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追不追求完美应依年龄而定

越追求完美的人,内心越要保持一种个人主义才能获得心身发展的平衡。

追不追求完美应依年龄而定, 当一个生命还足够年轻的时候,完美主义是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 完美的过程实际上是与社会主流文化认同的过程,而不是自我价值体现的过程,两者不能混同。在生命的早期阶段,人的自我是比较自由和自行其是的,文化把这样的行为称为不够完善或不够完美。所以,我们需要服从社会规则,遵从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慢慢把我们的内心变得有序,或有规则可循。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一点个性,放弃一点自我甚至自尊去随同、谦虚、无私、克己,去让别人喜欢。这时我们也只能依靠朋友、同事、亲人的赞许认同来验证自己是否已变得完美。

人是一种人际关系“动物”,必须生活在人际关系层面,人际关系的互动构成人们的自我感和自我观念。同时,人每时每刻都会对身边的他人存在着“关系联想”,这是一种精神自慰式的自我安慰。联想别人对自己投情,凭空就有了对自己的良好感觉。喜欢自己的人,也容易喜欢上别人;尊重自己的人,也愿意尊重他人。反过来,内心缺少自爱的人,很难感觉到别人喜欢他;内心没有自尊的人,会感觉别人瞧不起他,这是一种心理同化效应。而愚蠢的人老是装聪明,自卑的人会做出极高傲的样子,胆怯的人喜欢做一些让别人害怕的表情,这是心理补偿,越是内在缺乏的东西,越想让别人以为自己拥有。

心理学把关注别人的评价和看法看成是一种通过压抑自我来寻求融入他人的能力,并没有什么不好。当人成长到一定的阶段,精神丰满了,与社会的适应也日趋完善,知识和经验也让我们有了取之不尽的内在资源和动力,别人的评价看起来就不那么重要了。我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我们又开始重新审视自我,重视个性,发现自己与众不同。那个时候我们不再害怕和他人的差异,我们故意保持一些差异来感觉自己是重要的。不要忘了完美的目的是对社会的适应,而非改变自我的价值取向。

自我的实现需要靠发展自我意识,而不关注他人的看法,这是非常个人的领地。 人必须在完美主义与个人主义两个极向中摇摆,越追求完美的人,内心越要保持一种个人主义才能获得心身发展的平衡。

* * *

人活在与人的关系层面,如果失去所有与人的关系,那么就失去了做人的意义。在所有与人的关系中,我们会重视一些关系,看轻一些关系,不同的关系在我们心里有不同的心理位置。人没有真实的自我,只有关系中的我,在上司面前我们是下属,在下属面前我们是上司;在父母面前我们是孩子,在孩子面前我们是父母。面对人类,我们是它的一分子,面对自己,身体是我们的一部分。

在意别人的人首先在伦理上是优越的,因为一个社会的基本伦理就是自己的言行不影响他人的感受与利益。在意自己想法的人,在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因为你对自己的坦诚就是对他人的坦诚,你会赢得尊重与理解。东方文化比较推崇克己复礼,整个儒学正是教导人如何做人的学识。西方文化则比较看重自我,认为有个性与主张的人才算是个人。

在与德国老师的相处中,我开始是按照东方文化行事的,凡事都为老师考虑,基本上不麻烦他,与他聊天也只谈他感兴趣的话题。结果老师说和我在一起不开心。我心里想,我围着你转,你应该很开心啊。但老师说,跟我在一起,他始终不知道我内心在想什么,想要什么,觉得很乏味。让别人舒服是植根于我内心深处的想法。我曾经在家宴请一对美国夫妻,很忙乱地做西餐,放美国大片,给他们吃美国的开心果,我以为这样待客很到位。结果后来对方很不以为然,说他们想吃川菜,看越剧,嗑瓜子。后来我明白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真诚地展现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没有真诚也交不了朋友。

在意别人的想法不是要臣服于人,若如此,平等关系中的美妙与敦厚你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人要在“在意别人”与“尊重自己”之间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要走向两个极端。无法解决的时候,可以给自己一个原则: 关键的问题听自己的,枝节的问题在意别人的建议,这样你就既在意了别人又尊重了自己。 ra1PUzhJ83Lghz6QTrDzUJf4IHx+uUBeDa4HHC+62zJ8jLyMHgyG5nQc2mzoDrR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