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
它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也有所区别。
例如以山东菏泽为中心的地区,习惯将它称作曹州梆子;以山东济宁、汶上为中心的地区,习惯将它称作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1952年,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将定名为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流传至今大约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而且具有很强地域特征。它的唱腔优美,激昂高亢,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兄弟梆子剧的突出的特点。例如是花腔多、甩腔多,而且甩腔最后多落在“啊”音上。
在山东梆子发展的过程中,它对周边的兄弟剧种如山东境内的莱芜梆子、两夹弦、四平调、河南豫剧的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江苏的江苏梆子,以及山东另一个古老的剧种柳子戏的发展,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关于山东梆子的来历,还有许多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