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是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有机统一的战略布局。
一 |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但是,今天的小康社会早已不是古人眼里的“朦胧画”,而是中国共产党人手中的“工笔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小康、现代化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现实追求和奋斗目标。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 好过。历史地看,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定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指的是发展水平,“全面”指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决胜,就是坚定信心、一鼓作气、攻坚克难,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金融、地方债务、信息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都存在风险隐患,必须注重以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化解风险,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个别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其要义在于精准,其具体内容就是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真正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实现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 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它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由此迈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实现中国梦,首先就要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小康,中国梦才有坚实的基石。
延伸阅读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深入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等24个贫困村考察调研。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这些贫困村明确努力方向,鼓足发展劲头,干群齐心协力,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历史跨越。
脱贫前的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一户民居
2020年,河北省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图为现在的阜平县骆驼湾村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加详尽地描绘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的远景目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017年11月10日,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
二 |
全面深化改革 |
1978年12月,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40多年来,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那时以来,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辙。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要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
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就是人民立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要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时间节点和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在新起点上实现了新突破。
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在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推动改革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拓展深度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优化外贸发展环境,培育外贸新动能,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加快提升贸易质量。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其要旨就是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三 |
全面依法治国 |
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 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延伸阅读
“十三五”期间,我国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助力法治中国建设踏上新征程。宪法完成第五次修正,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法保障。制定《监察法》,推动法治反腐工作迈上新台阶;修改《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健全司法机关的组织和运行机制;颁布《民法典》,出台《外商投资法》《电子商务法》,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制定《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疫苗管理法》,修改《药品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依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安全和网络安全。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公正,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质和特点决定的,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在我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而决不是要虚化、弱化甚至动摇、否定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四 |
全面从严治党 |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 民族谋复兴。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苦难到辉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确保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团结人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夯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关键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开创新局面。
延伸阅读
1939年10月,毛泽东深入分析了党的建设状况和党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并把建设这样一个党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工程”。
《共产党人》发刊词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 必然要求,是一场伟大的自我革命。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全体党员、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治”就是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从中央部委、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党委书记要把抓好党建当作分内之事、必须担当的职责;各级纪委要担负起监督责任,敢于瞪眼黑脸,勇于执纪问责。
制度事关根本,关乎长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要解决思想问题,更要解决制度问题,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笼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钉钉子精神把管党治党要求落实落细,清除了党内存在的严重隐患,化解了党面临的严 重政治风险,正本清源、拨正船头,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
全面从严治党还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这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和优势。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必须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冷静清醒、增强行动上的勇毅执着,坚定全面从严的政治自觉,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赶考”的心态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新时代答卷。
学习思考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指什么?彼此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查阅相关资料,谈谈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