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变脸成为川剧的一绝

1875年至1908年间,成都成立戏曲改良公会,川剧名角康子林、周名超,文人作家黄吉安均是该会成员。该会邀请川中名士,编创剧本,推广了赵熙编写的《情探》。

该会要求演出规范化,改包银制为分账制,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对演员实行考核等。这些措施对推动戏曲改良,促进川剧的提高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外来声腔合流过程中,外籍艺人来川授艺或建立戏班,起到了推动作用。1875年至1908年间,就有陕班艺人查来喜到桂华科社授艺,学生一般以学戏为主,各声腔就融汇在学生的技艺之中。

如名丑岳春,擅长昆、高、胡、弹诸腔,熟谙小丑、小生表演技法。他与生角萧遐亭、净角罗开堂、鼓师彭华庭在三字科社培养了傅三乾、蒋润堂、蔡三品等一大批多腔演员。

1910年,主唱高腔戏班的宴乐、长乐、宾乐、翠华,演唱昆腔、弹戏、胡琴为主的太洪、舒颐和彩华等戏班,经过协商,自愿组成三庆会,使五种声腔融汇于一炉。

三庆会拥有康子林、萧楷成、唐广体、唐德彝、周名超、刘芷美、雷泽江等一批名角。其中,被尊称为“康圣人”的康子林8岁学艺,12岁登台,名噪剧坛,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名角。

三庆会由长乐、宴乐、宾乐、顺乐、翠华、彩华、桂春、太洪等班社协议组成,包括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各腔和生、旦、净、末、丑5个行当共180多人。

康子林领导的三庆会在组织和制度上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并大胆整理旧戏,编制新戏,对川剧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继承保留川剧传统戏的同时,三庆会创造性上演了《述秋瑾事》、《武昌光复记》、《西太后》等戏。

三庆会还附设有精研社和升平堂,先后培养了唐荫甫、白玉琼、周慕莲、周企何等一代演员。三庆会的成立,使历史上已经出现的各声腔合流的局面,得到了充分发展。

川剧的五腔共和,使剧种的艺术具有更大的优势,涌现了黄吉安、尹仲锡、赵熙、冉樵子等一大批剧作家。各腔系、各流派的表演技巧,使川剧即有高亢激昂、火爆豪放的唱腔,又有细腻入微、抒情风趣的表演。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

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川剧尤其在表演技巧方面,创造了变脸、变髯口、藏刀、踢慧眼、梭台口、打叉和扇子功、褶子功、翎子功、水发功、水袖功等匠心独创、风格特异的表演技艺。

还涌现出了岳春、杨素兰、康了林、唐广体、萧楷成、周名超、刘子美、周慕莲等一大批著名演员的拿手好戏、绝招特技等,把川剧的表演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

最初的脸谱是纸壳面具,后经改良,发展为草纸绘制的脸谱,表演时以烟火或折扇掩护,层层揭去脸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变脸绝技的飞速发展,制作脸谱的材料也发展成为现在使用的绸缎面料,极大地方便了演员的表演。

变脸脸谱会选用一些不知名人士,包括侠士、鬼怪之类的造型,而人们所熟知的脸谱,如关公、曹操、包公等人物的脸谱一般不用于变脸。

绘制变脸脸谱笔锋要锐利、粗犷,颜色对比要强烈,这样才能形成炫目的礼堂效果,在设色寓意的设计上,要以剧中人物的道德品质和角色种类为依据,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鞭挞批判,或贬或褒,全都可以从脸谱色彩中反映出来。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抹脸、吹脸、扯脸三种。此外,最有名的要数彭登怀创造的运气变脸。

1951年,彭登怀出生在四川资阳祥符镇一个戏迷之家。父亲是个戏迷,一有川戏演出,他都要把儿子扛上背跑去看。就这样,彭登怀幼小的心灵埋下了痴迷川剧的种子。8岁时,彭登怀就已能登台演戏,成了镇上的小明星。

1962年,四川省川剧团在资阳招生时,彭登怀被顺利录取。进入剧团后,彭登怀不仅刻苦学习川剧表演,而且深受变脸艺术的吸引,立志要学会这一绝技。后来,他成了该团年龄最小的变脸演员和顶梁柱。

在一次演出《水漫金山寺》时,彭登怀又在戏里展示了12变化的绝技,变了12张脸露出本脸后,又连续变回3张脸。

20世纪末,彭登怀创造了在25秒之内变14张脸、露出本脸后再变回4张脸谱的奇迹,在我国变脸艺术中独占鳌头。

面对镜头和周围数以千计的火眼金睛,不用转头,不用挡面,不用传统的习惯动作,在情绪的驱动下,一张张或险恶、或狰狞、或虚假、或真诚、或慈善的面像,幻化在大千世界。

让变脸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是许多一代又一代变脸艺人的梦想。这梦想终于在彭登怀的身上得以实现。川剧变脸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在国内逐渐崭露头角,被众多艺术家称其为“国粹”、“国宝”。

川剧变脸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殿堂里的一朵奇葩,在国际舞台上也大放异彩。

彭登怀先后出访了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巴西、马来西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受到38个国家元首的亲切接见,在与9个国家总统握手时表演变脸,元首们当场叫绝,纷纷称其为中华一绝、世界一绝。

彭登怀通过神奇的变脸,让无数的世界人民因此接触到了川剧,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这对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也是一个极大地推进。

有的川剧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令人叹为观止、美不胜收。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表演真实细腻,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深受群众喜爱。

川剧的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

传统剧目有“五袍”的是《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的是《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就是《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有的是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彩楼记》与《柳荫记》、《玉簪记》并称为川剧“三记”。

《柳荫记》原名《双蝴蝶》,又名《梁山伯与祝英台》。元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明传奇《同窗记》都演过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诠释了爱情的真谛,用川剧高腔长出来,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旁注]

《情探》 是川剧《阴阳告》大幕戏中之一折,清代末年,有一举人名赵熙,荣县人,来自流井耍,主家请他去王家塘看木偶戏《阴阳告》。赵熙看后有感,他认为活捉王魁不好,提出修改,经他的笔下改出了《情探》,此戏写得好,文学价值很高。

西太后 (1835年~1908年),即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同治帝即位后,首度垂帘听政。1908年崩逝,葬于定东陵,其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两位正宫,为清代及我国历代皇后之最。

包拯 (999年~1062年),北宋官员,出身于官僚家庭。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曾任龙图阁学士,人称包龙图;又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卒谥孝肃,赠吏部尚书。而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金山寺 位于江苏镇江西北部的金山之上。始建于东晋。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整个寺与金山浑然一体,有金山寺裹山之说。慈寿塔矗立山顶,是金山醒目的标志。神话故事“白娘子水漫金山寺”就发生在这里。

[阅读链接]

川剧的变脸,有如秦腔的喷火,皆属招牌路数、看家绝技!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时,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变脸最先用于神怪角色,明代已有。明杂剧《灌口二郎斩健蛟》中就有变化青脸的记载,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戏曲的情绪化妆。

当时的变脸是演员进入后台改扮,后世则衍变为当场变脸,成为一项表演特技,不少地方剧种都有,以川剧最为著名。

变脸有大变脸、小变脸之分。大变脸系全脸都变,有三变、五变乃至九变;小变脸则为局部变脸。

相较之川剧艺术本身的渊源和博大,变脸的技艺成形则还要归属于20世纪。在这期间,变脸在戏班的对台戏中不断摸索、演变、精化,渐渐成为川剧的一大特色。 SV+1BAs4zsQx1fR5dPjH6Fj5mKPPmdb+5eG4PtBMNiKBGY0jHBiQuKsh1Xzp0Kl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