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并不理性,市场的信息也并不总是有效可靠的。
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也不需要尝试去绞尽脑汁地解释投资者毫无逻辑的决定或者股票价格疯狂波动背后的原因。人们已形成一个普遍共识:这都是由投资者主观情绪驱动的,而这些主观情绪往往会导致个人甚至是整个市场的认知错误。
我们俩早年的职业生涯都是在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简称“EMH”)的束缚下度过的,但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一些与市场理性模型不符的事情。更糟糕的是,很多严谨的实证研究也证明EMH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后来,我们觉得这理论该淘汰了。我们摒弃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转而投身行为金融学。我们把过往花费在尝试破解各类无法解释的问题的时间和精力,重新投入到开发基于行为金融的投资管理工具上。这使我们正视市场本来面貌而并非将它看成大多数人希望的样子。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我们发现通过行为的放大镜来观察市场,可以建构一种更好的投资决策框架。这是因为市场中的个体很少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情绪化的人群更是如此。而不切实际的理性假设(如基于MPT理论模型)只会带来更加不完善的投资决策框架。
令很多人感到困惑的是,MPT通过数学建模将科学的方法引入投资,但是理性假设需要把市场强塞入一个可以用数学来建模的框架,确实过于极端。其后果就是该理论只有很少,甚至是没有任何实证研究能够支持。事实证明,相比将市场包装成MPT假设的样子,接受市场的本来面貌是个更优的选择,因为市场本来就是充满了带有各种情绪包袱的人。
我们认为此刻正是一个用能提供更深刻见解的行为金融学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替换掉的。尽管已有很多人发表过这样的见解,但是我们相信,到目前为止,行为金融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一个没有可靠依据的判断。
在本书中,我们将对此进行改进。我们假定投资决策和由这些决策产生的金融市场是非理性的,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偏误所驱动的。在我们看来,采用主动投资管理方法的基金经理会利用行为带来的错误定价从而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简言之,我们将运用行为金融学所提供的深刻见解来寻求可实际操作的投资策略和方法,正如同医生最终会开出药到病除的处方一样。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提倡得出结论要通过仔细的实证研究,而不是像中世纪时期那样依靠神话和迷信,这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样的,本书的内容是基于已被实证验证的行为金融学的各种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供一种新的股票投资组合管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