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山东梆子的起源

据有关专家考证,山东梆子是山陕梆子流传到山东后,唱腔受山东语音的影响而形成的剧种。

山东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贸易运输的主要通道之一。早在明朝时期,山西人就来到山东经商,济宁、菏泽、聊城就已有了规模较大的山西会馆。

这些山西商人在山东境内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并长期定居山东,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戏曲和戏班自然也流入山东鲁西南一带。这些戏班中有不少剧目如《奇错》等,就反映出当时山西商人到鲁西南等地做买卖的情形。

因此,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的西梆,早期流入鲁西南济宁、菏泽等地后,受到当地文化、方言、习俗的影响,加上当地其他戏曲形式的影响,也就自然而然地逐步演变成了后来的山东梆子。

例如清朝乾隆年间,学者严长明的《秦云撷英小谱》上记载说:

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至于燕、京及齐、晋、中州,音虽递改,不过即其本土所近者少变之。

其中的齐就是指山东。此外,乾隆年间刊印的吴长元的《燕兰小谱》中也记载说:“花部四十四人”中,有于永亭和孟九儿,他们都是山东人。

其中,孟九儿隶属于大春部,说他扮演的“百花公主,戎衣结束,秀媚中颇饶英气,其他杂部则梆子腔,俱多为京班别派”。这里所说的“京班别派”的梆子腔,其实大多是山陕梆子。

到了嘉庆年间,市面上刊印的留青阁小史《听春新咏西部》一条中记载说:金庆儿,姓金名元庆,字菊人,又字绣卿,15岁,是山东兖州人。

以上这些资料都说明,山东梆子起源于山陕梆子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且最晚在乾隆年间,山东境内已有本地梆子存在,这一点,与山东梆子老艺人追述中的时间较接近。

姚保员是山东巨野大姚班最后一代班主,他介绍说,姚家班始建于清代,姚孔绰是第一代传人,到姚保员这一代已是第九代了。也就是说,姚家班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综合资料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山东梆子约在清初就相当流行了,而它的产生则可以推溯到明代的后期。 AFDjOBRgCeYBVDSrc3x73ojswNqXR5KW+BEPmmEImHmK/uH4zdLsgu3t7M61oB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