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巴菲特在写给股东的信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在过去15年,互联网股票和房地产业都已经证实了这一理论:起初明智的理论加上广为宣传的价格上升能够创造出惊人的多余需求。在这些泡沫中,许多起初持怀疑态度的投资者最终屈服于所谓市场的证据,而购买者群体的扩大在一段时间内足以使得这场盛宴持续。但泡沫吹得大了不可避免会破裂。那个时候那句古老的谚语又将得到证实:明智的人开头,蠢蛋收尾。”
巴菲特向来不喜欢投资互联网和地产,就是因为这两个行业内的大部分投资者都对行业不了解,他们只是单纯地看到有利可图就选择进入,结果常常成为行业内“击鼓传花”游戏的接盘者(先入市场的人炒热了市场,炒高了价格,而后入者则在高价位上接盘)。在巴菲特看来,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拥入了大量的跟风者,最终就会产生泡沫,而泡沫就总会有破裂的一天,就看看是哪一天破裂,又会在谁的手上破裂。所以他一直以来都在试图和大众的选择割裂开来。在他看来,如果一个项目非常挣钱,那么就要趁别人还没发现的时候进入市场,错过最佳时机之后还不如不进入,毕竟在人多的地方,并不适合钓鱼,因为人多了,鱼就会少。
跟风投资是一个大忌,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投资,这种跟风往往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是潮流趋势,一般是指产业兴起或者行业出现风口,导致大量投资者争先恐后抢占市场。像房地产、电商、短视频、直播都引发过创业潮,大量投资者选择跟风投资。第二种是区域市场内供不应求,当某个市场出现某种畅销产品且供不应求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人快速进入市场。第三种是模范效应,当某个人在某个行业获得成功时,周边的人就会以他为榜样和模范进入市场,而丝毫不理会自己是不是适合做这一行,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做好这一行。第四种就是纯粹的跟风,一般来说,这样的投资者没有什么投资经验,对市场也不了解,甚至对自己也没有什么清晰的定位,只是单纯地想要寻一个项目试试运气,因此他会选择跟着身边的亲人、朋友或者邻居投资,哪怕对方也对投资的行业不了解,他也照样会跟进。
跟风投资的人往往缺乏独立意识,他们对于自己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当自己产生投资想法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别人在投资什么,当前什么项目最火爆,我身边有没有人在做投资,是否在某个项目上获得成功,而不是想着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应该去投资什么。当关注点落在别人身上的时候,跟风投资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而这种跟风投资并不是那些非专业人士会犯的错误,很多专业的投资人也会犯类似的错误,他们常常会在某些所谓的好项目面前失去理智,选择跟随别人一起投资。
巴菲特在多年的投资经验中总结出了一个基本道理,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做投资,无论投资什么项目,首先要做的就是独立分析,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他投资可口可乐、比亚迪、苹果公司、喜诗糖果之前都经历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甚至有一些项目并不是他乐意投资的,他有自己独立的分析流程和想法。在每次面对一个潜在的项目和企业时,他会首先了解这家公司之前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状况,了解其内在价值,然后针对其市场上的表现做出反应。他很少会跟着别人去做投资,而是根据行业环境、公司内在价值、自身能力范畴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以确保自己不会盲目犯错。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也要避免跟风,这是有效控制风险的一种基本形式。
要做适合自己的项目
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最重要的就是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这里强调的“适合”包含了几个意思:首先是做个人能力范畴内的事,对于自己能力之外的投资,一定要避而远之,即便这些投资的回报率非常高;其次是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一般是专业范畴内的投资,这样可以提升成功率,并且强化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再次就是做自己最需要做的事情,这种需求有很多种,比如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了丰富自己的投资组合(避免关联投资和同类型投资),等等。
必要的分析
巴菲特说过,持有股票或者投资某个项目,就是拥有了该企业的一部分,那么在投资的时候就应该对这个企业的运作机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看看自己是否理解企业的发展模式,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投资。此外,投资者必须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长远发展和持续盈利的能力,那么投资这个企业时就要三思而后行。
要掌握最基本的投资知识
投资的盲目跟风有时候和投资知识匮乏有关。不明白投资基本原理和一些基本操作方法的人,往往会选择相信和依赖别人,而他们也常常是最容易出现亏损的。因此,想要避免出现这一类跟风投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努力提升自己,学习投资知识,掌握投资方法,借鉴更多的投资经验,只有掌握了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做出分析。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保持独立的投资模式至关重要,无论别人有什么样的投资计划,无论别人有什么好的投资项目,无论行情怎么样,都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想着跟随别人的脚步,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