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一
构建中日经贸合作新格局 开创融合创新发展新局面

在日本告别为期30年的平成时代(1989—2019)、开启令和时代之际,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组织编写了“日本激荡三十年”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在出版此套丛书的中文版之际,考虑到我曾于平成初期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国企业联合会等经济部门工作,较为广泛深入地对接日本财界,对中日经贸合作有所体会,嘱我为本书写一序文。

该套丛书系统论述了日本平成时代的政治格局变迁与政策演变、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从技术、人才、资本等维度分析企业经营等,给读者提供了全面深入了解日本平成时代的多维视角和生动素材。在此不再更多地重复本书内容,谨就中日产业合作分享若干粗浅观点,代为序文。

一、中日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产业合作迎来新机遇新挑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此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上迅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于1968年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后,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日本的经验,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借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崛起的模式作为当时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参考,两国产业合作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友好合作、互惠共赢成效。

平成元年(1989)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到顶峰、随即迎来泡沫经济崩溃的转折点。日本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06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当年GDP的8.7倍。但从1990年开始,日本经济先后引发了股市、地价崩盘,导致金融系统的恶性连锁反应,进入被动处置滚雪球式不良资产、经济持续低迷的较长衰退期,低位不稳定状态持续到2012年左右,俗称“失去的20年”。其间,1998年卷入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遭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时,均出现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其结果是,日本平成时代谢幕的平成三十年(2019)GDP为5.08万亿美元,比平成元年仅增长约66%。而同期,中国经济持续较快稳定增长,2010年的GDP超过日本,2019年的GDP高达14.34万亿美元,约为1989年的41倍,相当于2019年日本GDP的2.8倍,中日两国经济格局发生历史性巨变。

平成时代的日本产业经济,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高速增长繁荣时期,明显乏力,增速缓慢。其主要原因有:泡沫经济后遗症严重影响了不良资产处置与金融重建,新兴产业投资长期低迷,企业转型升级举步维艰,产业空心化加深加速,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徘徊不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支出压力与日俱增,伴随经济低位运行的财政收支压力日趋加重,严重制约了调控经济的财政金融政策空间及其灵活性。这些深刻的经验教训可供我国今后经济运行参考。比如,要严防泡沫经济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实体经济与虚拟金融的有机协同;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维护财政收支健康运行,尽早建立健全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在平成时代那30年里,虽然日本经济总量增长缓慢,但总体经济结构和产业科技得到了低调且扎实的优化升级。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形成了若干支柱型优势产业集群,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较强的存在感。比如,在全球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汽车制造业、占据全球最高份额的机器人产业、代表高端制造业的数控机床和精密仪器产业、在核心零部件方面拥有诸多“隐形冠军”的电子产业、深得消费者信赖和追捧的精细化工和医药食品产业、风靡全球的动漫游戏和文创娱乐产业等,牢固支撑着日本的发达经济强国地位。而这些产业,恰恰是中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急需深化协同创新、有待合作共赢的重要领域,给中日两国新时代的产业经贸合作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

二、中日两国分别作为发展中大国和发达经济强国,拥有巨大的协同合作潜力

目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活力和强劲的增长势头。无论是消费需求还是投资供给,都在推进从规模增长到以质量提升为主线的结构性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转型。日本作为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三的发达国家,以其高水平经济结构和产业科技,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合作发展,中日两国在诸多产业中已形成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有机融合的立体分工协作格局,形成了较强的市场互补性和协同创新发展基础。在此,着重强调三个有望深度合作共赢的未来指向型产业领域。

第一,促进幸福产业融创发展,共创“幸福生活”。

近年来,综合涵盖旅游、文创、体育、康养、智慧生活等高端现代服务领域的“美好生活”所需“幸福产业”概念及其产业实践广泛流行,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和热衷消费,切实充实了生活内容,有效提升了幸福质量。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成为高频词汇。幸福产业的快速崛起和广泛推广,既拉动了消费升级和产业扩容,又提升了人民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各级政府和产学研用市场主体,正在积极探索用5G等新兴科技赋能幸福产业,促进幸福产业各领域融合发展、协同发力,引导新产业、新时尚。比如,将游戏趣味性植入中小学生的体育项目及智能健身器材,推动中小学生快乐锻炼、趣味健身、健康成长,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智慧娱乐、康体等幸福产业在协同创新中融合发展,综合幸福产业正在日益成为新风口、新赛道、新潮流。

日本力推“观光立国”和“文创立国”战略,将文化体验、体检康养、休闲娱乐、创意体育等幸福产业内容植入观光产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日本每年的外国观光游客达3000多万人,几乎是日本人口的1/4。由于文创产业走在世界前列,日本被称为“世界动漫王国”,系列经典之作风靡全球。近年来,日本动漫产业群的产值占GDP的比例达10%以上,全球播放的动漫节目有60%来自日本,动漫文创产业已成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并呈现出动漫文创与智能体育等幸福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比如,任天堂游戏公司开发的《健身环大冒险》(Ring Fit Adventure)是在游戏中可实现数十种健身动作,将游戏、娱乐、文旅与健身有机融合的综合功能型创意产品,深受全球市场追捧。中日文化同属东亚文化,基于东方人文理念与新兴智能科技,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不仅能够实现幸福产业合作共赢发展,也有望向世界呈现现代东方的幸福生活产业体系和幸福质量提升方案。

第二,深化康养产业协同发展,共促“人类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世界健康报告中,日本在“医疗服务的品质”“医疗负担的平等程度”“国民平均健康寿命长度”等方面,多年蝉联世界第一。日本在有机农业、发酵工程、功能食品、汉方医药、健康养生、生命科学、医疗器械、健康管理、医疗服务、老龄养老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科技积累和产业竞争力,形成了体系健全、实力雄厚、成效良好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基于发达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和大健康服务优势,日本已成为世界上国民健康寿命最长、医药医疗仪器货物出口强劲、体检康养服务贸易旺盛的大健康产业强国。

中国经济发展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生活、高端医疗、幸福养老等大健康产业的需求空前加大。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既可以提高人民健康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消除群众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释放内需潜力,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正在崛起的中国大健康市场和领先全球的日本大健康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协同潜力。两国在大健康领域的优势互补合作,不仅有望实现产业合作共赢,也有望基于实践中的协同创新升级成就,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积极贡献。比如,中国的中医药科学和日本的生物科技有机结合,有望协同创新开发基于东方文化和中医(日本称汉方)理论的新药物、新疗法、新养生,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东方智慧。

第三,加强节能环保领域合作,共建“美丽地球”。

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领域,更是事关地球安全、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政治外交重点。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以美丽中国建设为重要执政目标,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社会经济建设突出地位。力争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日本制定实施“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节能环保科技及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垃圾处理、循环经济、环境修复、生物燃料、综合节能、混合动力、氢能开发、高效火电等节能环保领域技术领先全球,日本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为我国的1/3。日本的节能环保产业已与汽车、电子并列成为领先世界的三大产业集群。中国确定碳减排任务和生态环保目标,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中日两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互惠合作,不仅有助于中日两国节能环保产业转型升级,更有利于全球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共同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为建设美丽地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中日两国的新时代创新合作,需要新格局新理念新动能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基于高性价比人工优势,推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开放战略,把在华企业定位为生产加工基地的“三来一补”型外资大量涌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消费、投资、外贸“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国内消费能力和市场容量相应提升,关注中国内需市场的外资功能得以增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正在努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开放中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新环境,给新时代的中外产业合作提供了新机遇、新挑战。日本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投资来源国,双方应在过去两国积累的良好合作成效基础上,面向未来,创新性地开展高水平产业合作,迈上新时代中日产业合作新台阶。

第一,构建中日经贸合作新格局,加快深度融合发展。

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中国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将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这给众多日本优强品牌企业、高精尖新兴产业和高品质日本产品,提供了分享中国巨大市场的难得的时代机遇。中日两国应充分借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不断优化升级的中日韩合作机制,基于在产业垂直分工协作向水平分工协作演变的过程中形成的良好合作,加快构建中日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在深度融合中协同创新,在创新合作中互惠发展。

第二,创新提升产业合作新理念,促进协同创新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时期的产业科技合作,主要体现为在垂直分工协作的主格局下的简单技术委托加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消费、投资、外贸并驾齐驱时期的产业科技合作,主要体现为在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立体分工协作格局中的产业技术转移;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产业科技合作,需要树立“较少对立竞争、更多协同合作”的理念,更多体现水平分工协作基础上的协同创新发展。现阶段,中国作为国际投资贸易大国,力求增强全球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向科技创新强国迈进。为此,要坚持开放发展战略,实现全球创新资源与中国产业科技市场的深度融合,增强全球开放式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创新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日本不仅拥有雄厚扎实的基础科研能力,更有善于科技产业化的应用研发优势。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增加、消费结构水平日益提升的中国市场,不仅是日本优质品牌企业发挥优势的广阔天地,也是创新型产业科技得以投放并在实践中优化升级的新兴市场,更是中日两国经济在协同创新中互惠合作、融合发展的新未来。

第三,增强金融开放合作新动能,实现产融互促发展。

近年来,中国根据新时代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发展战略,加大金融开放力度,深化国际产融合作。2021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有序扩大金融服务业市场开放,支持社会资本依法进入银行、证券、资产管理、债券市场等金融服务业;允许在境内设立外资控股的合资银行、证券公司及外商独资或合资的资产管理公司。金融开放发展,是切实提高国内国际资本配置效率、更加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更加高效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日本国家总资产约为100万亿美元(其中,金融资产约占70%以上),净资产超过30万亿美元,仅居民金融资产余额就高达15万亿美元。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日本国内利率低迷的背景下,近年日本海外金融资产保持在3万多亿美元的高水平。日本海外净资产中对外直接投资收益起到牵引作用,旁证了日本的综合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产融深度融合的优势特点。持续稳定发展的中国是名列前茅的国际资本流入市场,在金融开放条件下,两国金融资产的跨境高效合理配置,加上产融结合紧密的日本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就有望形成中日跨境产融互促发展新动能,促进中日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新趋势,共享发展新时代。

李明星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经济学博士 lCKTOYWwTzxYGSf9ScvyXLGxERgp2Xykcwuh8FacArimJXAo6f0chQOy1t1T1i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