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生产力发展中技术范式的周期性变化

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行情)发生了五次“长波”(康德拉季耶夫)更替。相应的技术范式的生命周期上升阶段成为长波更替基础,即一个可再生的完整的技术关联产业体系。

根据笔者的定义,技术范式是在经济结构上分离出的技术关联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通过同一种类型的技术“链”相连接并形成再生产整体。每次范式都具备内部统一性和稳定的构成物,在范式框架内进行了完整的宏观生产循环,包括初始资源的开采和获取、所有加工阶段以及满足相应公共消费类型的一系列最终产品。

从动态上看,技术范式是一个再生产模型 ,其中包含为新技术范式同步开发的和可再生的基本技术集群。在静态中可以将技术范式定义为技术水平接近的产业集群,即作为一个经济水平。

技术范式的特征在于构成技术范式的产业间技术水平相近。这些产业由纵向和横向关联的同类资源组建,同时使用与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劳动力,并依托同样的科技潜力。

技术范式在其发展进程中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在这一进程中,决定形成技术范式“核心”和革新经济技术结构的经济基础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些产业使用“核心”产品,且在技术范式扩散时起主要作用,正是这些产业构成了关键领域的产业集群。形成技术范式的技术“链”涵盖了资源加工各个层面的技术关联产业集群(技术集群),并连通相应的非生产性需求类型。后者构成了技术范式的再生产模型,同时又是技术范式扩散的最重要源泉,从而确保了相应素养的劳动力资源的再生产。

技术关联过程对一致性的高要求促使进入同一技术范式的不同产业间彼此联系牢固。技术集群要素的刚性连接规定要求技术的同质性(如相同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原材料和材料、劳动力资格、劳动组织的文化水平、按既定技术道路发展)。技术集群内的产业与未进入技术集群的产业在技术水平方面差别明显。将产业融入技术集群通常是一项复杂且在经济上完全无利可图的活动,因为这项活动要么需要改造相关生产过程(如果引入的技术高于集群内产业现有的技术水平),要么引起整个技术集群的生产效率及最终产品的质量下降(当引入的技术低于集群内产业的现有技术水平时)。

生产进程的技术关联联合成为技术集群,引起技术集群和生产进程同步发展。同一技术集群产业的出现、扩大、稳定和下降或多或少同时发生。由于技术集群的内部完整性,所以形成新的技术关联进程“链”就意味着淘汰旧的链条。因此,技术集群内任何重大技术革新都可在新技术平台上进行重构,这标志着下一个技术集群的出现。

通常技术集群之间紧密相连,从而使多条特定的技术链结合在一起,这些技术链并非被均匀地分配在技术空间中,而是以束的形式在同型技术链的关键技术集群内彼此相连。技术链的同型性表现在制成品的互补性、消费类型的统一性、资源质量的相似性、生产文化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一致性,并且用作同种类型的结构材料、载能体以及运输和通信材料。

在其发展过程中,关联的技术集群可以彼此适应。企业实体对生产稳定性的需求使技术集群之间的合作关系具有可再生产的特征。经济中正在出现可持续的技术“链”,这些技术“链”可以将相关联的技术集群连接起来。这些相关联的技术集群可以对从采矿到最终产品生产的一系列固定资源进行合理地重新分配。

以上对经济技术结构的阐释使我们可以对技术变革的过程进行如下描述:任何技术体系的发展都始于引入适当的基础创新,同时产生必要的补充创新。基础创新与传统技术环境完全不同,在基础创新的基础上创建的技术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组织新的技术水平相近的产业。因此,基础创新的传播伴随着新技术集群的形成。反过来,只有在对等的生产和技术环境下(即在相应的技术范式框架内),才能确保技术集群的有效运行。

由于通过技术“链”连接而形成的每组技术上相互关联的产业集群或多或少都与其他技术集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一方面,产业集群中发生的变化受到相关技术集群吸收这些变化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技术集群本身也会产生结构上的相应变化。由此可知,构成技术范式的生产和技术体系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同步转换。技术过程的发展和扩散以关联技术体系集群的发展为前提条件。向上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是通过形成新的技术“链”来实现的,新的技术“链”是在相关联的技术集群的基础上形成并结合到新的技术范式中的。

技术范式是在整个经济体系内形成的,涵盖了资源加工的所有阶段以及相应的非生产性消费类型,形成了宏观经济再生产模式。因此,每个技术范式都是自我再生产的整体,经济的技术发展必定是通过连续的技术范式更替实现。

因而同时存在的技术范式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一方面,由于前一次技术范式的发展形成了现有技术范式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同时存在的技术范式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有限资源的争夺。新技术范式的技术和经济发展基于前一阶段创造的生产潜力。新技术范式不仅能使用前一次技术范式发展中的能源载体、结构材料、原材料、大众消费水平,而且还能使其技术集群符合自身的需求,并通过改造将这些技术集群整合到再生产模型中。然而新技术范式的再生产模型不可能立刻形成。在新技术范式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引入了基础创新而产生的技术集群不会形成自我再生产整体,并在一段时间内仍与前一技术范式的技术集群相结合。随着新技术集群的出现或传统技术集群的升级,渐渐形成了新技术范式的完整再生产模型。

新技术范式再生产模型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具有两个本质上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前一技术范式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新技术范式的关键因素和“核心”的出现,前一技术范式由于自身扩大再生产的需求客观地限制了其后继产品的形成。随着这一过程的经济潜力的消失,第二阶段从用新的技术范式取代主导的技术范式开始,然后以另一轮经济行情“长波”形式继续。从第一阶段完成到第二阶段开始的这段时期呈现经济萧条的特征,在过渡期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在此期间,过时产业折旧后剩余的资本、劳动力和其他资源流入新技术范式的技术集群中。随着再生产模型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长波”开始了。

通过对技术和经济发展相关指标的动态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技术范式和经济演变及其生命周期更替的连续过程存在的可靠性。通过测量与各种技术范式增长相关的技术变革的结果,可以表明技术范式的生命周期涵盖了半个多世纪,其指标有两个明显的“峰值”,并包含了技术和经济发展相应阶段。

技术范式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由科学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决定。在技术范式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科技进步与产业间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在不同的技术范式中,这些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技术基础上重现的。基于集成自动化的生产集中度不同于基于流水线的生产集中度。但是,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维持上述关系周期性振荡的一般机制在原则上保持不变。

通过逻辑增长曲线 可知,任何一种技术的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众所周知,技术生命周期的有限性决定了技术范式生命周期的模式,即导入、迅速增长、成熟和衰退等阶段。当达到生命周期的倒数第二个阶段时,对技术开发投资带来的收益递减,在衰退阶段开始的投资收益呈现负增长。由于构成技术范式的产业间存在技术关联,所以这些产业的发展是同步的,这导致长达一个世纪的技术范式生命周期的模型与逻辑增长曲线的模型相似。图1-1直观显示了技术范式的生命周期,其中将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模型与新技术范式的“诞生”阶段及旧技术范式达到的增长极限相对应。该图表明,技术范式的生命周期由两条连续的逻辑增长曲线表示。图1-1反映了在前一技术范式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新技术范式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前一技术范式的增长极限意味着经济向长波周期中的下降阶段和萧条阶段过渡,这不仅压制了现有行业,还压制了新行业。由于经济行情的总体恶化,投资和创新积极性正在下降,经济行情新增长始于新技术范式向增长阶段过渡,这一阶段用较大比例尺的逻辑增长曲线描述。

图1-1 技术范式的生命周期

根据上述技术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律性,经济现象表面上的技术范式的生命周期以经济行情“长波”的相应阶段形式反映。萧条期对应于相应技术范式的诞生阶段,恢复期对应技术范式的形成阶段,“长波”上升期对应技术范式的增长阶段,衰退期对应技术范式的成熟阶段,成熟阶段的特征在于经济进一步增长的能力消失了,经济由进一步增长变成向新技术范式过渡。

再生产模型的形成使生产成本迅速降低,新技术范式的增长阶段不仅伴随着生产成本的下降,而且伴随着与新技术范式再生产条件相一致的经济评价改革。价格关系的变化有助于提高构成新技术范式的技术效率,并且随着传统技术范式的更替,整个社会生产效率也会提高。最明显的是,这些变化体现在能源载体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中,随着能源价格的急剧上涨,主导的技术范式效率开始下降,更有效率的新技术范式开始取代旧技术范式。随着新技术范式的发展,社会生产的能源消耗量降低,对能源载体的需求下降,能源载体、能源密集型材料和原材料的价格降低,这为基于新技术范式恢复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1-2显示了将近40年前发布的图表,该图表将能源价格的波动与偏离全球能源需求趋势的偏差结合在一起。我们没有对其进行更新,以便避免陷入与2000年的石油价格飙升有关的数据,以免被怀疑存在数据伪造。根据该图中反映的规律,我们及时预测了油价在急剧上涨后立即下跌的必然性。

图1-2 能源需求(上图)和价格指数(下图)趋势
资料来源:Marchetti C., Nakicenovic N., The Dynamics of Energy Systems and the Logistic Substitution Model . RR-79-13/IIASA. Laxenburg, Austria, 1979.

随着新技术范式的发展,相应社会需求的饱和,消费需求及其产品价格的下降以及完善和降低其生产要素的技术能力枯竭,社会生产效率的增长放缓了。上一个技术范式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与下一个技术范式的胚胎阶段相吻合,增长率以及相对增长率进一步下降,并且许多领域的社会生产效率绝对下降。

由于构成技术范式的产业间的关联性及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步性,其技术改进效率的下降也或多或少同时发生,这反映在经济技术发展速度的急剧下降和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总产品增长“贡献”指标的下降中。在下一个技术范式的生命周期中,社会生产效率、各种结构关系和比例的波动会再次发生。

技术范式周期性更替的规律性使我们能够解释由于相应的技术变化而导致经济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当先前的技术范式仍然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时,就会出现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并且其发展受到不良的技术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只有当主导技术范式达到增长极限并且主导技术范式产业的利润率下降时,才开始将资源大规模重新分配到新技术范式的技术“链”中。

周期性发生的技术革命证实了技术范式周期性更替的规律性,在此期间创新活动急剧增加,生产效率迅速提高,社会经济认可新技术潜力以及价格比例根据新技术体系的性质发生变化。技术革命伴随着大规模过时的资本贬值与缩减,这些资本曾被用于过时技术范式的产业,技术革命同时伴随着经济状况的恶化、贸易矛盾的加深以及社会和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从经济现象的表面看,这一时期看起来像是一场严重的经济萧条,伴随着宏观经济指标的恶化——GDP和工业生产的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从过时的且无利可图的产业中释放出来的资本没有立即流入新的技术范式,并且在流通领域停滞了一段时间,加剧了金融泡沫。根据佩雷斯(Perez) [1] 的说法,过渡到下一个增长长波的成长阶段是在破裂的金融泡沫中贬值后的剩余资本找到一种向新技术投资的出路之后才开始的。这样就开始了新技术范式的成长阶段。

技术范式的更替规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确认:社会和体制系统以及生产管理系统中的周期性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使各组织的成员和管理者的专业技能与新的条件相适应,从而缓解社会压力并有助于大规模引进新技术范式的技术,以及与新技术范式相适应的消费类型和生活方式。此后,新技术范式的快速扩散阶段开始了,这成为加速经济增长并使新技术范式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础。在新技术范式的成长阶段,前一个技术范式的大多数技术“链”都根据新技术范式的需求进行了升级。同时出现了下一个最新技术范式,该范式一直处于萌芽阶段,直到主导的技术范式达到其增长极限为止,此后下一次技术革命开始了。

技术范式的更替体现在经济原材料基础的结构变化中,并在一次性能源的消耗中得到明显体现(见图1-3)。

图1-3 1850年以来市场上能源类型比例以及2050年前预测
资料来源:Nakicenovic N., Energy Strategies for Mitigating Global Change . IIASA. January 1992.

每种新技术范式在自身发展中首先都利用现有的运输基础设施和能源载体,从而刺激了它们的进一步扩展;同时与长期趋势相比,新技术范式的快速增长阶段伴随着GDP和消费水平以及能源消耗的周期性增长。随着下一个技术范式的发展,克服了前一个技术结构的局限性,创建了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并向新型能源类型过渡,这为形成下一个技术范式奠定了资源基础。

在技术范式更替的过程中,对科学发现和发明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不适应占主导地位的技术范式的生产和技术体系,因此很多科学发明和发现长期以来一直无人问津。只有随着技术范式增长潜力的枯竭,才从根本上出现了对新技术的需求,对新技术的竞争性筛选为新技术道路奠定了基础。新技术轨迹出现的先决条件是在科研、试生产及基础技术中形成新技术轨迹的半成品。由于相应需求的饱和、生产效率达到增长极限而使扩大资本的传统技术能力用尽时,上述先决条件就会实现,使潜在的资本投资方式转变为现实。

将长期技术和经济发展表示为不断变化的技术范式更替进程,使我们能够衡量长期经济发展的进程。使用来自世界和俄罗斯经济特定历史经验研究的资料进行的测量结果揭示了五种技术范式的形成和变化,包括当前占主导地位的信息和电子技术范式(见图1-4)。这些发现还揭示了新技术范式的结构,新技术范式的发展将决定未来20—30年的经济增长。

图1-4 现代经济发展进程中技术范式的更替(附带主要能源转化技术)

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引起主导技术范式的更替。当前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危机的主要特征是能源载体价格的波动、金融“泡沫”和经济萧条。

2000年石油和其他能源载体价格的“飙升”表明第五种技术范式已达到增长极限。技术范式周期性更替的规律性的发现使得可以预测石油价格的波动、金融“泡沫”的“膨胀”和“崩溃”、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危机和萧条,这些现象自2008年以来席卷了发达国家。得益于新的第六次技术范式的成长,发达国家目前正在克服结构性危机。通过测量关键技术的扩散,我们可以确定新技术范式从“出生”阶段到未来增长阶段的进程。新技术范式很快将在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确保发达国家离开旧“长波”,过渡到康德拉季耶夫的新“长波”。

世界领先国家已经成功地掌握了纳米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 ,这些技术连同信息和通信技术构成新技术范式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范式的“核心”正在以每年约35%的速度扩散,形成了经济增长新“长波”的技术轨迹 (见图1-5)。

图1-5 第六次技术范式结构
资料来源:《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学术报告。

测量结果、技术范式的分类和描述以及与技术变革有关的技术范式更替的预测,证实了在世界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现的技术范式周期性变化规律是可信的。这为长期预测技术和经济发展过程、选择科学技术进步的优先领域以及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奠定了科学基础。发现技术范式发展规律和更替规律的科学和实践意义如下。

1.改变长期经济发展概念。

如果经济发展最早被表示为围绕某个平衡状况提高效率的线性平均的稳定过程,那么随着技术范式更替规律的发现,就可以从根本上理解世界和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

2.解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周期性萧条和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先进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划分出经济上升期(大约1/4世纪)和经济结构重组期(大约十五年)。经济上升期是基于主导技术范式的增长阶段。经济结构重组期发生在技术范式更替之时,并伴随着经济萧条、经济危机、金融动荡、高度不确定性和政治局势紧张。

3.证明在技术范式更替情况下可以克服经济增长极限。

主导技术范式的长期稳定增长产生了经济发展不会出现危机的幻觉,随着其生命周期的结束,这种幻觉变成了一种经济增长达到极限的感觉。实际上,通过建立新的技术范式可以克服这些增长的局限,这种新的技术范式可以成倍提高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经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改善人口生活质量。

4.可靠地预测世界和国家经济中的长期技术变化,确定有前景的经济增长方向。

目前,正在进行新的第六次技术范式,正逐步形成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方向。及时发展第六次技术范式的关键产业可以建立相对优势,这些优势将决定直到21世纪中叶的地缘经济竞争。新技术范式的关键领域已经确定: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成就的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系统、全球信息网络和一体化的高速综合运输系统。生产自动化、空间技术、具有预定性能的结构材料的生产、核工业和航空运输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氢能是清洁能源载体,因此,可通过扩大氢能的使用范围来缓解对核能源和天然气需求的增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将显著提升。

大多数行业将过渡到可持续的创新进程,大多数职业也将接受进修教育。从“消费社会”到“智能社会”的过渡将得以完成,其中对生活质量和舒适生活环境的要求将至关重要。制造业将转向纯生态和无废料技术。在消费结构中,确保人力资本再生产的信息、教育、医疗服务将占主导地位。

下一轮技术革命是向第六种技术范式的过渡,它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发展关键领域的效率。在纳米技术的基础上,计算机技术的生产和运营成本将降低另一个数量级,与微型化和适应特定消费者需求相关的使用量将成倍增长。医疗将拥有在细胞水平上与疾病作斗争的技术,这些技术需要以最小的药剂和最大程度地利用机体的再生能力,将药物准确地输送到机体患处。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消费特征,可以有针对性地成倍提升强度、耐磨性及其制成品的可靠性。转基因作物成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制药和农业生产的消费质量。转基因微生物将用于从矿物原料中提取金属和纯净材料,从而彻底改变化学和冶金工业。在机械制造中,基于“纳米计算机—纳米操作装置”系统,创建了自动装配设备和3D打印机,能够根据先前获取或制定的网络三维原子分布“打印”任何宏观物体。随着纳米医学机器人和医学细胞技术的发展,预防性治疗能力大幅提升,人类寿命将大大延长。

5.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在国内经济方面——基于新技术范式加速增长的超前发展战略。

考虑到新技术范式向增长阶段的过渡以及俄罗斯经济的状况,已制定了超前发展战略,该战略在激活现有科学技术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技术范式产业发展的优先意义。对于落后的国家来说,正是在技术范式更替时期才有机会跳跃到先进的经济发展水平。这要求将资源集中在新技术范式的生产领域。为了动态弥补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还必须激发创新积极性。最后,在毫无希望的落后产业中有必要实施依托先进技术水平的技术引进和外国投资的超前发展战略。实施这种超前发展的混合战略需要刺激对新产品的需求,包括通过政府采购以及通过长期可负担的贷款为新技术的增长提供融资。

6.确定对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要求。

优先考虑新技术范式的跨越式增长和在此基础上的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及俄罗斯经济的潜能,制定有关实现经济超前发展的国家政策。 其中包括:部署战略和指示性规划系统,为有前景的新技术范式产业的增长提供长期贷款机制,在先进技术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和经济增长目标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适合新技术范式的管理方法。通过自动化设计系统以及市场营销和技术预测,将实现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自动化管理。

成功实施这一办法的一个令人信服的例子是建立了有效科技进步管理制度的中国经济发展经验。中国领导者在研究国家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正确确立经济技术发展重点,将战略规划与市场竞争机制相结合予以落实,并根据对科技进步的预测及时调整。这一以科学为基础的方针构成了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中共中央在“十四五”规划制定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用“坚持创新驱动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专门章节对有关方针进行了阐述: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建议》还明确了符合新技术方式关键要素的经济技术发展优先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1] Perez С.,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 : The Dynamics of Bubbles and Golden Ages . London: Elgar, 2002. tNHDhD16adiccUuKmCutABn9sXGz/23n9zQtqjcmsJmRtBKxEtggKk6kohT4eu/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