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楚女,原名树烈,学名楚汝,字秋,并经常以酿侣、初遇、抽玉等笔名发表文章。1893年4月出生于汉阳鹦鹉洲两湖河街一个破产的木商家里。萧楚女的父亲肖康平原籍湖北黄陂嗫口区肖家畈,因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家庭破产,随父母离开故土,迁来汉阳鹦鹉洲。汉阳鹦鹉洲是一个良好的天然竹木市场。从四川、湖南、广西等地运来的竹木,通过长江三峡和洞庭湖汇集到这里,然后顺江而下,远销九江、芜湖、镇江、上海各沿江口岸。肖康平来到这里以后,便当上了一名终年追波逐浪,漂流到长江下游一带的放排工人。肖康平日子过得很艰难。“岸上金满山,江里银如山,行主张口笑,排工泪不干”。(金银是指堆在岸上和江里如山的木材——编者注)为了改变这种贫困的境遇,肖康平将自己省吃俭用的一点积蓄,买了些木材,夹放在老板的木排中,带到沿江一带去卖。经过这番苦心经营,萧康平的家境有了好转,并且在镇江娶了一个姓罗的女子为妻,后来便生了萧楚女和四个女儿——顺宝、三宝、莲宝、宝宝。
1903年,萧楚女10岁时,萧康平放排到芜湖,途中受到风浪的沉重打击,引起肺病复发,死于芜湖。萧楚女的母亲领着萧楚女姊妹,草草安葬了父亲,又拖儿带女,回到汉阳。为了活下去,母亲领着顺宝、三宝到裁缝店里承接一些零活,兼摆个小摊子,以此糊口。两个小妹妹也开始蓬头赤足出入在鹦鹉洲头,拾些树皮木头,拿到市场去卖,以贴补家用,少年的萧楚女是他们家顶门撑户的男孩子,也是他们家的希望。他们的穷苦亲戚凑了一点钱,将萧楚女送进了私塾。
萧楚女12岁时,由于水灾、火灾,使得萧楚女一家赖以生存的几间破屋荡然无存。一家人实在无法活下去了。妈妈只好含着眼泪将萧楚女送到向德堂木行当学徒。四个小妹妹也先后给人家当了童养媳。
萧楚女在向德堂木行里,白天要承担一个成年人的劳役,烧茶送水,扫地抹桌,上下铺板……全由他一个人承担。遇上老板到码头上去接洽生意,他又是老板的“听差”,伺候老板从这个码头跑到那个码头,从这个排上跳到那个排上。白天的劳动,累得他筋疲力竭,到夜晚,回到后堂,他又要替老板娘洗裹脚布,打洗脚水,擦烟袋,倒痰盂,拖地板。非人的生活,将萧楚女折磨得骨瘦如柴。他哭着向妈妈说:“妈!我实在受不了这个罪。是死是活还是让我到外面去闯闯吧!说不定还可以找到一条出路。”13岁的萧楚女就这样离开了他的故乡,在鄂、苏、皖、浙等沿江城市开始了流浪的生活。他在长江轮船上当过杂工,在镇江靠做小贩度日,在芜湖一家酱园当过学徒,还在街头卖过报,当过排字工人。由于他所流浪过的地方,都是沿江一带的大城市,有的还是不平等条约划定的通商口岸,所以他不仅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饱尝了当牛做马的苦难生活,而且还亲历了帝国主义者的飞扬跋扈、穷凶极恶和清王朝官员的俯首帖耳、婢膝奴颜,以及劳动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所有这些阶级仇和民族恨,都深深地印入了萧楚女的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