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初,国防科委和装甲兵总部决定:
由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牵头,二五六厂、独立坦克第四团参加,进行六三式水陆坦克进行横渡琼州海峡的实验。
1966年2月,参试人员在海口集中。临时党支部的成员们一方面为大家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而感动;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人们对试验缺乏安全感。
为了让人们对实验更有信心,临时党支部号召大家为安全横渡集思广益、献计献策。
经过讨论,最后决定采取加强坦克密封、排水的安全措施,从而增强了同志们的信心。
与此同时,参试人员还对登陆地段进行了现场勘察,请海军同志介绍了海峡情况,确定了横渡的路线。
临时党支部还组织进行了海上适应性训练和潜水训练。
水陆坦克曾在太湖等内陆江湖进行过涉水实验,但相比于大海,风浪要小得多,人驾驶坦克时也会舒服得多。
舒服了就拿不出所需的实验数据。但也不能直接开着坦克下海。
实验领导小组首先进行了适应性训练。
适应性训练时,为了模拟坦克密封车体内的渡海环境,坦克乘员组及测试组人员搭乘机帆船,在船舱底部密闭环境下出海。
海上风急浪大,机帆船在波峰浪谷中被抛上抛下,人站在空气通畅的甲板上都会晕船,而参试人员却要被封闭在舱底。
船下海后不到半小时,舱底的人就个个呕吐不止,有的同志手把着水桶连续呕吐。
人们靠在舱壁上一分一秒地坚持。
上岸后,从舱底出来的人在沙滩上寸步难移。
想到肩负的光荣使命,他们休息后又钻进憋闷的底舱,继续训练。
经过多次训练后,他们的适应性显著提高了。
潜水训练的难度也很大。海南的2月天气,地面上的气温虽然较高,但10多米深的水下温度却很低。
每次潜水,人们在水下要停留半个小时左右。半个小时里,水面上牵线人能清楚地感觉到从绳子上传来的颤抖,那是水下的人被冻得直哆嗦,越到后面,颤抖越厉害。
但是,同志们宁可多受一点苦,也绝不提前上岸。
在人员进行训练的同时,为了保证试验的顺利进行,参试人员下大力进行车辆技术准备工作。
千方百计加强密封、排水措施,并在车内安装了必要的测试仪器等。
3月7日,提前完成了坦克下海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3月8日,开始横渡海峡训练。
这时,一直在关注实验的总参谋部指示:
试验一定要保证安全。
遵照这个指示,实验领导小组确定了海上训练的步骤:先近后远,由浅到深,逐步向海峡纵深发展;先摸索水陆坦克密封排水性能和海上稳定性,后作海上抢救、拖航试验,海上航行操作训练和试验;再进行海上航行时搭载步兵、噪音传播距离、空中观察、雷达搜索等试验。
在选择天气环境时,也要由小风浪逐步向大风浪过渡。琼州海峡宽潮流强烈,水层混浊,横渡的风险极大。所有参试人员都没有退缩,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地一次次战胜了风浪,克服了种种困难,胜利完成了渡海训练。
从8日到30日,水陆坦克先后下水13次,一般,持续航行时间3到4小时。实验在距岸约1000米处进行,坦克顶着半米到1米多高的海浪前进,坦克几乎是在浪尖上行驶。
3月31日,晴空万里,阳光普照。为了确保横渡安全,首先进行了两次拖救试验。当水陆坦克到达海峡中部时,风浪等级仍然较低。这时,试验领导小组当机立断,决定水陆坦克向海峡对岸开进。
官兵面对大海,义无返顾地驾驶两辆铁骑向深海驶去,车后犁出两道白色的浪花。
在海军舰艇的护航下,全体乘员全力以赴,水陆坦克顺利登陆。护航的海军战友们自豪地说:“我们的坦克创造了奇迹!”
这次试航,用了3个半小时,机件工作正常。
通过上述实践取得经验后,试验领导小组决定:
在难度较大的条件下进行正式横渡琼州海峡试验,以考察车辆海上作战的性能。
4月6日,大家盼望已久的正式横渡琼州海峡的日子到来了。
这天,天空晴朗。
坦克在蓝色的海浪中劈开两道白色的浪花,浪花从坦克首部掀起,飞溅到坦克尾部。
与其说坦克在水面上航行,到不如说坦克实际是在海浪中穿行。
坦克在浩瀚的大海之中时隐时现,破浪前进。
起航后不久,海峡忽然起了大雾,只听见海浪呼啸,却看不见海浪翻滚,直到海浪拍打着车身,大家才惊觉海浪袭来。
战车乘风破浪,横渡航程达20.5海里到达彼岸预定登陆点,胜利地完成了我国水陆坦克第一次横渡琼州海峡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