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花部魏长生创新西秦腔

成都是戏剧之乡之一,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据说当时的剧本已达3000本。

18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有很多官宦带来原籍的戏班在家中演出娱乐。时任成都都司的魏都司非常喜好梆子,就在原籍河南雇了一个梆子剧团来成都为私家演出。

1744年,他的儿子魏长生在四川金堂出生,因排行第三,人称“魏三”。魏长生自幼便随父母来到了成都。在自家戏班的耳濡目染下,他对演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在魏长生10多岁时,魏都司奉调出征,在金川之役中不幸阵亡,魏长生便随母留居成都。

魏长生天资聪颖,很快就演技超群。后来,他就带领魏家的梆子剧团,接受各衙门官吏的邀请演出,自己也下场演出。这样,魏家剧团一时名声大嗓。他也弃官下海,努力健全戏班,而且自编自演新戏。

1775年前后,在四川的外省籍官吏,很多都从各自家乡请来戏班在成都演出,如有昆曲、皮黄戏、郿鄂戏和山西梆子等。但是,相比之下,魏家的剧团艺高一筹。

魏长生擅于创新,他针对其学生嗓音跟不上他的高嗓音这一问题,创造了略低的唢呐腔,并用乐师帮腔唱出来。这样,川昆与唢呐、二黄混合使用的高腔,形成了后人认为的正宗的川剧高腔。

魏长生的剧团经常演出《金印记》、《琵琶记》、《投笔记》和《红梅记》四大本。他还改变了每剧只容一人演唱、配角只能念白的唱法,创造了高腔既有一人演唱,还有二人、多人对唱的形式。他还创造了男旦用巾片化妆两鬓,以改变脸型和美化扮相的方法。

1774年,魏长生首次进京演出,以《滚楼》轰动京华,后以《铁莲花》名声大振。1780年,全国各地剧种进京会演献艺。京师梨园普遍认为川戏花旦魏长生演得最出色。从此,各地方戏团都向魏长生师徒学习,魏长生一下成了剧坛盟主。

魏长生师徒演唱剧目多为男女情事,表演中就难免有一些过分模拟。另外,梨园界有名的六大班后台多为皇室显贵,他们视京腔、昆弋腔为正统,将魏长生的川秦腔视为邪门。所以,在1785年,由步军统领出告示禁止秦腔演出。

后来,魏长生只好在京昆弋班改唱忠烈斥奸顽的教化戏,如《铁莲花》、《香莲钏》等。他声容如旧,风韵弥佳,艺术造诣极深,全面而多样。

1788年,魏长生毅然离京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扬州是盐运、漕运的枢纽,商贾云集。

这里的戏曲演出空前繁盛,花部勃兴,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当时,盐运御史伊龄阿、图思阿奉旨在扬州设署衙机构修改戏曲剧本,编印了包括各个地方戏曲剧本1000多种的《曲海》丛书。

很快,魏长生又以魏腔风靡扬州,为江鹤亭座上客。就这样,被誉为“野狐教主”的花部泰斗魏长生,在扬州又一次刮起旋风。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

四川魏三儿,号长生,年四十,来郡城投江鹤亭,演戏一出,赠以千金。尝泛舟湖上,一时闻风,妓舸尽出,画桨相击,湖水乱香。长生举止自若,意态苍凉。

附近各省市、各剧种的演员,纷纷涌至扬州,一睹魏三的风姿,观摩他在春台班里的演出,请魏三传授技艺。苏州戏班又邀请他去到昆曲发祥地的苏州,江南伶人,包括昆曲子弟也来学习他的演技和跷工,并且创新了的化装艺术“梳水头贴片子”等。

魏长生创造的艺术奇葩,播种到了大江南北的梨园,许多剧种从中得到了养分的滋润。他新创的西秦腔,“徽伶尽习之”,并对100年后形成的京剧艺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旁注]

梆子 民间打击乐器。大约在17世纪左右,随着梆子腔的兴起而流行,广泛流传于我国各地,应用于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及民间器乐合奏。

梨园 是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为玄宗时宫廷所设。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人们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

泰斗 是泰山北斗的简称。泰山是五岳名山之首,主峰位于山东泰安。北斗就是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因七颗恒星排列成斗形,且终年见于北天极,故称为北斗。人们常用泰山北斗比喻在德行或事业的成就方面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阅读链接]

魏长生被誉为是川剧的创造者,他创造了川剧的正宗高腔,即四川高腔,为把清代末期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同熔于一炉的川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魏长生还受到了四川名士、戏曲理论家李调元的敬重,他们有书信、诗词往来。他的创新精神,以及男扮女装、色艺双全等都极大地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59YUwoTAgFtz9+uQP3rED/qtiWAxfQCt/SxWlTogkLqd7leL0ToeQTsvCJ6oLwV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