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们必须远离这样一种前提假设:金融市场总是运转良好,且价格的变动总能反映真实信息……经济学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使真实的现象成为其模型中更好的一部分。”
——罗伯特·席勒
《从有效市场理论到行为金融学》
[40]
席勒教授是在2003年写下上面这段话的。十年后,他因在行为金融上开创性的研究与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
[20]
、尤金·法马共享了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法马教授为共同获奖人这一举措在颁奖典礼前引起了一些闲言碎语,因为席勒曾将法马的有效市场假说描述为“经济思想史上最显著的错误”。谁说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没有幽默感呢?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勒教授(法马也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这让行为金融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泰勒在其研究生涯中一直关注个人所犯的认知错误,以及如何修改政府政策与商业政策,从而助推(nudge)人们做出更优的决策。 [21]
如今,行为金融学在金融服务行业的每个领域都有踪影。理财顾问们热衷于这样的理念:要成功地执行客户的金融投资计划,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运用行为金融学对客户进行指导,正如很多人都认为的那样,指导必须在与客户交流的总时长中占较大的比重。而且,许多产品正不断涌现,以帮助理财顾问支持客户在面临众多可能的情绪压力源时追求理性的结果。
自席勒2003年发表那项声明以来,大量新的且经过学术验证的资产定价异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进一步挑战了“价格变化总是反映真实信息”的理念。现在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必须开始思考:是否集体认知错误才是投资回报的主要驱动因素,而非新的信息。
将投资者与市场视为情绪化的决策者,而不是如计算机般的理性实体,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是如何运作金融市场的每一个方面的。切换到行为视角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在转变了认识以后,就正式轮到如何改进分析工具了。
正如席勒所说,从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支柱之一——有效市场假说,转到另一个更有前景的选择——行为金融市场(Behavioral Financial Markets,BFM) [22] ,现在正是好时候。在本书的后续章节中,我们将分别讨论四个有关行为金融市场的概念。这四个概念为我们重新思考客户的财务规划、资产配置、投资经理的选择与评估,以及投资策略的制定与执行提供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