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成长的第一步,
是直面“元无知”

有一样东西
你没法上网搜索,
那就是你脑海里
并不存在的观点。

思考力训练

有一种说法是,大多数人的大脑潜能只开发了10%左右。你觉得这个说法正确吗?

虽然这个说法广为传播,但它其实是错误的。现代科学证明,每个人的大脑都会100%被用到,没有任何一个部分是闲置的。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其实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搜到,但因为人们非常愿意相信错误的说法,所以会不假思索地接受它。

在职场上,新人往往是最谦虚的,他们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会虚心请教别人,甚至举一反三,把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横向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所以他们总是进步得最快。

然而,随着经历的增长,很多人会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于是不再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开始凭经验和直觉做事,即使面对的是新鲜事物,也会用自己熟悉的模式去“套”,然后宣称“这个东西我知道”。此时他们的认知心态逐渐发生了改变,就像在一个装了半杯水的杯子上加了一个盖子,是永远不可能装满的。

这种状态,我们可以统称为“无知”。陷入无知状态的人,既不知道自己有几成功力,也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欠缺,更不知道该如何进步,这样就很难和别人协作。

你可能会说,这个道理你明白,而且你肯定不会犯这种错误。但这种现象其实非常普遍,也很容易导致人们犯下一些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错误。关于这一点我来给你举个例子。

对自身水平的无知=扭曲的认知地图

1995年4月19日,这一天的匹兹堡天气晴朗,就在人们闲适地享受着好天气时,两家银行的警铃在一个小时之内接连被拉响。警察迅速出警,并对两家银行的职员进行了询问,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两家银行的职员对抢劫犯的描述出奇地一致:抢劫犯是一名身高约1.7米、体重约100千克的男性,很有可能是一个人连续犯案。这个人不仅在光天化日之下手持一把枪直指银行柜员,更为猖狂的是,他竟然没有采取任何伪装措施,没有戴面罩,甚至没有任何遮挡。

警方迅速调取了这两家银行的监控录像,很快就查明了嫌犯的身份。当警察敲开他家门时,这个男人难以置信地望着警察,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找到我了?”紧接着他疑惑地说出了第二句话:“可我在脸上涂满了柠檬汁啊!”

原来,这个嫌犯无意间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如果用柠檬汁在纸上书写文字,那么等柠檬汁干了之后,这些文字就会消失,只有当给纸张加热的时候,字迹才会再次显现出来。所以他就想,如果把柠檬汁抹在自己脸上,那么摄像头和照相机拍下来的图像里将不会出现他的面孔,这简直是上帝赐予他的一条致富之路。于是他起了邪念,堂而皇之地去抢劫银行。

这名嫌犯在当年登上了世界最愚蠢罪犯的榜单。大多数人在听到这个故事时都会哄然大笑,而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则对这件事萌生了很大的兴趣,他和同事贾斯廷·克鲁格(Justin Kruger)对此做了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后来成了心理学领域一个著名的理论,叫作“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简称“达克效应”。邓宁和克鲁格也因此获得了2000年的另类诺贝尔心理学奖。

达克效应的主要结论是,无知或能力差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 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 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掌握此项技能的人的水平;

· 无法认知并正视自身的不足,以及这种不足的程度;

· 能够经过恰当的训练大幅度提高认知水平,进而认识到并承认自己之前的无知。

达克效应揭示了无知给人类带来的诅咒,并告诉我们:对自己无知这件事本身的无知,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速流转让我们可以随时获取想要的信息,但同时也让我们更难意识到自己有哪些盲区。而且越是技能水平低的人,越难准确判断自己的真实水平。 可以说,知识的欠缺让我们对世界构建了扭曲的认知地图,而这些误解会严重影响我们的选择、行为和观点。 想要有所提升,我们必须打破这种盲目的过度自信,破解这种对自身水平的无知,顺畅地接受新的认知。

最可怕的是,对“无知的无知”

不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以及对具体知识的无知还不是最可怕的, 真正可怕的是“元无知”,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我们来看图1-1,图的横坐标代表的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纵坐标代表的是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一开始,在有了一点点知识后,人们的自信心会不成比例地高涨,站上“愚昧之巅”,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可以想见,这时他们会自以为是、骄傲自满,会错过很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但是随着知识的增加,人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还有很多欠缺,“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时就处于“绝望之谷”。接下来,随着不断积累知识,人们开始攀爬“开悟之坡”,逐渐“知道自己知道”。最终,随着知识体系趋于完整,甚至达到“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这时他们就真正来到了一片“可持续发展的高原”,能达成更高的成就。

图1-1 邓宁-克鲁格效应

但是我要提醒你,这个过程并不是自然发生的,一个站在“愚昧之巅”的人,在故步自封的状态下才是最自然、最舒适的。这个时候,只有真实有效、有冲击力的反馈,能让他跌下“绝望之谷”,破除错觉,让他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主动学习。

这种给处在“愚昧之巅”的人的有效反馈,是非常重要和稀缺的,需要你时刻保持警觉,才能发现那些不起眼的蛛丝马迹其实都是对你的提示。

不过可惜的是,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的知识有所欠缺,却并不在乎。

因为我们很容易盲目自信地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有了共享的云端知识库,借助手机搜索,自己就可以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把云端的集体记忆视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但实际情况可能是,你只掌握了一些肤浅的方法性知识,而没有积累足够的事实性知识。 所谓方法性知识,指的是各种批判性思维工具和技能,比如用三段论推导一件事,或者用互联网查找你要的信息等;所谓事实性知识,指的是具体的事实性信息,比如全国各地的省会、历史事件的发生日期、法律条文等。

通常我们会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如果因此就忽视了积累事实性知识,只会得不偿失。

打个比方,我们可以把一个人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看作一块块砖石,把方法性知识看作水泥,那么学习的过程就像是用砖石和水泥建起一面知识的墙。衡量一个人的学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看的就是这个人构建的这面墙有多高大,有多坚固。

如今,教育赋予我们的方法性知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多,而对于事实性知识的获取却往往被人忽视了。这就导致我们构建墙体时才发现,往往水泥还绰绰有余,砖块却不够用了。少几块砖,墙体依然能够挺立,尽管有些不牢固。但砖块缺得太多时,砖块间的间隙太大,就没法连接在一起了,墙体坍塌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搜索引擎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这个现象。现代人越来越依赖互联网,我们往往掌握了多种获取知识的新方法,却对很多事实性知识本身不甚了解。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记忆这些知识概念是不值得的,因为自己可以随时搜索、马上得到想要的信息。

在研究互联网怎样改变人们的学习和记忆这个话题时,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Wegner) (2) 通过实验发现,人类的大脑有一套实用主义的记忆体系,更容易记住信息所在的位置,而不是信息的具体内容。所以,对于那些看过就容易消失的信息,大脑会更容易记住,而那些在互联网上很容易就能获得的信息则被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个现象被称为“谷歌效应”。换句话说,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大脑形成了一种新的学习和记忆机制:那就是更少地记忆,更快地遗忘。

时代的变化,让无知与渊博也被重新定义了。过去,记忆都存储在我们的大脑里,于是,社会很容易用同一种评判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那就是这个人是否掌握了那个时代大家公认的许多事实性知识。如果是,那他就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反之就是平庸的人或无知的人。比如,在中国古代,能否熟记“四书五经”就是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标准。而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再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能否称得上知识渊博了,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看这个人掌握的某个领域的事实性知识能否达到一定水准,如果可以,那他在这个领域就可以称得上知识渊博。不过,在另一个领域,他仍然可能是一个无知的人。

现代人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试图用方法性知识取代事实性知识,但事实表明它们是无法互相替代的。如果你深究搜索的过程就会发现,它就像你从脑海中提取记忆一样,首先是要给搜索引擎发出指令,比如你要输入“谷歌效应”,那在此之前你就必须先知道这个概念,正确地输入这四个字,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搜索。搜索出结果后,你还要有能力去评估所有信息的可信度,这些都需要事实性知识发挥作用。如果说搜索引擎是地图里的导航规划,那么,你必须先记住起点和终点这些必要的事实性知识,才能充分利用搜索引擎的多种功能。毕竟, 有一样东西你没法上网搜索,那就是你脑海里并不存在的观点。

所以,在互联网普及,甚至成为我们身体的一个新“器官”之后,我们更要有意识地去掌握更多的事实性知识,同时不放过任何可能暗示我们“无知”的反馈信息,这样才能打破“元无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仅仅知道“知识”本身,也是一种“无知”的诅咒

我们要破解“无知”状态,除了要了解自己的知识盲区,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之外,还要有一种所有职场人都必备的意识,那就是了解自己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共同认知”。换句话说,就是双方是否了解一些和达成目标密切相关的事情?了解到什么程度?因为双方的合作要建立在某种程度的“共同认知”之上。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接触的环境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知,而我们往往会低估这种认知差异。在沟通中,我们常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拥有的认知别人也有。而你以为的常识,有可能在对方看来却是完全陌生的概念。一旦出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沟通就很容易变成鸡同鸭讲,这就是所谓的 “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这个概念得名于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牛顿(Elizabeth Newton)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她设计了一个游戏,把参与者分为两种角色:“敲击者”和“听众”。

每个“敲击者”会拿到一张歌单,包含25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例如《祝你生日快乐》《两只老虎》等。然后,“敲击者”要从中挑选一首歌,通过敲击桌子的方式把节奏敲给“听众”听,让对方猜歌名。

这个游戏听起来很简单,但结果却出乎意料,能够猜对歌名的“听众”寥寥无几。结果表明,“敲击者”敲出了120首曲子的节奏,而“听众”仅猜出了里面的3首,正确率大约是2.5%。而此前“敲击者”预测“听众”猜对的概率高达50%。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敲击者”在敲击曲子时,脑海里一直循环着自己选择的那首歌的旋律。但对于“听众”来说,他们不知道这首歌是什么,也听不出曲调,唯一能听到的是手指叩击桌面的声音:“嗒,嗒嗒,嗒嗒嗒……”

“敲击者”了解歌曲的详细信息,所以他很难理解,为什么自己敲击的节奏那么明显,“听众”却听不出来是什么曲子。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由此可见,当你需要和别人合作时,只是自己知道还不够,不了解别人也是一种“无知”。那么,我们该怎么破除这种状态,实现“知己知彼”,让合作更顺畅呢?

总的来说,就是要 “拉齐认知”,通过分享背景信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等方法,让合作双方对一件事建立起共识,填平后续沟通的鸿沟。

具体来说,你可以先用“乔哈里视窗”建立一个框架,了解自己和对方需要共享哪些信息。所谓乔哈里视窗,就是按照“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对方知道-对方不知道”两个维度,画出一个四象限图:双方都知道,那就是开放区;自己知道、对方不知道,那就是隐秘区;自己不知道、对方知道,那就是盲目区;而双方都不知道,那就是未知区。下一步,就要主动提供相关的信息,并且询问对方,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和自己是不是一样的,努力扩大开放区,缩小隐秘区、盲目区和未知区。“确认共识”的必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尤其是在大家第一次合作的时候。因为我们很容易揣度别人,把自己理解的情况误当成真实的情况。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管理者尤其要警惕“知识的诅咒”。管理者掌握的信息和视角比普通员工多,经历和经验也都更加丰富,他们很难做到换位思考,所以,常常有管理者抱怨,为什么很多简单的事情,员工却不能理解。

管理者特别需要关注和消除企业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知识的诅咒”。比如,著名的奈飞公司,他们的管理文化就倡导,领导者要主动坦承错误、承担责任,这样才能让员工畅所欲言,贡献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奈飞还保持着高强度的沟通节奏,不仅每名员工都能向高管提问,高管也会随时随地直接询问员工们的想法。此外,奈飞还发明了各种帮助大家共享信息的技术和工具,方便大家“拉齐认知”。奈飞的这种做法现在已经被很多企业采用,比如,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就分享过他们是如何学习奈飞公司的管理方法的。

此时,再让我们回顾一下本章开头的那个思考题:大多数人的大脑潜能只开发了10%左右。你觉得这个说法正确吗?

事实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这个很受欢迎的、有着精确数值的“结论”几乎要把神经科学家搞晕了。很多相关研究的结果都否定了这个说法,但在相关调研中,有66%的人都认同这个说法。

为什么这个说法这么受欢迎?因为关于大脑潜能只开发了10%的谣言,与人们对直觉、创造力等精神特质的追求相契合,也被用于论证冥想、瑜伽、心灵成长等活动的必要性。这个说法更像是一张“许可证”,允许我们去幻想人类潜力中蕴含的无限可能。

但是,我们其实应该意识到,对于自身、他人和世界,我们都是“动态无知”的。承认无知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承认无知才是我们进步的开始。只有更加谦卑地面对这个世界,时刻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才有机会拥抱未知世界带给你的惊喜。你一定要记住: 一个有盖子的水杯,是永远不可能装满的。 EZEwU/oz8m5FbLBzjcXA3MDFCUtk6gnwt5O+bV33rM5YpE0sc6U9zrVe1+x1lQ1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