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藏戏在发展中壮大

自17世纪开始,西藏戏曲,特别是蓝面具戏,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繁荣时期。

它的主要标志是形成了以唱为主,唱、诵、舞、演浑然一体的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出现了作家创作的堪称上乘的剧本,积累了一批著名的优秀传统剧目。

在民间建立起许多藏戏戏班,有的已发展成为有一定影响的职业、半职业戏班。在艺术风格上,开始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如江嘎尔和觉木隆的表演艺术各具风采。

到七世达赖时,由噶厦出面每年组织大型的藏戏演出活动的雪顿节。就在这个时期,德格戏正式形成,门巴戏和昌都戏也先后形成,并获得发展。

1642年,噶丹颇章地方政权在哲蚌寺正式建立,其后该政权的主持者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会同固始汗派专使到沈阳与清王室通好。

1652年,五世达赖率3000人的代表团赴北京,晋见清顺治皇帝,他历史上第一次以金册金印被中央政府封为达赖喇嘛。

五世达赖在拉萨的红山以观音堂为中心,向东向西建立了白宫,以后又由第司桑结嘉措在正中建筑了红宫及上下经殿房舍,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完善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相应地,这个时期西藏的文化和文学艺术均有新的发展,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捷克的卢米尔·吉赛尔在《西藏艺术》中写道:

中原汉地艺术对西藏艺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致使西藏艺术的古老传统产生了突变……于是在西藏出现了汉藏风格混合的艺术形式。

五世达赖在尚未亲政时,就很喜欢藏戏。在他的授意和倡导下,寺院在夏日安居修习结束的酸奶宴会中,邀集一些在民间享有盛名的藏戏班子进哲蚌寺作助兴演出,从而开创了“哲蚌雪顿”调演观摩藏戏的惯例。

后来,逐渐形成了最初在哲蚌寺,继而在“吉彩洛顶”,就是幸福园林,最后在罗布林卡举行的一年一度的规模宏大的藏戏献演活动雪顿节。

由于五世达赖的关注和提倡,藏戏在各地获得普遍支持而很快发展起来,每年参加哲蚌雪顿的至少有几个白面具戏班子和江嘎尔、希荣仲孜、工布卓巴等较多的表演团体。

五世达赖曾给他家乡的琼结县白面具戏班宾顿巴赏赐,并让其分成两班,一班是琼结扎西宾顿,一班是盘纳若捏宾顿。

在拉萨举行雪顿节时,五世达赖把琼结扎西宾顿安排在第一个演出,这个班子温巴面具上的眼睛的开头很特殊,被绘制成鸡眼形,下眼皮的两梢压住上眼皮,因为五世达赖的眼睛就是如此,这是为纪念他而仿制的。

各地民间从这个时期开始,有了专门改编加工,并记录成文字的手抄或刻印的藏戏剧本。很多地方和部分色钦寺庙组建起比较固定的、带有职业性质的藏戏演出班子。

在五世达赖时,扩建并基本定型的布达拉宫壁画上,可以看到在一个贵族庄园挂了帐幔的庭院里,正在进行蓝面具戏正戏故事的演出,题记为江嘎尔戏班演出《诺桑王子》和《智美更登》。

五世达赖在《西藏王臣记》中,写赞普赤热巴金时举例讲道:

如云卓玛的故事说的一样,为啥北国那么幸福兴旺,就因为国王执行了符合宗教法规的政策,于是民众也都听从国王的法令,以此而生出安乐。

这里的云卓玛就是藏戏《诺桑王子》中的女主人公云卓拉姆,国王就是诺桑法王。

藏戏在藏族文化发祥的中心地区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逐渐流传到西藏各地,如普兰、亚东、错纳、察雅香堆。并传到西藏外的四川嘉绒藏区、青海的黄南、甘肃南部的夏河,以及邻国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克什米尔地区等。

西藏寺院的祭祀仪式多吉嘎羌姆及各种神佛、动物和鬼怪的头像面具,最晚在8世纪时已经形成,并传入了民间。

在11世纪,随着密宗各种吉祥祭祀仪式,特别是跳神“多吉嘎羌姆”的形成和发展,塑制出更为完整、丰富和精美的各种愤怒与慈善的神像面具。

13世纪,由高僧曲吉旺秋整理,留下了许多包括面具制作规定的跳神脚本,以后的面具都按此制作。

到了17世纪,以布达拉宫扩建后宫内的造型艺术为标志,藏传佛教的造型艺术及绘画、雕刻、装饰、建筑等艺术,都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期。

藏戏的各种面具、服装、冠戴、鞋靴、饰物等道具吸收融化了寺院绘画、雕塑、工艺、图案、装饰等艺术,使之直接参与形象塑造,在表演时成为角色形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在演出中结合各种表演手段,以表现角色的精、气、神,展示其内心世界。

西藏因限于物质和技术条件,长期以来各剧种艺人艰难地摸索着能被观众接受并喜爱的演出形式。他们把戏曲美术的重点放在人物造型方面,将程式化、装饰性很强的面具、服饰和比较写实的简单涂面化妆及一部分生活化的表演相结合,作为演员塑造戏剧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

演出装置方面,长期采用完全空场方式,没有布景,只依靠简陋的象征性道具,有时甚至直接以生活用具或宗教物品为道具,进行虚拟表演。还以挂有汤东杰布画像和绑插着一根柳树枝的大帐篷顶杆及桌子上供盒为中心,组成灵活的演出空间。

这个时期,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都有了很大发展。首先,在各地民间出现了大量的职业、半职业性的藏戏班。每年参加拉萨雪顿节的白面具戏班有6个,蓝面具戏班有4个。

此外,谅果孜、察雅香堆、洛扎鲁果等地的戏班,基本上也以演藏戏为职业。民间和寺院中的群众与僧众组织起来的业余自娱性藏戏班就更多了,特别是卫藏地区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里那些较大的村庄、集镇和寺院都有自己的业余藏戏班。

其次,众多的藏戏班和频繁的演出活动,使藏戏艺术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

如白面具戏形成并发展为黄面具戏,尤其以表演艺术完备与活泼的扎西雪巴和以粗犷、稚拙的表演为特色的宾顿已两种流派著称于世。

蓝面具戏则有著名的四大流派,这四大流派分别是迥巴、香巴、江嘎尔和觉木隆。

[旁注]

哲蚌寺 系黄教六大寺庙之一,原名是吉祥永恒十方尊胜州。它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系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1416年创建。寺庙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雄奇壮观,宛如一座美丽的山城。

罗布林卡 位于西藏拉萨西郊。始建于18世纪40年代,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风格园林。园内有植物100余种,堪称高原植物园。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为主体,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的、古迹最多的园林。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

《西藏王臣记》 是由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所著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史书,分26章,记载了西藏有史以来直至他所处时代的历代王统及有关历史事件。但它又是一部文学色彩很浓、受印度佛教文学影响很深的作品。

布达拉宫 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它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阅读链接]

觉木隆藏戏班著名鼓师降村,就将他的司鼓艺术看做是自己“脸上的一双闪烁的明眸,胸中的一颗热烈搏动的心,一生所祈求崇拜的天国。”

降村摆弄着不足半尺长的小小鼓槌,能击发出几十种不同情绪、律动和节奏来。他要使各种人物角色的精、气、神,都押上节拍和韵律。

降村打的鼓点,对觉木隆流派藏戏的艺术魅力,起到了诱发、催激、强化的作用,渲染了戏剧情调,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创造了强烈的演出气氛。

降村与戏师、演员紧密合作,结合当时的演员条件和藏戏艺术发展情况,对原有的鼓钹点,有的伸展延长,有的加以变化,有的新配鼓钹点,使观众耳目一新,这也是觉木隆藏戏班子在各个时期的活力所在。 4Y9y9K+GqjZ6lPHkAKiP6dsGuMM5/7fP/A38opsu8yBGK7NE4dNjne2yfRLz5oP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