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建造国产火炮护卫舰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由于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陷入了建国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恰在此时,苏联又单方面撕毁对我国的所有援助合同,撤走专家,使我国经济建设雪上加霜。

另外,来自海上的敌对势力长期的封锁禁运,也使我国国民经济举步维艰。

而过去视为我国军事大后方的南中国海,也重起波澜,海上的敌对势力在我西沙、南沙海域诸岛屡屡挑起事端。尤其是南越海军,多次炮击我商船,掳走我渔船,强占我岛礁。

南海舰队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中型舰艇又如何去水深浪急的南沙、西沙巡逻守护呢?

当时,南海舰队副司令员赵启民已调到海军总部工作。他从第一线来,所以对南海舰艇情况最熟。

他知道,南海舰队唯一的一艘护卫舰叫“南宁”号。抗战时期,该舰曾经被日本人炸沉。解放后,南海舰队将它打捞上来,重新修复后投入使用。

他知道,“南宁”号排水量不足千吨,已老掉牙了,性能和战斗力可想而知。所以急需新的护卫舰接替它。

为此,赵启民建议海军党委说:“先给南海舰队造一批火炮护卫舰,哪怕落后点也比没有强。”

于是,南海舰队报请中央同意,海军党委决定由赵启民主抓这件事。

1962年,海军党委下达了造护卫舰的任务。

赵启民提出建造总原则是:

要抢时间,立足现有设备,在现有基础上,力求先进。

建造任务交给中国舰船研究设计院。于是,设计院任命仅30岁的俞伯良为总设计师。

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我国要自行设计护卫舰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中苏关系破裂后,一切建造设备都要国产化。

尽管任务艰巨,但俞伯良没有推卸。他召集手下一帮年轻科技人员,开始调查论证。

俞伯良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大学生。以他为首的这批年轻科技人员,是在设计中国小型舰艇,和组装苏联五型舰艇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首先对苏联“转让制造”的护卫舰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护卫舰整体结构都很好,只是部分地方跟中国海区气候条件不适应。

比如,中国东海、南海夏季气温高,超过了舰上许多仪器设备使用标准,影响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弹药贮藏室的气温也大大超过了温度规定的标准。

再比如,中国沿海空气湿度、盐度都比较高,许多仪器、元件损耗较快,使用寿命降低。海水中的浮游物也较多,护卫舰的尾轴、螺旋桨更容易腐蚀,均达不到苏方原来的设计标准。

另外,在生活设施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适应中国沿海条件以及中国人生活习惯的地方。

比如,中国东海、南海舰队,多数是南方人,习惯吃米饭、炒菜,而苏联设计的炉灶、冷藏室都不能适应这种需要。

还有舰上的舱室、操纵观察的部位,以及日常用的桌椅,全是按苏联人平均身高设计的,也不合适中国人的平均身高。

所有这些不合国情的地方,俞伯良设计小组都决定要在国产第一艘护卫舰的设计中就把它改掉。

第一次设计论证会,大家摆出的困难就让人乐观不起来。

首先,国内没有造护卫舰的钢板,只有一种高合金钢还在试验中,没有用过造舰。

另外,制造护卫舰所需的各种不同规格的钢板、型材等,多数还都在试验之中,而且,焊接工艺也要从头摸索。

其次,武器是护卫舰的拳头,当时100毫米口径的舰炮不能国产,但可以从退役的旧舰上拆下来解决燃眉之急。

第三,舰上的主机是心脏,当时中国还没有护卫舰适用的大马力、小体积的主机。

于是,俞伯良他们比较来比较去,决定选用民用船的一种六缸柴油机。

但它的马力实在是太小了。即使把它扩大增加到上千马力,也只有当时世界上护卫舰主机马力的一个零头数,所以,不免显得有点儿将就。

第四,舰艇的电子设备即“耳目”,只有一种国产雷达,它原是快艇上用的,性能差,观察距离近,头上还要罩个圆帽,用在护卫舰上很不相配。

后来,虽然快艇上再用时那个圆帽去掉了,外观好看了,性能却没多大提高。

俞伯良他们想:先这么着吧,谁教咱们底子薄呢,有总比没有好吧。俞伯良说:

材料就这么多,就看我们的本事了。手艺好,白菜豆腐也能做出好菜。

为了弥补民用船主机的马力跟国外相差甚远的劣势,俞伯良研制小组经过上百次的实验,找到了一种最佳舰体线型,以减小海水对舰体的阻力。

随后,他们又设计出与主机转速相匹配的最佳形制的螺旋桨,使主机输出效率达到最高极限。使首制舰无论抗风力、快速性和高航速都接近了最佳状态。

当时,国外同类护卫舰航速最快26节,而俞伯良他们研制的护卫舰达到了23节。

我国护卫舰主机的功率虽小,但体积大了些,因而它的优点是很“皮实”,可以在全功率下长时间航行,巡航速度较高,相反的,国外护卫舰表面上看起来航速快,但长时间开高速不行,往往限制在18节以下航行。因此,我护卫舰在海上实际航速并不比外国慢。这是一种弥补局部劣势而转化为全局优势的成功典范。

另外,在船型上,他们也根据主机体积高大的特点,选择“长首楼型”,其特点是舰舷高,舰体横摇到大角度时,能产生较大的“恢复力”,因而具备了抗击10级风浪的能力。

护卫舰上的武器配备,虽然没有西方世界护卫舰的装备先进,但作为火炮护卫舰,俞伯良小组同样用他们的集体智慧,把局部的劣势又变成整体的优势。

他们经过多次讨论,发现国产护卫舰由于主机体积大,因而使得甲板面以上建筑层次多。他们充分利用这个层次错落的特点,布置了最强的火力。当时,他们在护卫舰上装有3座100毫米口径主炮、4座双管37毫米副炮。

他们又把4座副炮成菱形布置。这样,无论军舰朝向何方,都有3座6管副炮可以集中火力快速射击,打出去的炮弹能像下雨般落到敌舰或敌机上。

如此强大的火炮配置,在当时国外同类护卫舰中也是少见的。虽然这些装备当时还没有火炮指挥仪,但它比小型艇的战斗力强了数十倍。

为了使这些火炮供弹迅速省力,俞伯良小组经过多次试验,全部设计成电动扬弹机。

随后,俞伯良研制小组又对舰上的电机做了改进。

20世纪50年代之后,世界上许多军舰开始从直流电转向使用交流电,而我国还没有人敢迈出这第一步。

于是,俞伯良小组中分管电气设计的工程师潘镜芙,提出在第一艘国产护卫舰上使用交流电。

他说:“使用交流电有两个明显先进性,第一,电压转换方便,电机体积小,重量减轻,经济可靠维护方便。”

“第二,军舰靠码头时,可使用岸电,既节省机电运行时间,又可使水兵靠岸得到更好休息。”

同时,他也讲了“直改交”存在的困难。因为在国内,这是第一次在舰上使用交流电,就要承担一系列交流电机、交流电器设备舰用化的开发工作。

也就是说,潘镜芙他们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没有现成饭好吃,搞不好还会有风险。

俞伯良和他的小组成员,一听潘镜芙的方案都积极支持。

后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潘镜芙他们终于使我国第一艘国产护卫舰用上了交流电,为我国的舰船电气化的革新,开辟了一条探索之路。

在这之前,俞伯良小组到南海舰艇上调查发现,这里的水兵夏天生活相当艰苦,睡觉吃饭都受到高温酷暑的煎熬,还要出海执行任务。

于是,他们在设计国产第一艘火炮护卫舰时,决心在居住条件方面突破传统观念,把改善水兵生活居住条件,看成是恢复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第一次在舰艇上实现了空调降温,使水兵们在紧张辛苦执勤值班之后,有了清凉舒适的休息环境,回到住舱不再被闷热高温煎熬。

同时,设计上在床铺、淋浴、文化活动场所等方面进行了改善。

为此,指战员们说:“这艘舰艇的设计师,一定在南海舰上当过兵,不然不会替我们想得这么多!”

1967年底,我国新研制的国产火炮护卫舰正式出厂,随后,装备南海海军服役了。

1968年9月8日,我第一代国产护卫舰在执行任务中经受了强台风。

当时,天黑得可怕,暴雨狂风掀起10多米高的巨浪,如小山一样一个个向护卫舰扑来。每个巨浪都像重磅炸弹似的,撞得护卫舰全身发抖。雨点像箭一样“射”得挡板当当作响。

突然,一个巨浪把护卫舰举到10多米高的浪峰顶上,护卫舰横摇到63度。

顿时,舰长脸都变色了。

但护卫舰在跌进浪谷深渊的瞬间,舰体又恢复过来。

那一次,护卫舰经受了暴雨狂风48小时的袭击,除舰舷外的油漆被“扒了一层皮”外,整个舰船始终安全无恙。

我国自己研制的护卫舰在制造过程中,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重视,周恩来及其领导人都曾陪同外宾前往视察。这对俞伯良小组是极大的鼓舞。

这批火炮护卫舰充实南海之后,成了护航、警戒的主力,1978年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 4EjOW9lEwtO7QtqBgL/W28pRWzz+ltnQNC3VPFYYs1m8d65GuIYBx/BVyZX6BU4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