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心理学提供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我也要算非常迷恋精神分析的了,因为迷恋才会对它不满,渴望创造出一些东西来让它完美。我削弱精神分析中的理性、归因、决定、因果色彩,把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宗教信仰、灵性、复杂的动态纳入精神分析,就是希望精神分析这棵大树更加蓬勃地生长。

我讲课的时候坦承自己内心是分析性的。我会常常陷入一种困惑,就是试图用理性来解读感觉。感觉不是通约模型,却要经由通约的理解去解释,这的确很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核心就是关注人的感觉,最常做的训练就是感觉分析。对感觉的分析只能通过言语、事例、一些关系模型和分类来解读与理解。可惜人们却把注意力放在言语、事例、模型和分类上,把解释当作真理,忘掉了我们解释的目的,忘掉了精神分析的目的是要提高我们感觉的能力,而不是解释的能力。这是壳与核、法与道的关系。所有感觉都是不可描述的,道不可言传,感觉只能经由感觉去捕捉,捕捉到的感觉还是不知道其来源是自己还是对方,抑或两人共有。

在咨询环境中,所有的感觉都来自共同创造,在我们修正自己的感觉时,来访者的感觉也在改变。

客观地说,没有精神分析就没有心理学。在弗洛伊德之前,心理学一直沿用哲学的言语,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言语系统让心理学完全与哲学剥离,成为一门“自在”的学问。

不管你属于何门何派,只要讨论心理学,你就不得不使用精神分析的言语系统。精神分析产生于科学主义盛行的维多利亚时期,所以在它的理论中蕴涵着归因论、决定论这样的物理学的线性思维逻辑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只有如此,精神分析才能生存下来。由于精神分析是归因的,问题取向也是当然的。但讨论问题并不是导向问题的解决,而是导向对问题的感觉的松懈,感觉变了,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讨论问题的方式其实只是达成我们内心成长的工具或路径,不是目的。精神分析为了理论的系统,多少会出现一些刻板分类与模型化,不然就不成其为系统。面对来访者,咨询会以“当下关系”的特征,让自己灵动地发展出千变万化的策略来对应。心理学给人带来的是一种不用依靠他人,不依靠环境,不依靠物质也能获得的自在之乐。对自己全然接纳,对外部世界全然接纳。有时候,心理学家似乎更显得孤独或者怪异,人们可能以为他不健康,但他却在生命自然呈现的状态中快乐并享受着生命。

心理健康是什么?内心的接纳度,现实的适应度,人际关系的宽容度,再加上让自己快乐的能力。这就是我理解的心理健康。

如果读心理学的书,反倒更不接纳自己,那么最好就不读这些书。不过,你也不能把自己的经验看成人类普遍的经验。对感觉分析的书要用感觉去阅读,而不要用固着的理性去理解。同样,宣传心理健康不是宣传心理知识,而是传播一种心态,以善意的、自在的方式完成自我生命的升华并获得豁达的生活观。

生活类似于一种禅修,开始我们各自以为着参禅的目的,经过一番历练、渐修与顿悟,才知道生命是以自在的形式存在于当下,没有明天,只有今天。以当下的方式活着就不再有价值的判断,没有什么是好的,没有什么是坏的,就像土壤内含有的物质对于树木来说,只有需要的与不那么需要的。即便是不需要的成分也在坚实自己的根系,支撑着自己抵御风寒雨露、地动山摇的侵蚀。

在这本书里,我期待用一种多元文化视角来解读生活中的麻烦,很多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亲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冲突,因为我们认为它是问题才存在,因为在意才被深深地影响。很多问题是被我们有问题的观察方式创造出来的,改变一种观察方式或许不再是问题,甚至麻烦成为生活的滋养也不一定。那么,如何重新解读问题,如何给问题重新赋义呢?读者可跟随我慢慢去熟悉这些方式。

读书,读什么书,用什么方式读,是读者自我观照的奇妙的过程。

我想通过这本书传输一种心态:生活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技巧。

任何生活的经历都是生命的构成,没有多余的,也没有不恰当的。生命的价值正是人在生命历程中集结的全部体验,体验过就活过,生命结束的时候,人不曾后悔做过什么,也许会后悔自己有什么该做的却没有做。

如果本书对读者有一星半点的帮助,能够引发读者以灵动创意的心态去应对各自的生活情景,我会感觉欣慰。我坚信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多来自我们没有意识到个体阅历与他人阅历间存在着差异,生活法则并不存在所谓的同一性或通约性。人生这条道路上没有专家,能够与读者进行些许分享,吾心足矣。

zGeeZ2i8NuVJuDNg9v7aF0dMlnzrgMJFNZOFX6ME+7iYsZrz+H5NLDrdL/Ukhh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