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丛林清规

丛林,本来是指禅宗寺院,故也称为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之为“丛林”,故从近代以来,丛林便被当作佛寺的代名词。

根据其规模大小、财产属性和住持的传承方式,分为十方丛林和子孙丛林两类。规模较大、财产属僧团共同所有、住持系公请诸方名宿大德担当的丛林,被称为十方丛林。

什么是丛林

丛林,就是大寺院。简明地说,就是僧众聚合在一起的修道之处。自汉末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开始,直至隋朝,各地建起了许许多多寺院。据《法苑珠林》记载:“隋代二君四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

唐宋以来,创建寺院要向朝廷申请,得到许可方准兴建。寺院的名称也由朝廷颁发。《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天下寺有定数,每寺立三纲,以行业高者充之。”又注称:“每寺上座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

我国禅宗从曹溪慧能后,四传至于怀海,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处,或寄住律宗寺院。到了唐贞元、元和年间,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

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因为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创意别立禅居,此即丛林之始。丛林的意义,旧说是取喻于草木之不乱生乱长,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称等。

丛林规模开始不大,至唐末五代之间,南方有所发展。如洪諲住浙江径山,道膺住江西称居山,僧众多至千数;义存住福州雪峰,冬夏禅徒更不减1500人。

至宋代时,丛林建置益臻完备,禅众也以集中居住为常,凡名德住持的丛林,都有千人以上。如宋太祖建隆二年,延寿自杭州灵隐移住同地永明寺,学侣多至2000人。

北方丛林,也始盛于宋代。宋仁宗皇祐元年,内侍李允宁施住宅创兴禅席,宋仁宗给予寺额为十方净因禅院。庐山圆通寺怀琏应命为住持,禅道大弘于汴京。

神宗元丰五年,又命京师大相国寺,创立慧林、智海二大禅院,后都成为京师有名的禅林。至徽宗崇宁二年,宗赜集《禅苑清规》时,丛林制度已灿然大备。

宋室南渡以后,禅宗名僧辈出,所居丛林,皆极一时之盛。如克勤所住江西称居山、宗杲所住浙江径山、正觉所住泗州普照寺及明州天童寺,清了所住真州长芦崇福寺等,其住众常至千人以上。

史弥远因而请定江南禅寺为五山十刹,俾拾级而登,于是丛林制度遂遍行于江南,迄后世不衰。

什么是清规

清规是我国禅宗寺院组织的规程和寺众日常行事的章则,也可说是中世以来禅林创行的僧制。

本来我国佛教从东晋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三例以后,即随时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之举,如支遁立众僧集仪度,慧远立法社节度,乃至梁武帝造光宅寺于金陵,命法称为寺主,创立僧制,用为后范,皆是其例。

现代禅宗所遵守的清规于禅宗丛林之后产生。因为我国禅宗自达摩东来后300年中,禅僧大部分住在律院或岩穴、树下,没有自己的寺院修行场所。

直至唐朝“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才开始建立禅宗自己的寺院,百丈怀海参照大小乘经律,制定丛林规矩,撰《清规》2卷,广为流传,世称古规、古清规、百丈清规,这是禅宗清规的开始,从此以后天下丛林都根据这一类制度作为寺院生活的仪则。

什么是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是指由禅宗六祖慧能三世的徒弟百丈怀海制定的丛林规范。

禅宗形成初期,禅林尚无制度、仪式,故该清规设有法堂、僧堂、方丈等制度,又规定众僧分别担任东序、寮元、堂主、化主等各种职务,为八、九世纪间中国禅宗关于禅门管理之必要规范。

《百丈清规》分上、下两卷,计有九章。卷上有祝厘章第一、报恩章第二、报本章第三、尊祖章第四、住持章第五。卷下有两序章第六、大众章第七、节腊章第八、法器章第九。

《百丈清规》的最可贵处在于寺院经济方面的规定:僧众应饮食随宜,务于勤俭,全体僧人均须参加劳动,“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可以说,《百丈清规》是中国禅宗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禅历久不衰的一个保障。

《百丈清规》流行至北宋,历时既久,沿革自多,未免混乱,故崇宁以后,历有增订。现可考见的,在崇宁二年有真定宗赜搜集诸方行法,重编的《禅苑清规》10卷,也称《崇宁清规》,百丈之作乃被称为“古规”。

后至南宋咸淳十年,又有金华唯勉悉假诸本,参异存同,编成《丛林校定清规总要》2卷,又称《咸淳清规》。

再后至元代至大四年,东林戈咸又参考诸方规则,改定门类编次,并详叙职事位次高下等,成《禅林备用清规》10卷,又称《至大清规》。这些虽是比较通行的版本,但不能使诸方统一而毫无增损。

因此,元顺帝元统三年,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住持德辉重辑定本,并由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大泝等校正。德辉乃取《崇宁》、《咸淳》、《至大》三本荟萃参同,重新诠次,又删繁补缺,折衷得失。此本即名《敕修百丈清规》,颁行全国,共同遵守。

什么是五大堂口

近现代丛林,基本设置有五部分,即所说的“五大堂口”,其中包括:

禅堂:禅堂是丛林的核心,专指坐禅的道场。

客堂:客堂为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负责对外联络以及宾客、居士、称游僧的接待,本寺院各堂口的协调,僧众的考勤和纪律,各殿堂的管理,以及寺院的消防、治安等。

库房:库房总管僧众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粮食、物品、法器、香烛等,还管理山林、田庄,以及殿堂、房舍的修缮等。

大寮:大寮为寺院的生活区,负责供应僧众的斋饭,主要由斋堂和僧厨组成。

衣钵寮:衣钵寮是方丈和尚的事务机构,直接为方丈办事。

什么是戒腊

戒腊,就是受过具足戒的僧人,经过从阴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的结夏安居后,受戒的年龄就算增长一岁,被佛教称为“一腊”。

通俗地讲,戒腊即是加入僧籍的年数,相当于在家人的工龄。戒腊最长的僧人称为“上座”,在丛林中备受尊敬,其发言常常较有权威性。

丛林的制度

丛林制度,最初只有方丈、法堂、僧堂和寮舍。以住持为一众之主,非高其位则其道不严,故尊为长老,居于方丈。不立佛殿,唯建法堂。

所集禅众无论多少,尽入僧堂,依受戒先后腊次安排。行普请法,无论上下,均令参加生产劳动以自给。又置十务,说之寮舍;每舍任用首领一人,管理多人事务,令各司其局。

在这以前寺院的首脑为三纲:即上座、寺主、维那,都是领导大众维持纲纪的职僧。上座以年德俱高,都由朝廷任命。如姚秦、元魏,常有命令补上座。

唐道宣也曾被命为西明寺上座,其位居寺主、维那之上。寺主知一寺之事。如后周陟岵寺、隋大兴善寺等皆有寺主。维那意为次第,说知僧事之次第,或称为悦众;但后世常以悦众为维那之副,其职有数人,以大、二、三、四等之别。

至于丛林古规的职事,则有首座、殿主、藏主、庄主、典座、维那、监院、侍者等名目。如黄檗希运在池州南泉寺为首座、遵布衲为湖南药山殿主、雪窦重显为南岳福严寺藏主、南泉普愿于庄上为庄主、沩山灵祐在江西百丈山为典座、克宾于河北魏府兴化寺为维那、玄则在法眼会下为监院、兴化存奖为临济义玄侍者等。

后世丛林组织日渐庞大,各寺家风不同,为住持者多因时制宜、自立职事,名目层出不穷。宋宗赜《禅苑清规》的序文说:“庄严佛社,建立法幢,佛事门中,阙一不可。岂立法之贵繁,盖随机而设教。”

《禅苑清规》所载的丛林职事名目有23种。宗赜还撰了一篇《龟镜文》,概括地说明了设立各种职事的必要性。

文中称:“丛林之设要之本为众僧,是以开示众僧故有长老,表仪众僧故有首座,荷负众僧故有监院,调和众僧故有维那,供养众僧故有典座,为众僧作务故有直岁,为众僧出纳故有库头,为众僧主典翰墨故有书状,为众僧守护圣教故有藏主,为众僧迎待故有知客,为众僧召请故有侍者,为众僧看守衣钵故有寮主,为众僧供侍汤药故有堂主,为众僧洗濯故有浴主,为众僧御寒故有炭头,为众僧乞丐故有街坊化主,为众僧执劳故有园头、磨头、庄主,为众僧涤除故有净头,为众僧给侍故有净人。”

以上制度,自宋以来通行甚久,少有更改。至于今日可行的,则根据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更有增益,且分成东西两序。

东序序职有都监、监院等21员,列职有化主、库头等26员;西序序职有首座、西堂等12员;列职有殿主、寮元等21员。细分职别可达80种,可说繁杂。

丛林的职务

丛林职事人员之多寡,各依其规模建制大小而定。方丈为禅林正寝、住持所居之处,故称寺主为方丈,他为全寺诸堂之头,故又称堂头和尚。

西序的重要职员,则为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知藏、藏主、知客、寮元等。

东序为监院、副寺、维那、悦众、侍者、庄主等,是一般丛林所常设的。此外,列职各专一务者,还有饭头、菜头、火头、水头、碗头、钟头、鼓头、门头、园头、浴头、圊头、塔头、树头、柴头、磨头、茶头、炭头、炉头、锅头、桶头、灯头、巡山、夜巡、香灯、司水、照客、听用等。

以上各种职事名称,以等级分,可统称为知事人员、主事人员和头事人员。

规模较小的丛林,即以主事兼知事。规模较大的丛林,则有很完备的组织。方丈之下有库房、客堂、维那寮、衣钵寮四堂口,是为丛林的基本组织,重要寺务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与四堂口首领共议进行。

此外,有首座寮以处上座名宿,有侍者寮以处初学新参,有行者寮以处杂务行者和童行,有众寮以临时接待过往禅衲。又有蒙堂以处知事职僧以上退职人员,有单寮以处副寺以下退职人员,有延寿堂以处老病僧人,有庄田以供禅众从事生产。各堂又各立规约以资遵守。

僧人的职务如何分配

佛教丛林僧人众多,机构庞大,由此寺院的日常事务也必然繁杂,这些众多的事务基本都是由执事来办理。这些执事,有列职与序职之分。列职相当于职务,侧重按办事能力和工作需要列其职别。序职相似于职称,侧重按出家资历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

列职和序职又可分为东序和西序,其原来的意图可能是:东为主位,西为宾位,故将直接为住持工作的丛林执事待以主礼,列在东序;将辅助住持工作的执事待以宾礼,列在西序。

序职分为: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参头、司水;

东序——维那、悦众、祖侍、烧香、记录、衣钵、汤药、侍者、清众、知客、行者、香灯;

列职分为:

东序——都监、监院、副寺、库司、监收、庄主、磨头、寮头、殿主、钟头、鼓头、夜巡;

西序——典座、贴案、饭头、菜头、水头、火头、茶头、行堂、门头、园头、圊头、照客。

僧人序职的高低与其戒腊的长短一般是互为关联的。同时,序职的授予是在佛教修持的实践中获得的。修持成就越大,序职越高。

一般说来,只有住在称水堂的僧人没有序职。他们在别的寺院可能有序职,但是,到了一座新的寺院,原有的序职却不予承认。另一方面,在本寺的序职相对是永久性的。比如,一位烧香出外参学20年后回到本寺院,仍给他保留着烧香的序职。

列职一般比序职后获得。在受了戒的僧人中,起初大多充任寺院的下役工作。由于其工作实在是一种苦行的原因,故被称为“行单”。

这些人包括在称水堂、厨房、磨房、菜园做苦力的僧众。行单至少在禅堂修满一期后方可任职。列职的变动很大,有时任期只有半年,并可随缺随补。当任期结束以后,每位执事都得辞职,但他辞去的是列职而非序职。序职仍旧保存,或者随着新列职的授予,序职也相应升迁。

丛林的每位僧人,都有各自的序职和列职。序职为四大班首的,其列职可能是都监、监院或副寺;序职为书记的,其列职多半为四堂口的负责人;序职为烧香的,列职一般为库头、监收等。

僧人如何退职

僧人的退职,也就是指俗世的辞职。每年的正月初八,丛林的八大执事都一齐到方丈那里向大和尚顶礼,说明本期任职已满,请求更换,特来退职。

大和尚回答:“退职不过是老祖遗规,师父们办事历练老成,依旧发心吧!请回。”

然后,执事们又分别对管他们的维那、知客、监院、典座、衣钵顶礼,说明本期任职已满,请求更换,特来退职。首领们大致都说:“退职不过是常住遗规,恐师父们嫌辛苦,暂且公务数天,慢慢计议,有人再换。现在还是继续发心吧。”

什么叫圆职

寺院的圆职,类似于俗世的表彰大会。每年的正月十二,方丈和尚举行茶会,请丛林的八大执事及序职在书记以上的执事参加。对他们在本任期内的成绩给予表彰,希望他们在新请职之前继续代职,并要他们转告所管堂口的其他执事也继续代职。

僧人职务的升迁

僧人职务的升迁,主要依据僧人的修行、戒腊和工作成绩。在请职前,方丈召集丛林的四大班首、八大执事等出席“议职”会议。

由方丈提出升至书记以上的升序者名单,由监院、知客等提出升至书记以下的升序者名单,由维那提出住禅堂坐禅僧人名单。任何出席者都可以对所有升序名单提出异议,不发言即表示默认。

在议职以后,知客将所任命的序职及列职都登入号簿,包括每一常住僧人的法名、籍贯、年龄、剃度师名、剃度地点及时间、受戒寺院及戒腊等。所有这些,以后都要记入《万年簿》中,这也是寺院的一件大事。

丛林各执事不是每期都能升序。一般地讲,只给执事重任一两期、高级执事要重任两期以上才能升序。若执事把工作搞得很糟,或犯了寺规,他便只好以主动离寺为自罚,否则由监院、都监甚至方丈亲自命其离开寺院。

关于升职的具体的做法,在一些小说、电影、电视中也有体现。如《水浒传》第六回,讲到鲁智深由五台山文殊院智真长老推荐到开封大相国寺后,鲁智深对大相国寺方丈智清长老说,要讨个都监、监院做做。

相国寺的首座、知客就对鲁智深说道:“僧门中职事人员,各有头项;且如小僧做个知客,只理会管待往来客官僧众。至如维那、侍者、书记、首座,这都是清职,不容易做得。都监、监院、提点、院主,这个都是掌管常住财物。你才到的清众,怎便得到上等职事。还有那管藏的,唤作藏主;管殿的,唤作殿主;管阁的,唤作阁主;管化缘的,唤作缘主;管浴堂的,唤作浴主。这个都是主事人员,中等职事。还有那管塔的塔头,管饭的饭头,管茶的茶头,管东厕的净头,与这管菜园的菜头。这个都是头事人员,末等职事。假如师兄你管了一年菜园好,便升你做个塔头;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个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监院。”

后来鲁智深就去看菜园,做个菜头,然后就发生了在菜园里倒拔垂杨柳的故事。

什么是结夏安居

结夏安居是指从阴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这段时间僧人们禁止外出,而是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信众们的供养。

佛制结夏安居一是出于养生护生的慈悲胸怀。因为夏天路上多虫蚊,如果出门可能会踏伤虫蚁。另外由于夏日天热汗多,出外化缘,披衣汗流,有失威仪,故禁足不出。同时夏热,妇女穿衣不威仪,僧人化缘也不方便,所以要结夏安居。

结夏安居的内容主要是学习佛教的礼仪。学习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聆听方丈、四大班首等的开导,聆听本堂法师或外地高僧讲经;二是学习戒律和日常礼仪,懂得佛门规矩,便于弘法利生;三是学习参禅打坐,诵经持咒,敲打唱诵及念普佛、放焰口等各种佛事。

到了农历七月十五,即结夏安居圆满的解制日,丛林寺院的僧尼们都在各自安居处集合一堂,当着大众,自由检查自己所犯的过失,也可以揭示别人的过失。

僧众之间完全处于平等地位,互相批评,共同忏悔,求得个人和僧团的清净。这种活动称为“自恣”,这天叫作“自恣日”,又称“佛欢喜日”。

自恣后,受戒的年龄即算增长一岁或一腊,并以此来计算戒腊的长短。因此,结夏安居坐禅也称为“坐腊”。

什么是僧人的结冬

根据我国佛教的特色,以及我国气候冬天寒冷,僧尼不宜外出等原因,我国汉地佛教丛林又按照夏安居制度制定了冬安居制度。

在每年从农历十月十五至次年正月十五期间,丛林中也结制安居,称为结冬。这是仿照结夏制度集合江湖衲僧来专修禅法的,故名为“江湖会”。

清代以来,丛林曾有只结冬而不结夏的反常现象,后经纠正,仍以结冬坐禅、结夏讲经学律等为惯例。近代著名丛林如宁波天童寺等都实行这样“冬参夏讲”的制度。

所以冬安居的主要内容是参禅打坐。这是修习禅定功夫,求得开悟证道的重要门径。这时,各大丛林,特别是全国著名的禅林,有许多各地的称水僧前来专修禅法。

丛林清规里的安单

凡曾受具足戒的比丘,衣钵戒牒俱全的游方到寺,都可挂搭,暂住于旦过寮。如挂搭已久,知其行履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禅堂,名为安单,从此成为清众,随同结夏。

一般丛林都从农历四月初一起,照规入夏,禁止游方,锁旦过寮。至农历八月初一,开寮重新接众。又丛林安单也分春冬两期,春期自正月十六起至七月十五止,冬期自七月十六起,至次年正月十五止。在正月、七月期头进禅堂者,名为大进堂。

僧人如何请职

所说“请职”,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每年一次的“聘任”僧人担任职事的仪式。有的寺院每年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分别进行两次请职。

现在大部分寺院都是每年一次“请职”,有的寺院考虑新年期间活动繁忙,不易交接更替,就放在七月十五,即佛教夏季“安夏”后,寺院内活动相对少一些的时候进行请职。

请职那天,有一系列庄重的仪式。早斋时,斋堂门口即挂出方丈手谕的“请职”牌示。僧众斋毕回禅堂,序板响过两阵,维那便带领僧众到客堂。

维那与知客见礼后问:“知客师敲动祖师犍椎有何胜因?”

知客回答说:“大众师慈悲,请师父们到客堂非为别事,大和尚与师父们请了职。与师父们道喜!”于是,知客将方丈和尚送来的“请职”牌示宣读了一遍。并由知客执牌,带领新请职师们去回复方丈。

大家向方丈顶礼后,方丈说:“把师父们大材小用了。”随后,新请职师回禅堂等待送位。若新请职师中有班首,由方丈送位;若没有班首,则由知客、维那送位。知客送西序,维那送东序。送位毕,同礼一拜。新请职师上方丈谢职。

两边知客高呼:“书记师、藏主师、知藏师、参头师、知檀师、知浴师送位!”

东边僧值高呼:“悦众师、烧香师、记录师、书状师、侍者师送位!”

知客又呼:“引请职师出位,展具顶礼和尚三拜!”敲引磬、接称板、归位、用斋。

晚课,在大殿送位。晚课后,知客师领新请职师巡寮,对前任执事师示敬。巡寮毕,序板三通,寺院大众诸师向新请职师道喜。请职仪式结束。

什么是挂单

挂单指行脚僧到寺院投宿。单,指僧堂里的名单;行脚僧把自己的衣挂在名单之下,故称挂单。在夏安居和冬安居以外的时间,僧人们可以带上自己的衣单行李和戒牒等外出称游,到其他寺院挂单。这些僧人,被称为“称游僧”、“行脚僧”或“挂单和尚”。

正如俗世中的人出远门要告知家里人一样,僧人出去称游也必须在正月十六以前,向寺院所属堂口的负责人请假。再由监院、知客、维那等开单注名,呈方丈审阅。

正月十六,请假僧即收拾好衣单行李,分别向方丈、客堂、禅堂、僧值寮及有关师承告假出堂。本堂口的僧众都来帮挑行担,礼送出山门。

僧人如何挂单

称游僧到其他寺院挂单,并不是进去就可安住,这其中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他要先将衣单放在客堂门口的左边,然后起左脚跨过门槛,坐在靠左墙的横凳上。

在等待客堂来人时,可随时看到自己的衣单。如果衣单是放在课堂的右边,则依例反之。

坐的姿势,是将双脚在前成八字形。知客师一进门,挂单僧便站起来合掌行礼,向堂中佛像顶礼三拜。

在第三拜起身时说:“顶礼知客师!”又在佛像前一拜,然后坐回横凳上。

知客师询问他的名字,剃度师、戒和尚的名字,出家、受戒的寺院,最近的行止及许多应该了解的问题,以消除他是否是一个善良、真实比丘的任何疑问。若他回答不得体或支吾其词,知客师就要求看他的戒牒,进一步辨别真伪。

知客师询问毕,再问这位称水僧以后的打算。如果他只住一两夜,便说“打扰常住”;如果他希望住一段时间,便说“亲近常住”。最后送单,知客师便领他到称水堂。

到了称水堂,称水僧先将衣单放在堂外,再进伽蓝殿对伽蓝菩萨问讯或顶礼,作为向称水堂的寮元示敬。见过寮元后,称水僧即被领到寮房。这里沿墙架设着铺位。称水僧按其年龄被安排到一个空着的铺位上。年轻僧人住东边,年老僧人住西边。

住称水堂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愿意住多久就可住多久。但必须符合规约:每天早晚随众上殿、过堂,并由寮元率领坐禅。其余时间,只要得到寮元的允许,白天也可以外出。如果称水堂住满了僧人,客堂外即挂上“止单”的牌示。

挂单僧在称水堂住了一段时间或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愿意长住这座寺院的,根据本人的口头申请,寺院多方审查,认为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禅堂,就是“安单”。此后,他就是寺院的清众,随同大家一起结夏安居。

事实上,僧人的这种挂单,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得回答出知客师提出的问题。来果法师当年在挂单上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烦。

来果法师自幼便深爱佛教,后来打算出家,由于难找到合适的老师,他就自己剃度,然后到宝华山挂单受戒。可是到了宝华山后,当知客师问他有无戒费、有无号条等事情时,他都回答“没有”,当问他是新戒还是老戒时,他也不知新戒老戒为何物。

知客见他头上有几块疤,又见他的话不对题,便怀疑他是来抢劫的,就让他去磨坊住,并嘱咐其他人:“你们大家留心谨防,这肯定不是好人。”

众人都用白眼看他,笨重污秽的事情就命令他去做。由于旅途的劳累以及受到了虐待,来果身患重病,他睡在磨坊里,咳血七昼夜,奄奄一息。

同戒者教他溜单,他不知溜单是犯严重清规,第二天吃完早饭,他将衲袄用藤一捆,背到肩上,正好碾磨头看见了他,就问:“你做啥去?”他直接就说:“溜单。”他出来了以后,碾磨头追来,带一茨条,打了他一顿,然后提着耳朵将他拖回,这时他才知道溜单一事,不能让别人知道。

由此可见,挂单是有严格规定的,白天外出都要得到寮元的允许,更不能偷偷的溜掉。

什么是贴单

此为一寺职事及常住人员名单的公布,于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举行。

事先客堂与维那将閤寺人员戒腊久近开具清单,送与住持,写成单票。十四日,客堂挂“贴单”牌,至十五日,住持入堂说法,为首座贴单,其余由维那贴,以职事大小,戒腊先后为序,再各按名位顺次送单。

凡单上有名的,都是一寺常住的成员。

何为打七

“打七”指在七日之中,除必要的饮食睡眠之外,专心参究或专心持名,是佛教禅宗和净土宗的主要修行方式,所以又有“打禅七”和“打净七”之分。

禅宗的打七称为“打禅七”,是冬安居中的重要行事,也是冬天进行的参禅活动。打七是以七日为一个周期,在七日之中,专心参究,称为一七,如此直到第七个七日,称为“七七”。这样打七从阴历十月十五日起,到腊月八日止,共包括七七四十九天。每打一七的开始和结束,称为起七和解七,各有规定之仪式。

打禅七主要是坐禅,坐禅是以燃香来计算时间的,故又叫“坐香”。平日坐香,早斋前后、午斋后、晚间各一次,共4次;打七期间,必须延长时间,叫作“加香”,共为6次。每坐完一支香的时间,再行香一会儿。

行香又叫“跑香”,即是僧众在坐香之间的跑步活动。行香的方法是,僧众围绕着禅堂中心的佛龛作小跑,四大班首、八大执事跑外圈。跑时决不能错圈、碰撞、踩草鞋,否则是要挨香板的。

在打七期间,为了保证参禅,克期取证,禅堂僧众不但不出坡干活,连早晚课诵也不参加。其他事情更不能打岔,直至“七七”期满。

净土宗打七叫做“打净七”,又叫“打佛七”,一般是在冬安居中举行打七仪式。“净七”通常也是打七七四十九天。净土宗以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的。所以,他们的修行仪式是在七日之中,以念佛、拜诵为主,伴以引磬、木鱼之声。

什么是普请

即普遍邀约大众劳作的制度,也称出坡。此制在唐代即已行于各地,如开成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据日僧圆仁入唐巡礼至山东赤山院记载目睹的情形说:当院始收蔓菁萝卜,院中上座等尽出拣叶;如库头无柴时,院中僧等不论多少,尽出担柴去。

不过此种制度原来由于倡导农禅,凡耕作摘茶等作务都以普请为之。后世普请只限于轻微劳动,如四月佛诞摘花、六月晒藏、晒荐、平时园中摘菜、溪边搬柴以及节前寺舍扫除等,皆偶一为之而已。

直至今天,始见恢复原来的精神,已有丛林以劳动为佛事之一的新制。

什么是岁计

俗世所称的算账,在寺院称为计岁。计岁原行于岁末,由住持审查各种簿册。

当代寺院的财经管理更加细致和科学化,经管财会账务的僧人,除按时做好年终财务报告外,每月还要举行一次汇报。由住持召集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及有关人员,在方丈客堂面前对上月的财务报表当众公布,予以通过。

如何惩罚违规的僧人

寺院惩罚违规的僧人,也叫作肃众。对违反清规的僧人寺院会依据所犯过失轻重而进行惩罚,轻者被罚油、罚香、跪香、杖责等,重者则被驱逐出寺院,永远不得再入佛门。

肃众时,客堂先鸣序板三阵,召集全寺僧众,请来住持,由知客宣布僧人所犯过失,听候住持发落,并以“白四羯摩”的形式,征求全寺僧众对处罚的意见。

对错打钟板犍椎、错挂衣单钵盂、毁损法器物件的僧人,多采取轻罚。被处以跪香者,必须按规定地点跪在点燃的香前,直至一支香或几支香燃尽后方许起身。跪香时,要求腰板挺直,双手合掌,不可东张西望,否则将被监视的僧人杖责。

重罚主要是用于处分那些犯有偷盗、斗殴、酗酒及破杀戒、色戒的僧人,寺院将其“留寺察看”或赶出山门,被称为“摈罚”。

根据僧人所犯过失的大小,所受处罚被分为三种类型:

一、默摈。即被处分的僧人,限其人身自由,令做苦重之活,从此不得与任何人说话,实际上等于将其摒于寺院生活之外。

二、摈出,又叫“迁单”。即强迫犯有过失的僧人离开寺院,待其真诚忏悔、取得僧众谅解后再回本堂。

三、灭摈,又叫“击鼓迁单”。这是对犯大过失的僧人的处罚,即从寺院中灭除此僧之名。一般作法为:烧毁其衣钵戒牒,贴摈条于山门,鸣大鼓三通,以杖将其从寺院偏门轰逐出去,以维护佛门的尊严与圣洁。

僧人不仅要遵守佛门清规,同时也要遵守国家法律。《百丈清规》规定:“刑名重罪,例属有司。”即僧人犯了国法,同样按法律制裁,这就远远超过了肃众的范围。

寺院如何开会

寺院处理各种僧事时,如决定大型的法会、传戒、营造,重大的财务支出、人事变动,对僧人的处分等时,皆以羯摩法来解决。

羯摩法相当于僧团会议,它往往由寺院住持召集主要班首执事,乃至扩大至清净比丘参加。通常所说的“僧事僧断”,也就是靠羯摩法,以僧团大众的意愿来解决寺庙中的各种事务。

羯摩法分为三种:

一、白一羯摩,即是对于不必征求同意的事项,只要向大家宣告一遍就成,又叫“单白羯摩”。白,告白之意。

二、白二羯摩,即是对于有些较重要的事项,先宣告一遍,再宣告一遍,征求大家的同意。

三、白四羯摩,即是对于最重要的事项,先宣告一遍,再作三番宣告;每告白一遍,即征求一次意见。如果一白三羯摩了,众皆默然,便表示对此事项无异议,于是宣布羯摩如法,议案成立。

佛教的羯摩法,只要有一人持异议,便是僧不和合,羯摩不成。这时,只有采取“灭诤羯摩”,行黑白筹表决,以多数取胜。

在羯摩法中也有规定:凡是如法如律的羯摩,便不许可以无理取闹而横加破坏。若有一人破坏,僧团便可对他一人作羯摩。如有4人以上的小集团破坏,便获破羯摩僧罪。

羯摩法是一种特有的议事法或会议法,在佛教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榜状牌示

丛林行事通知的方法。通常有知单、贴榜、书状和牌示等。

如住持宴请首座或远来尊宿等茶汤,皆开列名单,由侍者报知,说之知单。方丈、库司招待大众茶汤的请柬则用榜,首座请柬用状。

方丈请首座,榜贴于僧堂前东边牌上,库司请首座,榜贴于西边牌上。首座请下头首茶,状贴于僧堂前下间板上。丛林从来最重茶礼,有谢茶不谢食之说。又丛林行政性的通知,用挂牌方式传达,名为牌示。

挂牌的地点随各种行事而不同。如结夏、诵戒、请职、贴单、普佛等牌示,皆挂斋堂前;上堂、秉拂、祈请、祷雨,挂大殿前;起七、解七,挂禅堂前;升座、免礼等,挂内韦驮殿前。

僧人应遵守的信条

百丈禅师制定的《丛林要则》20条,为丛林清规制度作了简要、通俗的说明: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接,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要。待客以诚实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平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进入禅堂要注意的事项

有禅堂专指坐禅的道场,也可叫作或称堂,是禅宗丛林的主要堂宇。堂中设一圆龛,正中安奉圣僧像。圣僧之像不定,或以乔陈如、宾头卢为圣僧,或以文殊师利及大迦叶为圣僧。禅堂内设长连床,施椸架以挂道具。

各地丛林寺院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订有《禅堂规约》以作为僧众行、住、坐卧及坐禅拜佛的仪规标准。四川宝光寺的“禅堂规约”是这样规定的:

一、凡上堂小参,各搭衣持具。齐集法堂,次第而立,不得参差,违者罚。

二、钟板错乱,必当巡寮;引、鱼错乱,跪香;散香落地,参堂;一切犍椎参差者罚。

三、无事窜位,言谈语笑,粗皮旷野者罚。

四、坐香不到及失误,巡香散香者罚。

五、不顾本参,乱逞机锋及出坡不随众者罚。

六、堂中出入,次第而行,威仪齐整,有失次序者罚。

七、大小事务,不白执事,堂中出入,不遵规谏者罚。

八、经行纵横,语言戏舞及草覆作声者罚。

九、闯静惊静,静中嬉笑,东张西望,翻眼弄皮者罚。

十、巡香被警策,以公报私,故打者罚。

十一、二策昏沉如故者,立参;三策如故者,跪参;倘故纵昏沉者罚。

十二、私行向外,不着袍子,窜寮吃烟,闲谈杂话者罚。

十三、盗取堂内银钱,衣物等件,重则烧单,轻则笞罚。

十四、失物等项,捡者当白职事,原交失者认取,私自隐匿者重罚。

十五、小恙给假三日,重病出堂调养,慎无妨众,违者罚。

十六、制期未满期,不许出堂。出堂及私应经忏者罚,私逃单者出院挂牌。

十七、除客、病外,私造饮食,司职不尽职者罚。

十八、有事他出,归期违限者罚。

十九、破根本大戒者,不许共住。

二十、私自化缘入已,错昧因果者,不许共住。

二十一、谈论国事,心游世俗者,不许共住。

二十二、私收徒众及合僧者,不许共住。

二十三、恶口骂詈,交拳厮打者,不许共住。

二十四、有犯清规,不遵议罚者,不许共住。

以上条约,各宜遵守。如有违犯者,决不循情。切宜珍重,凛之慎之。

钟鼓法器

此为丛林号令所寄,鸣扣各有常度。凡禅堂坐参、佛殿诵念、食堂斋粥、升堂集众、普请巡寮、入浴送亡等一切行事,都依钟鼓等号令进行。

如集众上殿则僧堂鸣钟,长老升堂则法堂击鼓,报众同赴。普请则开梆、催板,新住持入院则钟鼓齐鸣。凡止静、开静、念诵、斋粥等行事,从朝到暮,钟鼓交参,遂形成丛林一定的礼法。

佛教如何传法

衣钵是指僧人的袈裟和吃饭用的食器。初祖达摩至五祖弘忍皆以衣钵作为传法的信物,谁得到师父的衣钵,便成为他的衣钵继承人,也就是得到了真法。故传法也叫传衣、传衣钵。尽管六祖慧能以后不再传衣钵,但后世僧人接受佛法仍叫衣钵相传。

按佛门规定,只有接了法的僧人才能担当住持。方丈和尚在位期间,可将佛法传给他经过严格选拔、优秀合格、值得信赖的僧人。

当年,五祖弘忍禅师为了选拔衣钵传人,就让徒弟们作诗,以测试他们悟道的深浅。五祖传法以后,为遵承禅宗五祖弘忍传法至六祖慧能之遗制,佛法的授受皆秘密进行。最多有一位引礼师、证法师及圣僧参加。传法程序为:

在方丈和尚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设置佛像、香案,接法者跪于方丈和尚座前,由方丈和尚说法并宣读“法券”。法券为横幅,宽约0.5米,长约2米,墨书于白纸,或丹书于白绫,也有用金粉书于红绸者,常以卷轴形式装于圆形铁筒中。

法券上的文字,前端写着“正法眼藏”4个大字,以下写着:“我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龙天悉皆默然,唯迦叶一旁破颜微笑。佛即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迦叶。于西天四七,东土二三,灯灯相继,祖祖相承,无非以心印心,实无法可传,也无法可得。且道即今,传个什么,得个什么,无非依样葫芦,落得拖泥带水。有禅人者,早悟‘三空’,宿通‘二谛’,堪为法门栋梁,继承祖位。故将大法付嘱于汝,汝当善自护持,绍隆佛种,利化十方,始不负诸佛之所护念也。”

法券文字颇长,下列历代祖师名号,后有偈语,并传法者名号及传法时间。法券上还印有本寺院和传法者的多枚印鉴。

有的法券文字简略,没有以上叙述的内容,仅在“正法眼藏”以下写道:“从上授受,备载《传灯》,兹不重述,略书近代,以表源流。”下列近代祖师名号,偈语也只七言四句。

方丈和尚宣读完毕,即下座将法券付与接法者。随着又将佛像、佛经、衣钵、麈子、如意、佛珠、锡杖等传给接法者。然后,接法者上座说法,大法授受就此圆满。

如今的丛林

现今丛林,以其住持传承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子孙的与十方的两类。本来从宋代起,丛林即有甲乙徒弟院、十方住持院、敕差住持院三种。

甲乙徒弟院,是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轮流住持甲乙而传者,略称为甲乙院。十方住持院系公请诸方名宿住持,略称为十方院。敕差住持院,是由朝廷给牒任命住持者,略称为给碟院。甲乙院住持是一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故又称为剃度丛林或子孙丛林。

十方住持院由官吏监督的选举,故称为十方丛林。后世即大体沿用其制度,无大变动。另外,十方丛林中依住持继承制度的不同,还有选贤丛林与传法丛林之分。

有如镇江金山寺名刹的住持,即是依法系相传的,称为传法丛林;宁波天童寺自清末寄禅重兴后,改为十方选贤制度,称为选贤丛林。

1924年厦门南普陀寺改子孙丛林为十方选贤丛林,即依天童寺选贤方法,订立“十方常住规约”20条。并制定选举法、住持任期及进院退院等手续。这种选贤制度是丛林住持史上的一个进步。

关于丛林制度详见于《百丈清规》和它的注书《百丈清规证义记》等。至于丛林中行事和古德风规,则有道融《丛林盛事》、慧彬《丛林公论》、慧洪《林间录》、净善《禅林宝训》、无愠《山庵杂录》等可资参考。 dCjZa+zTw3Q+s4htsML5pPjO30j7LoTlt51gHw/VO7H9s4XfOc3RULzOLnDC8r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