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古人眼中的意识

“请说大白话!”小鹰说道,“这些词都这么长,我一半都看不懂,而且我相信你自己也看不懂!”

刘易斯·卡罗尔
《爱丽丝漫游奇境》

我出生的那一年,也就是1939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去世。关于我们人类心理世界的本质,在当时流传着许多荒诞的说法,其中有不少都是弗洛伊德本人的凭空想象。但是,和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形象不同,弗洛伊德其实是一位生物学家,一位还原论者。同如今的许多神经科学家一样,他坚定地相信心智是由大脑产生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不过是空想,但直至20世纪50年代,这些理论依旧被广泛接受,甚至进入当时的美国法庭,成为证明心理问题存在的重要证据。

弗洛伊德去世后,也就是从我这一代人起,人们才开始更好地理解大脑的功能。种种对掌控心智的神秘力量的大胆推测逐渐让位于更为具体的知识,人们开始探讨人类这种生物背后的分子、细胞及环境机制。的确,过去75年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与大脑相关的信息,甚至揭示了部分大脑构成原理。如果可能的话,我相信弗洛伊德一定会爱上我们这个新世界,并乐意在焕然一新的脑科学领域继续发挥他那非凡的想象力。然而,令20世纪各个学派的科学家一筹莫展的难题至今仍未获得解答,事实上,同样的问题甚至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代。无生命的物质如何成为生物的基础?神经元如何让心智诞生?如何描述大脑与心智之间的关系?当人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是否会对真相心灰意冷?我们是否会永远无法理解“意识”为何物?抑或是答案其实很简单,只不过冰冷而又残酷?

梳理意识研究的历史是一项令人望而却步的工作。首先,你得面对大量由哲学家执笔的复杂而又抽象的文献。约翰·塞尔(John Searle)是当今意识研究领域的一位权威哲学家,就连他都承认:“我的确应该多读点哲学著作。但是我认为很多哲学论文读起来就像接受根管治疗一样痛苦,只能靠意志力熬到结尾。” 1 伟大的哲学家大卫·休谟也曾提供了有力的论述,表明哲学家提出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无法单纯用逻辑、数学及推理的方法来进行解答。尽管如此,到底还是哲学家最早促使我们思考心智、灵魂和意识问题。自古以来,他们的影响力都不可小觑。

“意识”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概念。直至17世纪中叶,勒内·笛卡儿才为“意识”一词赋予了当今我们所熟悉的含义。当前,“意识”被用于许多不同的场景,因其囊括了多种释义,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 (1) 称之为一个“行李箱式词语”(suitcase word)。英语中的“consciousness”(意识)源自希腊语的“oida”(意为“通过眼见或感觉过而获知”),以及后者在拉丁语中的同义词“scio”(意为“知道”)。但是,古人并没有明确地提出“意识”的概念。他们也曾好奇心智的运作方式,思考过思想的起源,甚至考虑过是否有某种单纯的物理过程参与其中。然而兜兜转转,大多数早期理论最终还是会回到同一个结论,即“心智活动产生自非物质的灵魂”。一旦把意识归为灵魂的产物,再想弄清楚其背后的机制可就不简单了。

数百年来,心智和灵魂这两个概念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在大多数成文的历史记载中,鲜少将个人的内在心理事实视作一种真实存在的“东西”,或是一个值得被研究的对象。考虑到古人的大脑、思维结构和情绪与现代人类理应没有多大差别,这着实令人难以理解。但是,就像本书即将展现的那样,在过去的250年间,意识的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和其虚无缥缈的前身相比,如今“意识”已有了完全不同的含义。

人类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意识问题,运气好的话,本书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启发。不过,若欲知新最好先温故,这是错不了的。 u9ZQXyMQxcViIr2jZG3pSNg3Go3VMvzq5msIercsalDh8l41F0Eak86d6dFXrU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