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封制随之瓦解,取而代之的郡县制,使得天下没有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也没有了各自的分土。原先用来代表贵族身份的氏也失去了以往的光彩,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与先前用来区别婚姻的姓没有什么差别。
此外,在不断的社会变革中,一大批原来不配赐姓享氏的平民一跃而成为新贵族,他们自然不愿遵守原先的姓氏制度。如汉高祖刘邦身为布衣,根本无从考究族姓,故而以氏代姓,而后世不能改之。
早在秦朝以前,姓和氏有不同的含义。姓字的古字是由“人”和“生”组成的,意即为人所生,因生而成姓。氏的本意为木本,即植物之根。
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同姓不可通婚,同氏而不同姓者,可通婚姻。
在先秦因复杂的努力而得到区分的姓与氏,到司马迁的《史记》里合而为一,实际上是姓以氏分,氏终成姓这一历史循环的一个自然结局。
姓氏合一的意义在于,一是姓、氏可以通称,这样周代的大量的氏也就变成了姓,自此姓就变得丰富了。二是每一宗族都有了自己固定的姓,子子孙孙永久使用,不再像以前的氏那样变来变去,难考其血缘所出。
我们现在的姓绝大多数承袭周代各氏而来,要想考究各姓的由来,必上溯至周。姓氏合一,无论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人人都有姓,不再像以前那样,贵族有氏,平民有名无氏。
姓氏合一,是中国姓氏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