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禅院概述

禅宗寺院,是我国佛教禅宗的修行道场。禅寺通常指禅宗寺院,故也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禅寺的。

改革开放以后,禅宗获得新生,大批寺庙得到修复,众多佛学院重开,谈经论道盛况再现。

河南登封少林寺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少林功夫的发祥地,位于河南郑州市登封城西少室山。

南北朝时,天竺僧人菩提达摩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496年,孝文帝下旨于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据佛教传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华以4卷《楞伽经》教授学者,后渡江北上,于寺内面壁九年,传法慧可。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于海内外。

574年周武帝禁佛,寺宇被毁,于大象年间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隋代大兴佛教,敕令复少林之名,赐柏谷坞良田百顷,成为北方一大禅寺。

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高宗及武则天也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唐会昌年间,唐武宗禁佛,寺宇大半被毁,迄唐末五代,寺渐衰颓。宋代略有修葺。

1312年,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一时中外僧众称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2000左右。

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至少林,僧众散逃。明代先后有8位皇子到寺内出家,屡次诏令大修,寺院规模有所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也很关心少林寺,或亲书匾额,或巡游寺宇。

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许多建筑、佛像、法器被毁。寺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内有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寺旁有始建于791年的塔林,有塔220余座,还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华塔、元代缘公塔等。

寺内保存唐以来的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有《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戒坛铭》、《少林寺碑》、《灵运禅师塔碑铭》、《裕公和尚碑》、《息庵禅师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纪念碑》等。该寺近年来曾屡加修缮,使千年古刹重放异彩。

现存建筑包括常住院及附近的塔林、初祖庵、二祖庵、少林寺达摩院等。

少林寺鼎盛时期的规模很大。但是1928年军阀混战,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把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钟楼等主要建筑统统毁于一炬;许多珍贵的藏经、寺志、拳谱等被烧成灰烬。现存的有山门、立雪亭、千佛殿等,其他建筑正在陆续恢复中。

河南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于公元68年创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2千米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所官办寺院。这座一千九百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就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

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汗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

3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

据说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因而成为我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后来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座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的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盘门。

现存的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四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年新建的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

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座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

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是佛门的守护神。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

白马寺建筑规模雄伟,现在的布局为明嘉靖时重修的,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山门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后院毗卢阁内的断文碑,刻有白马寺的历史,是寺内重要古迹,所传的唐经幢、元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已被盗往美国。各殿内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的,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

安徽潜山三祖禅寺

三祖禅寺,一名山谷寺,又称乾元禅寺,座落在距安徽省潜山县城西北9000米处的谷口凤形山上。凤形山,唐宋以来人们习惯称之为三祖山,这里是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柱山的南大门,环境清幽,景色怡人。

三祖山一峰独秀,翠黛苍郁,东西两侧岗峦逶迤,向南蜿蜒伸展,对三祖寺呈环围合抱之势,使山前形成一个天然谷口。清澈甘冽的山谷流泉从三祖山西侧谷底潺潺流出,滚珠嘎玉,泠泠有声,向南经谷口汇入潜河。

公元前106年,武帝刘彻南巡,舳舻千里,法驾谷口,在凤形山东侧台地上设坛祭拜,封天柱山为“南岳”。嗣后,汉宣帝刘洵、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明成祖朱棣等,均遣使列式,到这里来诏祭南岳天柱山。

历代帝子的祭祀大礼,史册昭昭,巨典煌煌,使得它名闻遐迩,声播九州,故而历代道徒释子都视此为“洞天福地”,争相据为已有,建观造刹,传道布经。

590年,僧璨正式驻锡山谷寺。592年,沙弥道信投谒僧璨,求“解脱”法门,奉师九载。601年,道信受僧璨衣钵,是为禅宗四祖。606年,僧璨于寺前法会大树下为四众说法时,合掌立化,葬于寺后。

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启僧璨遗骨火化,得舍利子300粒,以百粒塑僧璨像,出已俸建舍利塔,置像于塔座南窦。

758年,唐肃宗李亨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772年,唐代宗李豫又谥僧璨号“鉴智禅师”,赐塔名“觉寂塔”。845年,唐武宗李炎灭佛,寺与塔俱毁。847年,寺塔又获重修。

三祖寺作为禅宗祖庭,三祖僧璨的道场,千百年来,曾涌现出了许多高僧大德。

在高僧辈出的我国佛教禅宗中,三祖僧璨则是一位杰出的大师。他不仅在北周宇文氏灭佛、隋杨广餮灭建康的危境中忍辱负重,将禅宗这一刚刚植入我国土壤的新的佛教宗派从濒临灭绝的危境中拯救出来,使之延续发展,同时,他在隐避皖公山年间,完成了他的毕生之著《信心铭》,为禅宗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祖道信,少年来三祖寺,在僧璨精心培育下,受领禅宗衣钵,传法于皖、赣、鄂三省,改《楞伽经》为《金刚经》传家,为后来六祖慧能的顿悟法门开示了理论先导,也为禅宗的最后形成拓宽了理论领域并奠定了组织基础。

湖北黄梅四祖寺

四祖寺位于湖北黄梅县城西北15千米处的双峰山中,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曾是我国佛教寺院规模最大、僧众最多、香火最旺、声誉最高的名刹之一,也是全国首批僧众集体定居传法,过团体生活,实行农禅双修的典范寺院。

四祖寺的取名,是因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亲手创建于62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寺庙自唐到清香火不断,先后出了100多名高僧,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唐代宗李豫追封道信大师为“大医禅师”。宋真宗敕赐四祖寺“天下祖庭”。宋神宗敕赐双峰山为“天下名山”。

千百年来,寺庙历尽沧桑,几经复毁。明正德年间,寺庙发生火灾被毁,后由荆王牵头重建,万历年间坍塌,御史王珙接着修复。

1854年冬毁于兵灾,清光绪年间复建。清末民初又被毁,仅存十几间殿堂楼阁和一些名胜古迹。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广东光孝寺方丈本焕大师自1995年起捐资3000多万元费时五载对四祖寺建筑进行修复,建成殿堂200余间,昔日祖庭,重现辉煌。2003年,净慧大和尚继席方丈,再扬四祖禅风。

湖北黄梅五祖寺

五祖寺又名东山寺,位于黄梅县城北13公里的东山,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衣之地。它既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日本、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

寺庙自唐至清十分兴旺,唐宋尤盛,有殿堂楼阁1000多间,僧侣1000多人,先后还出了100多名高僧。自建寺以来,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不少文人骚客前来游览,并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句。

唐代宗赐封弘忍大师为“大满禅师”,南唐加封他为“广化禅师”。唐宣宗改赐为“真慧禅师”,宋黄宗御书该寺为“天下祖庭”,宋微宗御书该寺为“天下禅林”,元文宗赐弘忍大师法号为“妙圆普觉禅师”,并改赐寺额为“东山五祖寺”,简称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五祖寺风景秀丽,名胜古迹甚多。从一天门至白莲峰,沿途有释迦多宝来佛塔、二天门、千佛塔、东塔林、十方佛塔、飞虹桥、求儿塔、油朴树、洗手池、法泉、通天路、授法洞、棋盘石、大满禅师塔、讲经台、象石、放光石、飞来石、德福石刻、白莲池、白莲峰、钵盂石、碧玉等几十处景点。

千百年来,五祖寺历经沧桑,最后一次毁于1854年,仅存十几栋殿堂楼阁和一些名胜古迹。解放后,寺庙和名胜古迹得到妥善保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黄梅县委、县政府对寺院建设十分重视,拨付专款,成立专班,进行修复。

1985年,五祖寺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为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院。1994年11月,在黄梅县召开的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上,确定五祖寺为我国禅宗发源地,弘忍大师为我国禅宗创始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不久的将来,五祖寺定会有一个更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

河北正定临济寺

临济寺,原称临济院,现座落于河北正定县城东侧。建于540年。

854年,临济宗创始人义玄受戒于黄檗希运禅师,行司后来到临济寺做住持。义玄禅师以“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喝八棒”等设施,接引徒众,门风峭峻,归者称众,遂成一宗,即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

正定临济寺是临济宗的祖庭。867年四月初十,义玄禅师圆寂。遗体火化后,其弟子将舍利分建二塔藏之,一塔建于河北大名,一塔建于河北正定城内临济寺。唐懿宗赐谥“惠照禅师”,赐此塔为“澄灵塔”。

义玄禅师的语录被编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临济寺位于河北镇州城东南隅,临滹沱河侧,因之遂得临济之名。

临济寺在宋金战争中毁于战火,仅存残塔。1183年,金世宗下旨修复澄灵塔及临济寺各建筑。今之澄灵塔即为辽金典型样式。元朝时,住持海称法师主持了重修和扩建。1309年,赵孟頫奉敕撰《临济正宗碑》文,立于寺中。

1521年,临济寺又进行了重修,当时,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澄灵塔和祖堂及僧房。并新立石碑,由王饼撰记,郭希愈书。至明末清初,寺院再度荒废。

1734年,世宗胤祯加封义玄为“真常惠照禅师”。同时,寺院奉旨在塔第一层正面圆拱形门楣上端镶嵌篆书“唐临济惠照澄灵塔”石匾。1830年,总兵舒通阿出资再度重修,并将祖师殿移至大雄宝殿两侧。

抗日战争时期,临济寺除澄灵塔外,尚有祖堂三间,东配殿三间。1947年底,这些殿堂都被拆毁,仅存澄灵塔。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而后于1984年正式交由佛教界管理,作为佛教活动的场所开放。

1979年5月,日本临济、黄檗两宗联合成立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自1980年起,每年派遣代团访华,朝拜临济禅师塔,并捐款维修。1985年由日本临济、黄檗两宗法侣资助及当地政府出资,修复澄灵塔,其后又逐步重建大雄宝殿、祖堂、寺舍等。

1986年5月19日,寺内举行了祖塔修复落成剪彩仪式佛像开光典礼和诵经法会,有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100多人及当地佛教人士共同参加。开光法会由中国佛协常务理事、广东省佛协副会长、光孝寺住持、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本焕法师和日本临济宗永源寺派管长筱原大雄长老共同主持。

1988年5月15日,河北省佛教协会在寺内成立,净慧法师任会长。

1990年10月14日,有明法师接任临济寺方丈,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有青岛湛山寺方丈明哲、洛阳白马寺方丈海法、五台山善财洞监院能修法师等诸山长老及各地教徒300余人参加了有明法师的升座仪式。

广东韶关南华禅寺

南华禅寺是我国佛教著名的寺院之一,是禅宗南宗的主要道场,一向有“岭南禅林之冠”和“岭南第一山”之称。

该寺庙位于广东韶关曲江县城东南约6000米的曹溪北岸,峰峦奇秀,景色优美。南华禅寺始建于502年,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据记载,当时有梵僧智药三藏率徒来我国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初到广州,再沿江北上,路过曹溪口时,掬水饮之,觉此水甘美异常,于是朔源至曹溪。四顾山川奇秀,流水潺潺,于是对徒说:“此山可建梵刹,吾去后170年,将有无上法宝于此弘化。”后韶州牧侯敬中将此事奏于朝廷,上可其请,并敕额“宝林寺”。

据明万历《曹溪通志》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见此地‘山水回合,峰峦奇秀,叹如西天宝林山也’,遂建议地方官奏请武帝建寺。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额‘宝林寺’。”

677年开始,我国佛教禅宗创始人六祖惠能大师来宝林寺说法37载,使南宗禅法大播于天下。故南华寺素有南禅祖庭之称,还与嵩山少林寺并称为禅宗祖庭,在东南亚、朝鲜、韩国、日本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有重要影响。

696年,武则天赐慧能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等物;705年,唐中宗又赐宝钵、磨衲袈裟等物,并将寺名赐改为“中兴寺”;707年,再改“法泉寺”;968年,宋太祖赐额改称“南华禅寺”,沿称至今。

今南华寺占地总面积约42.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群总面积1.2万平方米。为阶梯式中轴线对称平面布局,寺向为座北朝南。

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祖殿、方丈室。自天王殿始作封闭,东侧依次为钟楼、客堂、伽蓝殿、斋堂等;西侧依次为鼓楼、祖师殿、功德堂、禅堂、僧伽培训班等。

除主体建筑院落外,北侧有卓锡泉、伏虎亭、飞锡桥;西侧有无尽庵、海会塔、虚称和尚舍利塔;东侧有中山亭。

全寺殿堂飞檐斗拱,以重檐歇山顶、一斗三升居多。青砖灰沙砌墙,琉璃碧瓦为面,灰脊、琉璃珠脊刹、蔓草式脊吻。

重要殿堂脊吻与脊刹间置琉璃鳌鱼,正脊两端饰夔龙脊头。多用木圆柱为支柱并将殿堂分为多间,石柱础多覆盆式。门窗则多花格门、格子窗棂。主要殿堂和钟鼓楼的大木梁都是用巨大铁力木架成。

寺内寺外古树参天,有菩提树、水松、榕树、香樟等古树数十棵,浓荫蔽日,一派宁静肃穆气象。

1983年,南华寺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乳源称门寺

923年由称门宗始祖六祖慧能九传弟子文偃禅师所建,位于乳源县城北面6000米的慈称峰下,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称门宗的发祥地,也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称门寺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整座建筑物庄严雅静,风格独特,寺庙香火鼎盛,除放生池外,殿厅堂楼等共180余处连成一体。

寺内保留着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较为著名的有距今1000多年的《大汉韶州称门光泰禅寺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铭并序》。称门寺前有观音山,后有桂花潭,每到金秋时节,这里桂花遍地,一派灿烂景象。

称门寺源于称门文偃。文偃,俗姓张,浙江嘉兴人。出家后到各地参学。初参睦州道,后参义存,获得印可。禅宗六祖慧能圆寂后,嗣法弟子有湖南南岳怀让和江西青原行思两个法系。

至唐末五代间,南岳一系形成沩仰和临济二宗,青原一系分出曹洞、称门、法眼三宗,合称禅宗五家。

文偃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广福院得义存印可后,就来到韶州称门山,修复残破的光泰禅院,开创了自成一系的称门宗禅风。

其说教方式独特,被称作“称门三句”。据《五灯会元》说:“我有三句话,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据说悟此三句便可入道。

1943年,近代名僧虚称从广东曹溪来到称门寺,见古寺年久失修,残破不堪,但文偃祖师肉身犹存,就发愿重兴称门宗祖庭。

在虚称法师的努力下,1943年至1951年,先后修建了殿堂楼阁300余间,雕塑佛菩萨圣像100余尊,并安禅传戒,演教弘宗,使梵宇重光,钟鼓重鸣,宗风重振。

从1953年起,虚称法师的入室弟子佛源继任称门寺方丈,实行农禅并重,以寺养寺。1983年,国务院确定称门寺为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称门寺交给佛教界管理使用,佛源法师回到称门,重修寺庙,再塑佛像,恢复佛教活动。

1984年,在政府的支持和海内外信徒的资助下,又再次对称门寺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称门寺共维修改建2600多平方米,新建9800多平方米。

这次重建后的称门寺,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米,门、厅、殿、堂、舍等风格独特。寺里办有佛学院,为佛教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广东新兴国恩寺

国恩寺位于广东新兴县集成镇的龙山脚下,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岭南名刹。它是六祖惠能的旧居和园寂之所。是惠能为报父母养育之恩而建于683年,名“报恩寺”。707年唐中宗下诏赐名为“国恩寺”,亲赐“敕赐国恩寺”匾额。此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相传于713年八月初三日六祖惠能于故居国恩寺圆寂。为使祖师所创的禅宗正旨流传于世,以神会、法海为首的众弟子便在国恩寺成立“录经堂”,把六祖一生所弘扬的正法眼藏整理辑录成书。

因很多邪魔外道皆惧怕六祖禅宗正旨流传于世,故在辑录经书其间,众魔多次前来破坏,皆因有神会、法海等一批有道行的高僧舍身护法,所以这些邪魔外道每次前来兹事均以失败而告终。

就在《六祖法宝坛经》将要辑录成书之际,众魔趁夜深人静大部分护法弟子都进入梦乡的时候,便放火烧“录经堂”,妄想把《六祖坛经》全部毁灭。

眼看火焰将要烧到经书之际,神会奋不顾身地纵入火海并用身体遮住经书。随后法海等弟子把火扑灭了,经书被神会用身体保住了,而神会的身体和脸部却被烧伤了。

通过正与邪的一番较量,最终正法战胜了邪魔,使六祖惠能所弘扬的禅宗正旨流传于世。众弟子为了表达对两位高僧的崇敬,均称其为护法罗汉。并把他们的法相供奉在国恩寺大雄宝殿两旁,和其他罗汉一起永为供养,所以国恩寺大殿两旁比其它寺院的大殿两旁多供奉两位罗汉。后来佛弟子们还称神会为禅宗第七代祖师!

国恩寺名闻中外,与海内外有久远香缘。国内外常有参拜团来此顶礼,又以日本佛教访华团为最。

1982年2月,“日本六祖足迹参拜访中团”谒国恩寺,就举行过隆重的参拜仪式,并赋诗留念。1990年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来国恩寺朝拜、游览的就有十多万人。198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把国恩寺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衡山福严寺

福严寺位于湖南掷钵峰东麓,是佛教十大丛林之一。它在我国佛教史上颇有名气,是禅宗的南宗著名的传法胜地,现在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严寺原名般若寺,又名般若台,是佛教天台宗二祖慧思禅师在567年创建的,为南岳最古的名刹之一。唐太宗曾赐御书梵经50卷给该寺收藏。

713年,怀让禅师到南岳后,将般若寺辟为禅宗道场,通过他的弟子道一禅师传法,南宗的顿悟佛法弘传天下,天下佛子以该寺为传法的佛院,可见它在南宗中的显赫地位。

他率领僧徒,在寺院周围广种松杉,重修扩建寺宇,将般若寺改名为“福严寺”。佛教禅宗七祖怀让法师在此大阐宗风,宣扬“顿悟法门”,所以又称“天下法院”。现在的福严寺仍保持了清代的规模。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福严寺不但寺古、佛古、树古,而且历史上出现了如楚圆、保宗、慈感、文演等一代宗师。福严寺现与南台、祝圣、上封三寺并称“南岳四大名蓝”。

湖南宁乡密印寺

密印寺位于湖南宁乡大沩山的毗卢峰下,为唐朝高僧灵佑所建,唐宰相裴休捐田千亩,召各名僧汇聚沩山,现寺院共分山门、广场、万佛殿、禅堂、祖堂、配殿、铺殿、兵房八大部分。寺宇高大巍峨,格局完整,佛像殿壁上嵌有佛像12218尊,为世界之最。

该寺为禅宗五家宗派之一的沩仰宗的祖庭,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现已恢复成庄严雄伟的禅家道场。其开山祖师是高僧灵佑禅师,820年灵佑来到沩山结庐为庵,传经说法。

849年经宰相裴休申奏,御赐寺额“密印禅寺”,乃立寺。“密印”源出古印度密教,“口诵真言,手结契印,心作观想,三密相印,即可成佛”。

灵佑在沩山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晚年因裴休、李景让等人的推崇和支持,该寺受大量土地布施,禅众日增。后灵佑禅师又传法仰山,创立了沩仰宗。

据史籍记载,唐宋时,密印寺占地广阔,殿宇宏伟,僧众多达3000余人,寺田3700亩,盛极一时。据说当时寺内铸有千僧锅,可做1000人的饭。

1107年,铸5048斤大钟一口,涂以黄金,置之钟楼,晨敲夕叩,声闻数里,加之寺里原藏经文5048卷,原有田租5048担,遂有“密印三藏”之称。

万佛殿是密印寺内最著名的建筑,仿南岳大庙大殿建造,高30米,重檐歇山顶,内外38根柱,全为白色花岗石,金色琉璃瓦顶。墙砖高尺余,每砖模制贴金佛像,共12182尊,镶嵌于四壁,备极庄严,堪称海内第一。

密印寺创建1000多年来,历经朝代更迭,屡遭兵火,曾5次被毁,数度重兴。第一次是1104年,寺遭火焚,空印法师重修;第二次是1370年,寺又被火焚,后彻当法师重修万佛殿;第三次是1619年再度被烧,1655年由慧山祖师修复;第四次是1918年被张三元放火烧毁,1933年由僧宝募捐重修。

1972年湖南省把密印寺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省政府派专人负责重修万佛殿,并作出逐年对全寺进行重建的规划。至此,密印寺再度进入其发展盛期。

江西萍乡杨歧寺

杨歧寺位于江西萍乡市北25千米的杨歧山为东、西两峰,因“杨”有对举之意,“歧”又有山峰平起之意;东、西两峰平举对峙,故名杨歧。

杨歧山奇石众多,各种姿态,唯妙唯肖;峭岩广,有的危岩耸立,有的称影漾空,有的壁立千仞;溶洞奇妙,万态纷呈。

山中巷龙洞,全长4000米多,洞内石瀑灵泉,丛丛石花,晶莹璀璨,堂室殿宇,宏伟壮观,奇物异景,犹似画廊。子午泉,每当子午时刻,泉水涌出量涨大,子午时刻过后,泉水涌出量变小。

名僧乘广禅师在东峰开山,高徒甄叔在西峰建寺。杨歧寺始建于唐代,那时杨歧山寺宇栉北,梵宫耸峙,盛极一时。

走进正殿,可以看到如来佛像、十八罗汉和二十四诸天造像。寺的两侧有唐碑两块,皆为原塔铭,塔被毁后移至寺内,嵌在两侧。左为乘广禅师塔铭,铭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手书,实为罕见,较为珍贵。寺后有一株唐柏倒栽柏,传为乘广手植,至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与千年古寺相映衬。

江西宜丰普利寺

普利寺位于江西宜丰县境内的洞山。此山岩壑清幽,景致宜人,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大宗之一的曹洞宗创始的。

普利寺初由唐朝高僧良价于咸通年间创建,原名“广福寺”。良价曾在此弘扬他所创的禅学新义,后其弟子本寂至江西宜黄县曹山建寺,将良价的禅学新义广泛传播,故僧众尊其为曹洞宗祖师。

869年,良价圆寂,唐咸宗追对为“悟本禅师”,将其肉身葬于洞山广福寺后山,塔名“慧觉”,俗称“价祖塔”。

寺院内外另有逢渠桥、夜合石、摩崖石刻、木鱼石、考功泉、放生池、盐井“银瀑飞练”诸名胜。罗汉松一株,已植有千余年。良价曾有偈说:“长长三尺余,郁郁覆芳草。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

1983年9月,普利寺被列为宜丰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西吉安净居禅寺

净居寺,又名梵天寺,位于江西光山县城西南部约25公里,它座落在大苏山南、小苏山之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400平方米。

净居寺系南北朝北齐文宣帝天保年间由名僧慧思和尚结庵,唐中宗神龙时道岸禅师建寺,始名净居寺。后废于兵火。

1022年修复,真宗赵恒赐名梵天寺。元代又毁,明初修复。明末崇祯时再毁,1650年再修复。

净居寺有14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僧超1000人、房1000间。虽屡遭天灾人祸,几毁几建,但仍历代相沿,传无绝期。

还保存下来了不少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和古迹,有宋真宗“敕赐梵天寺”石刻门额,明神宗颁大藏经“皇帝敕命”碑,清康熙皇帝“钦赐大苏山梵天寺重建记”碑等历史名人、学者游净居寺所题诗赋碑刻30余通,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

净居寺寺院布局齐整,美观大方,整个建筑设计都是“三高两矮”式的房屋。净居寺山门为风火墙。大门东西厢房属砖木结构,东西各三间为天王殿,中间过路间为韦陀殿。净居寺的中轴为三进,分佛殿、东西二院。

沿中轴线从山门前步台阶直上,经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步步高升。佛殿院两侧是碑廊,镶嵌着明、清两代的碑碣。沿佛殿走廊西走是禅堂,东行是法堂、方丈室,对面是纵列的禅房。院内走廊纵横,前后左右迂回可通。由于战乱、自然变化和天灾,净居寺现存明、清古老房建筑59间。

净居寺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也称大佛殿,是寺内主要建筑之一。大雄宝殿系清代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为九架砖木结构。

殿内金柱24根,硬山顶、单檐、檐柱6根,每根檐柱上方有额枋,额枋为阳刻人物纹式木雕;有30扇花格扇门,格扇门上方有15扇花格扇窗。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各5间,属砖木结构。东厢房为驼峰斗拱式典型的明代建筑结构,西厢房为清代建筑。大雄宝殿现已整修一新。

净居寺在建国初期被列入省文物保护古建筑,曾对残存的旧舍进行补修。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福清万福寺

万福寺于789年创建,位于福建福清市渔溪镇西北的黄檗山上。黄檗山古时以盛产黄檗木而得名。素有“有地皆旖旎,无处不烟霞”之美称。

据说当时莆田人正干禅师从六祖慧能处学禅得法后回闽,路经黄檗山,爱其山川灵秀,想起师父“遇苦即止”的赠语,因悟“黄檗味苦”,便开山结茅,募缘创建此寺,初名“般若堂”。

792年又于堂之东向增辟院落,禅寺初具规模,朝廷赐名为“建福禅寺”,俗称“黄檗寺”。848年,希运来此出家。他后至江西百丈山参拜怀海,得传心印后又返回黄檗山。怀海传希运、希运传义玄,黄檗山成为临济宗的发源地之一。

宋时宗风犹盛,绍兴年间,临济宗杨歧派善果禅师从湖南沩山来此住持,达十年之久。元朝时逐渐衰微,寺几乎荒废。

1390年,寺僧大休得莆田周心鉴居士之助重修殿宇,香火盛极一时。1555年,倭寇侵扰福建沿海,寺毁于战乱中。隆庆初僧中天发愿重修,并进京奏请藏经,苦候8年未果,竟圆寂于京师。

其徒孙鉴源、镜源继承遗志又进京,越六寒暑,得邑人宰相叶向高之助,朝廷乃赐藏经678函、紫袈裟三袭,同时,明朝万历皇帝御赐“万福禅寺”匾额。一直沿用至今。

1982年,寺院被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1989年4月成立了“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修建委员会”,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任名誉主任,已故福建佛教协会会长、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老法师任主任,省级及全国级开放寺院住持任委员,着手对万福寺进行修复,国务院与省人民政府均有拨款。

在十方善信的资助下,从1989年夏开始进行第一期修复工程,首先重修一座有600多平方米的法堂与新建一座160平方米的大寮。

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在海外华侨的资助下,黄檗山万福寺重建工程得以告竣,现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禅堂、隐元纪念堂等皆焕然一新。

1997年12月8日,隆重举行了重建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现寺中文物尚遗石槽三口,其中宋代一口有“僧淳生为四恩三有舍,庆历五年己酉七月造,住持沙门复其”的题刻。

浙江鄞县天童寺

天童寺位于浙江宁波市东30千米的鄞县东乡太白山麓,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天童寺创建于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当时有位叫义兴的僧人云游到此,见这里群山环抱,古木参天,翠竹环绕,山明水秀,遂结茅修持,住了下来。他日夜诵经不止,并到此处化缘筹建精舍。他的行为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便让太白金星化为童子,日奉薪水,护持义兴。故后人以太白名山,以天童名寺。

732年,法璇禅师建太白精舍,后人称之为“古天童”。732年,宗弼禅师将寺迁到太白峰下,即今寺址。759年,唐肃宗赐名为“天童玲珑寺”。869年,唐懿宗敕赐“天寿寺”名。1007年,宋真宗敕赐“天童景德禅寺”匾额。

寺僧唯白多次与神宗皇帝研讨佛理,宋徽宗敕赐他“佛国禅师”称号,并御书天童景德寺唯白续灯录序。1129年,曹洞宗著名禅师正觉住持,住山30年,弘传曹洞宗教义,倡导“默照禅”。

1134年,寺内修建了能容纳千人的僧堂,继而扩大山门为佛阁,内供千佛。中建卢舍那阁,置善智识像,称“千佛阁”。寺内常住僧人上千,被称为中兴时期。

1189年,日本僧人荣西本寺习禅,承临济法脉,回国后创立日本临济宗。1178年,孝宗赐“太白名山”4字。1134年虚庵禅师来寺住持,扩建千佛阁,成为东南第一大殿。宋嘉定年间被列为“禅院五山”之第三山。天王殿四大天王非常高大,为江南诸刹所不及。

佛殿供三世佛坐像,连座各高9.38米,迦叶、阿难侍立释迦佛左右,两翼为高约两米的十八罗汉坐像。三世佛后为海岛观音。法堂上层为藏经楼,堂西为罗汉堂,内层有高1.5米的十八罗汉石刻像碑,刀工精细,形象生动。

从天王殿到法堂,两侧有庑廊与配殿相连。中轴线西有佛祖殿、选佛场、禅场,后有东桂堂,右西为大鉴堂。中轴线东有钟楼、御书楼、御碑亭等。

天童寺四周群山环抱,重嶂叠翠,古松参天,景色绚丽,有“深径回松”、“凤岗修竹”、“双池印景”、“西涧分钟”、“平台铺月”、“玲珑天凿”、“太白生称”等十大胜景。宋王安石在鄞县任县令时曾留下描绘天童的名句:“山山桑枯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形容得十分贴切。

天童禅风远播海外,宋代有日僧荣西到天童求法,并从日本募来大批百围巨木,建成千佛阁。以后代有日僧来此学禅。

江苏南京清凉寺

清凉寺座落于南京城西清凉山公园内,始建于884年,原名兴教寺。明初称清凉寺,沿用至今。

寺原有规模较大,南唐后主李煜常留宿寺内。寺内德庆堂相传为后主题额。寺后一口古井开掘于945年,名保大泉,又名义井。井水丰沛,水质清冽。

1982年,公园管理处在泉上建一井亭,井亭北墙上镶一通石碑,南面刻“还阳泉”3字,为书法家萧娴所书。北面为书法家庄希祖所书的还阳泉简介。

寺内建筑屡毁屡复,现存佛殿为清末所建。抗战期间,殿宇基本毁圯。南唐时,清凉寺住持文益禅师在此创立法眼宗,为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

文益禅师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大法眼禅师。后有高丽僧36人来清凉寺,从文益禅师再传弟子延寿学法。法眼宗由此传至国外,而清凉寺则成为佛教界法眼宗祖庭。

近十多年来,常有韩国佛教界人士来清凉山寻访、拜谒祖庭。2009年6月20日,有关方面将原清凉寺的一座佛殿及五间禅房交给佛教界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清凉寺恢复后,清凉山还将重建一座标志性的弘法建筑。

自清凉寺公园南大门进入后,左右两边有山,中间为一条狭长地带,为清凉寺的总体发展规划预留了很大的空间。

浙江杭州径山寺

径山寺在浙江余杭长乐镇径山。初建于唐,南宋时香火鼎盛。规模极为宏大,有寺僧1700余人,寺庙建筑1000多间。

寺殿由于战乱和失修,原有建筑基本无存,现仅剩钟楼一座,内悬明永乐元年大钟一口,宋代铁佛三尊,元至正年山历代祖师碑一块。

745年,法钦禅师至径山结庵。768年,唐代宗下诏建径山寺。南宋时孝宗亲书“径山兴寿万寿禅寺”额。径山寺原属“牛头派”,1130年兴“临济宗”,道誉日隆,被列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

日本名僧俊芿、圆尔辨圆、无本觉心、南浦昭明等先后来寺学禅,一住数年。回国后传临济宗法,并将种制茶技术和茶宴仪式传回日本。茶宴后发展为日本茶道。又传回纺织、制药丸、打麦面、做豆腐、制酱等法。径山禅寺法师也有多人赴日本传教。

元明间日僧谒径山者相继不断。寺屡毁屡建,新中国成立后仅存大殿及孝宗御碑、明代永乐大钟、明代铁香炉。1983年以后,每年有日僧数批来寺朝拜寻宗。1997年4月,径山寺已修复。 SN4I4zjgkfT1+HrNThVqn7zGKrp7asCSLE4M96hty/RUsHqMis2ePHjoKfx26OA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