树枝方面的具体表现。
心理功能(mental functioning)是动态发展的,孩子一时落后并不意味着他明年也会落后,或者从现在起5年之内一定落后。我们要考察孩子的学习曲线图(learning curve)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孩子尚未获得机会去掌握某一具体的思维能力,那就没有理由要求他在这个方面具有足够的能力。我们需要给他提供充分发展的环境,从而发展这方面的技能,并观察他的学习曲线图发生了哪些变化。有趣的是,这一观点与智商测试的发明人、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奈认为,思维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采取补救措施来提高薄弱环节。显然,他反对那些把智商看作固定分数的人的观点:
一些哲学家坚定地宣称个人智力是定量(fixed quantity)的,并且定量不能提高,这看起来是给了那些可悲的定论以道义上的支持。我们必须抗议并反对这种残酷的悲观主义观点。我们必须证明这样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一般来说,我会用至少两年的时间去综合考察孩子的学习、成长以及发展等各方面的能力,使之尽可能地协调发展,达到一个理想状态,否则我会拒绝下结论,认为孩子存在认知缺陷或者智力缺陷。只要孩子的学习曲线图在这两年中处于上升趋势,除了暂时性的情况,就不存在所谓认知缺陷这一说法。不存在认知缺陷当然也就意味着不存在永久性的智力缺陷了。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扎实的思维能力,各种感觉系统都已得到强化,即拥有一棵根基良好、树干牢固的学习树,那他就已经为学校的学习做好了准备。他在掌握学业课程方面做出的实际努力会使一切顺利发展。如果你的孩子还需要训练某些感官能力,那也没关系。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他在学习阅读、算术、写作、口语交流、注意力或组织能力等方面遇到障碍,那就回到学习树的树干或者树根系统上来,看看是否要做些更为根本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