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石器文化是人类社会由狩猎采集经济到畜牧经济发展过程的一项重要体现。
细石器分为几何形细石器和细石叶形细石器。西域地区的细石器文化大体上属于细石叶形细石器系统。
细石器文化遗址遍布新疆各地,从昆仑山北麓到帕米尔高原的山前地带,从罗布淖尔地区到吐鲁番盆地,从天山西部的伊犁河谷到天山东部的哈密地区,从阿尔泰山南麓到准噶尔盆地西部的克拉玛依地区,都发现有细石器文化遗存。
三道岭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三道岭镇。三道岭细石器,包括用砾石打制成的刮削器、细长石片、锥形石核等。细石器的石料主要为玛瑙和石髓。时代距今10000年左右。
七城子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垒县大石头乡南约20千米处。文化遗物有石核、石叶、石片石器以及石片等。
石核中有楔形石核、半楔形石核、半柱状石核;石叶有宽、中、细石叶之分,部分为加工石叶;石片石器中有扇形、龟背形、条形、三角形、弧形刮削器。此外还有尖状——圆刃刮削器及斧形器等。
七角井遗址年代距今9000年左右,分两个地点。第一地点位于哈密七角井镇东七八百米处。
第一地点又分8个小点,彼此同在一个小的地区范围,相隔10米或100米间;第二地点位于七角井镇西10千米左右。文化遗物主要有石核、石片石器及细石镞、石钻头、大量的细石叶、指甲形刮削器等。
石核有锥形、柱状、船底形等。石核石器中有一件束腰带尖的石斧或称尖状器,形制硕大,长达0.31米。石斧两侧边经两面修整,中部打出凹腰,也可作为手斧使用。
塔克尔巴斯陶遗址位于木垒县城东北约32千米处。文化遗物有锥状石核、平柱形石核、楔形石核、圆刃和弧刃刮削器、石片石器、加工石叶等。
塔克尔巴斯陶遗址其时代较七城子细石器遗址为晚,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或影响关系。
四道沟遗址位于木垒县四道沟地区。其文化内涵可分早、晚期,为氏族部落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生产工具方面,是以石器为主,也有数量较多的骨器、陶器和铜器。
在石器中,磨制石器占石器总数的大部分,而打石器和压制石器占少部分,石器中的石锄、石球、石纺轮、磨盘、石杵等的磨制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还发现细石核,石核上有清晰的打剥石片后留下的痕迹。四道沟遗址的年代距今2400年至3000年。
迪坎尔遗址位于鄯善县迪坎尔乡迪坎尔村东南约800米处。文化遗物有石核、刮削器、细石叶等。石核中分锥形石核、半圆柱形石核。刮削器以圆刃刮削器最为典型。
器物中细石叶所占的比重较大,细石叶一般较宽。石器主要以细石器为主,器型的加工多以打击法为主,包括直接和间接打击法,还有的经过压剥法。
迪坎尔器物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物。
柴窝堡遗址位于乌鲁木齐东南约50千米的天山山谷中柴窝堡湖岸地带。
该遗址有两个地点,一个地点位于柴窝堡湖东岸约1000米的戈壁湖滩连接地带;另一地点位于紫窝堡湖西南约1000米向东一直延续至湖边。
器物类型有石核、细石叶、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镞、粗大石器等。原料为硅质岩、碧玉、燧石、玉髓等。石核类有船底形石核、楔形石核、圆锥形石核、圆柱形石核。
细石叶是以间接打击法产生的,剖面多呈三角形和梯形。
石片主要有长条形和不规则形,为直接打击法产生,一般都带有一个小台面,有些石片背面还保留自然面,少数石片边缘有使用痕迹。
刮削器中有长身圆头刮削器、短身圆头刮削器,半月形刮削器或圆刃刮削器、圆形刮削器、叶形刮削器、弧刃刮削器、长刮削器、复刃刮削器、双边刮削器、凹刃刮削器等。
尖状器中有双尖尖状器、矩形尖状器、两端尖状器、鸟啄形尖状器。粗大石器中有板状石器和矩形硕砸器等。柴窝堡遗址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
塔西肯艾热克遗址位于鄯善县鲁克沁三个桥村南约1500米处。文化遗物发现有椭圆柱状石核、锥状石核、细石叶、石箭镞、小圆形刮削器、圆头刮削器、双刃刮削器、敲砸器等。还发现很少夹砂红陶片。
石制品大多数石质为硅质岩。其中的细石叶和细石核为典型的细石器产物。塔西肯艾热克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
阿斯塔那遗址位于吐鲁番三堡乡喀尔桑买亥来村西北戈壁砾石地带。
遗址石器中有打制石片石器和细石器,打制石器有石片刮削器、修整石片及石叶、尖状器、斜歪形尖状器、锛形器、石核刮削器、石核尖状器、石核砍砸器等。细石器分为石核、石核石片刮削器和尖状器、细石叶刮削器、压剥法制成的圆形、半圆形、刀形、舌形、双刃或单刃刀形刮割器。
还有通体压制的折肩式、柳叶式、三角带铤式、阔刃式略呈桂叶形石镞等。另外,还有琢制石器磨盘、石球和穿孔砾石坠,及少量夹砂陶片。阿斯塔那细石器遗址的年代属新石器时代。
罗布淖尔遗址细石器遗存主要分布在孔雀河进入罗布淖尔的三角洲地带,以及孔雀河下游的小河。
罗布淖尔遗址发现的细石器从制作技术上分,有打制的、压制的。
从形态和用途上分,主要有圆锥形石核、楔形石核、圆柱形石核、半柱状石核、细石叶、石片石器、刮削器、尖状器、锥钻、石镞等,而且以通体加工的桂叶形石镞或矛、投枪头最具特征。
石片石器多有两次加工痕迹,大型打制石器较少,加工较粗糙,主要为石斧、石锛、石磨盘、石杵、砺石等,但有的仅只局部磨制。罗布淖尔遗址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
克拉玛依遗址位于克拉玛依东南约20千米处。遗址石器分布得较分散。
从石器的外观上看,原料主要是硅质岩、玛瑙石等。
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细石叶、细石叶双边刮削器、细石叶鸟喙形尖状器、长身圆头刮削器、短身圆头刮削器、长刮削器、短刮削器、双边刮削器、凹刃刮削器、弧刃刮削器、复刃刮削器、鸟喙形尖形尖状器、戈形尖状器、两端尖状器、三棱形尖状器、双尖尖状器、三角形尖状器、叶形尖状器、矩形尖状器、尖状刮削两用器、鸟喙形雕刻器、屋脊形雕刻器、棒形敲砸器等。
石器普遍较小,加工比较粗糙,有相当一部分石器刃口加工所留下的疤痕,显得较深、较短,刃缘相对也较陡。
有相当多的石器是采用直接打法的工艺技术加工修整的。石器类型的成型化、典型程度低。克拉玛依遗址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
乌帕尔遗址是西部地区最西的细石器文化遗址。位于喀什地区疏附县乌帕尔乡西南喀让古亚尔冲沟北岸的霍加阔那勒和乌帕尔乡西北索赛厄肯河北岸的苏勒塘巴俄两地。
文化器物主要是细石器,其次还有陶片、骨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铜器,另外还采集到零星的兽骨。
乌帕尔遗址分为两个遗址:霍加阔那勒遗址、苏勒塘巴俄遗址。
霍加阔那勒遗址发现的细石器有楔形石核、半锥状石核、半柱状石核、柱状石核、细石叶及小石片、细石叶尖状器、舌形圆头刮削器、两端刮削器、尖状器、刮割器、棱柱形器和修整石片等。
苏勒塘巴俄遗址发现的细石器有半锥状石核、柱状石核、两端刮削器、石刀、板状石器、石锥、圆底桂叶形、凹底石镞或者尖状器、修整细石叶等。
乌帕尔乡发现的这两处细石器不仅地域相近,而且文化遗存相似。从成形的石核和石器看,霍加阔那勒遗址比苏勒塘巴俄遗址丰富。
其中楔形石核、石叶尖状器和尖端细石叶以及舌形圆头刮削器,两端刮削器只霍加阔那勒遗址有。苏勒塘巴俄遗址要晚于霍加阔那勒遗址的年代,但也最晚不超过新石器时代中期。
新疆细石器文化遗存面积广阔,时间延续久远,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了新疆地区的土著居民,在向大自然进行斗争过程中,曾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历程。这个过程是西域先民采集狩猎经济到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这些细石器文化遗址的大量石器客观地提供了当时西域远古人类的生活画面:他们能够熟练地制造各种石器,用大型石器砍伐树木和砍杀野兽,用箭头和尖状器射猎动物和河鱼,用细石器和石片石器宰割兽肉和刮削皮革,将细石叶镶嵌在木柄或骨柄上做割锯之用。
他们就是用这种极简陋的石器工具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在与大自然的艰苦斗争中,西域先人不断成长壮大。
[旁注]
昆仑山 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我国西部山系的主干,又称“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玉山”,是古代中国和西部之间的天然屏障。从东向西绵亘约2000千米,西起塔吉克的帕米尔,东至昆仑山口和毗邻的青藏诸山脉。
天山 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全长2500千米,南北平均宽250米至350千米,最宽处达800千米以上。天山山脉把新疆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
红陶 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呈红色的陶器。根据陶胎粗细及含砂与否,红陶分细泥红陶和夹红陶两种,主要原料是黏土。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等都以红陶为主的文化。
锛 我国旧石器磨制石器中的一种。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锛上端磨去一块,称“有段石锛”。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后来,锛发展为双刃,一刃是横向的用于削平木材;另一刃是纵向的用于劈开木材。
夹砂陶 我国古代陶器的一种。为使陶坯烧制受热时不易裂开,特意在陶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砂粒和其他碎末,所以称这种陶器为“夹砂陶”。在新石器时代,这类陶器在改进人们的生存环境,由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改为熟食,起了巨大的作用。
[阅读链接]
西域地区的细石器遗存,多见于河岸阶地、湖岸及有泉水涌出的地方。
它们有的在山区高寒地带,海拔位置很高,如阿什库勒遗址,海拔高度5040米;野牛泉遗址,海拔4530米。有的却处于海平面以下,如吐鲁番盆地的迪坎尔遗址海拔高度低于海平面10米;阿斯塔那遗址低于海平面25米等。
这些遗存无论分布在高山、平原、盆地或沙漠,虽然不少遗存地点远离现有河床或湖面,但大多数可以在它不远的地方找到水源。这是新疆细石器遗存地点的地理环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