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山东梆子的两大流派

山东梆子两大流派是汶上梆子和曹州梆子。以山东济宁、汶上为中心的山东梆子,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山东菏泽为中心的山东梆子,则习惯称其为曹州梆子。

1.汶上梆子 元朝和明朝以来,京杭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主动脉,而山东汶上作为运河交通要地,更是人流、物流的必经之地,各地的文化戏曲便顺势不断传到汶上。

明代中叶,陕西、山西商人经河南开封东进,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秦腔、梆子腔也随之传到汶上。由于它们的唱腔优美,节奏明快,符合鲁西南汶上人的性格,因此被当地人所喜爱。

这之后,这些戏曲渐渐被本地的风土民情、地方文化所包容、吸收与改造,逐渐形成具有高亢、粗犷、豪放、浑厚风格的汶上梆子剧种。

在汶上梆子发展过程中,它又和曹州地区的曹州梆子相互影响融合,使二者相融共进,形成了极受人民欢迎的山东梆子。

汶上梆子历史悠久,戏班众多,行当齐全,剧目丰富,唱腔宽广、浑厚、高亢、激昂,音乐曲牌丰富多彩,优美动听。

汶上梆子的表现程式动作粗犷,架式夸张,通过夸张的形象动作、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而小生小旦的戏,则通过细致入微的表演、变化多姿的眼神,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汶上梆子的剧目特别丰富,有独台本、连台本、折子,历史故事、生活小戏、喜剧、悲剧等。可以说,汶上梆子的题材范围是相当宽阔的。从时间的跨度上说,它的剧目对东周、秦代、汉代、三国、隋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各朝代的故事都有涉及。

从创作题材上说,它的传统剧目表现的内容以历史题材为主,其中有不少带有反抗强暴势力,敢于斗争的剧目。此外,表现家庭伦理、神话传说、男女爱情与民间生活的剧目,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汶上梆子由传入到形成与发展为独立剧种,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分布流行地域广。明末清初以来,汶上全县组成了不少职业戏班,培养造就了许多优秀演员。

其中名气较大的演员有傅七、吴仗儿、泼嘴老鸹、金马驹子、银铃铛、立楞等。当时,观众编了一些顺口溜赞扬他们说:“傅七的刀,吴仗的腰,泼嘴老鸹唱得高”“金马驹子银铃铛,不如立楞一晃荡”。

号称“一晃荡”的宋玉山不仅唱腔优美,而且会演的戏极多,在1958年曾被聘为山东省梆子剧团的教师。

在汶上梆子全盛时期,可以说是“村村锣鼓响,庄庄梆子声”,就连行路人也边走边喊着梆子腔,美其名曰路戏。

在这期间,汶上梆子出现了许多名家名角。如段广才、窦朝荣、任心才、姚月芝、刘咸进、刘桂松、张贵元、侯仰存、许相云等人都是汶上梆子唱腔的代表。这些名家的活动地域覆盖了鲁西南和苏北地区,传承了汶上梆子艺术。

21世纪初,汶上县委、县政府和汶上县文化局,加大了对汶上梆子的挖掘与保护力度,先后拍摄了《两狼山》《老羊山》《铡赵王》等传统汶上梆子剧目,并积极创作、排练新剧新作,推动了汶上梆子的发展。

2007年10月14日,由汶上梆子剧团选送的《两狼山》作为唯一代表山东梆子剧种的剧目,赴山东广饶参加了2007中国戏曲梅花大赛总决赛。汶上梆子艺人刘太华荣获了“中国红梅金花”称号。

2.曹州梆子 明末清初,曹州地区的戏曲活动就十分繁盛,中国传统戏曲的四大声腔,即东柳、西梆、南昆、北弋在这里都得到充分的展现、融会和发展。

曹州梆子就是当时叫西梆的山陕梆子流传到山东曹州后结合本地方言,并受到当地其他剧种影响而形成的。因此,在历史上,曹州梆子就是对山东梆子的称呼。

曹州梆子又叫高调梆子,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又由于曹州梆子激越高昂的特征,群众又称其为舍命梆子腔。

具体地说,曹州梆子的源头出自陕西的同州梆子,原唱大本腔,后来又吸收河南梆子豫东调的唱法,尾音使假嗓翻高,于是成为二本腔。

曹州梆子的形成,除有同州梆子的特征外,兼具有豫东调和流行安徽一带的淮调的影响。

曹州梆子形成后,它的影响范围南到徐州、亳州,西到郑州、陈州,北到大名、磁州,东到济宁、泰安。在清朝末年,曹州梆子已由农村进入城市,同时也有了培养梆子艺人的科班。

辛亥革命后因军阀混战,曹州梆子的发展一度徘徊不前。但是,尽管这样,仍有一些知名艺人间断的进行演出,如王锡堂、刘德润、黄儒秀、赵义庭、孙子高等。

曹州梆子的剧目有六百多出,多数是表现一些神话传说、家庭伦理、男女爱情以及民间生活的剧目。

曹州梆子剧的角色多以生、净的袍带戏为主,也有一部分民间生活故事戏。常演的有“四大征”,即《穆桂英征东》《秦英征西》《姚刚征南》《雷镇海征北》。

此外,还有老十八本,如《春秋配》《梅降雪》《千里驹》《金台将》《百花咏》《宇宙锋》等剧目。这些剧目,大多数是有头有尾的完整全本戏,比方《老边庭》,讲的是杨家将的故事。

从清代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两百多年间,曹州梆子戏班遍及菏泽各地。比较有名的有菏泽市曹楼曹家班、锅饼口刘惠廷班、张丕荣班、龙王冯班,定陶的大兴班、车山义堂公班,曹县的牛家班,吕围子班、孙老家班、巨野的大姚班等戏班。

1900年前后,山东巨野县创办了女子科班后,曹州梆子开始有女演员登台。再后来,其他戏班也陆续增添了女演员扮演旦角。

这些戏班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演员,如人称戏子状元的红脸岳登鹏、文武生黄娃黄儒秀、黑脸张学为、黑脸一声雷张朝云、花脸兴岳兴、红脸王刘法润、红脸舍命王郭进安、红脸新头许忠新、小黑头薛忠奎、旦角老少迷周兴花、花旦银铃铛等。

其中,著名大兴班在解放后来到菏泽,定名为“菏泽专署人民剧社”,1958年被调到省内,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至此,曹州梆子开始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JVRMknlysP9ZG5YiPLiwYtkmDrGi/OPmsef//MqmjK8OcvZaKIlDmfUXFtfWEo5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