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古代禅宗高僧

菩提达摩,在527年到我国传播佛教。自此之后,经过菩提达摩的宣传,以及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如今的禅宗。

而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出现了禅宗六组以及一代代著名的禅师,为禅宗的发展与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道安大师

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县人氏。幼年父母早亡,由外兄孔氏抚养。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卒于孝武太元十年。

道安自幼聪慧过人。但长得比较丑陋,皮肤粗糙黧黑,手臂上还有一大块赘肉,实在不讨人喜欢。他舅父很不喜欢他,于是在他11岁时就将他送去出家。

梁《高僧传》卷四说他“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12岁披剃为僧,因形貌丑陋,不为其师所重,被派至田间劳役。他精勤劳动,重视修持,毫无怨色。3年后,他向师求经阅读,师随意给他《辩意经》一卷,约5000言,他带至田间,利用休息时间读诵。

晚上回来时将经书还给师父,并要求换一本,其师说:“昨经未读,今复求耶?”道安说他已经读完。其师半信半疑,就再取《成具光明经》一卷,约10000言。道安照样带至田间阅读,晚间归来,又将经书还师。师命背诵,道安一字不差诵毕,其师大惊,从此重之。

原来道安天禀特异,有过目不忘之智。他在外公家曾读过几年书,远胜一般人读10年书。道安18岁时,其师给他授了具足戒;到他20岁时,又鼓励他到各地去游方、参学。

道安先到邺都住中寺。其时西僧佛图澄正在该寺弘法,见到道安,知是奇才。但同寺其他僧人,见道安丑陋,皆生轻慢之心。佛图澄对他们说“此人远识,非年俦也”。道安因被佛图澄赏识,就师事之。

佛图澄每次讲经完,由道安复述,但听众对他比较轻视小瞧,并扬言“须待后次,当难杀昆仑子”,后来道安再次复讲,听众故意提出许多疑难问题来刁难他,但他都能轻松地为之解释,使得疑难者心悦诚服。因此他获得了“漆道人,惊四邻”的美誉。

自此之后,道安的名气大振,僧徒称集,建立了中国僧人主持的第一个教团,慧远等名僧先后投至其门下。

道安的名气在社会上传播,博得了东晋许多官员的赏赞,如桓朗子、朱序、杨弘忠、郄超、卢歆等人,有的请他讲经说法,有的送食米铜钱供养,有的则为他创建寺院。东晋孝武帝则下诏书表扬道安,要求当地政府为他提供与王公同样的俸禄。

当时的佛教离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已近千年,道安认为对佛教教理,应加以深究,并大力弘扬,使信奉者有所遵循。他说“宗匠虽邈,玄旨可寻,应穷究幽远,探微奥,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

并州支昙法师在讲《阴持人经》时,道安闻之,辞离了澄师,前往并州听讲。听后不胜感佩,从之受业。后又辞别支昙师,至飞龙山、太行山、恒山等地,到各处游方问道,遍寻经律,作深入研究。

时道安法师已颇有声望,经常讲经说法,融“道俗欣慕”,并募资建寺塔,曾应武邑太守卢歆的邀请讲经说法。

道安法师45岁时,住山西受都寺,慕名而来投师者,有徒众数百。他提倡农禅并重,戒律严谨。

慧远大师

慧远大师出生于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13岁时便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

21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悟彻真谛,感叹地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

慧远大师出家后,卓尔不群,发心广大,“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进为道,无时或懈,道念日纯。道安大师常常赞叹说:“使佛道流布中国的使命,就寄托在慧远身上了!”

于此,可见慧远的器识超出常伦。慧远24岁时,便开始升座讲经说法,听众有不能理解的地方,慧远便援引庄子的义理为连类,采用格义方法,令听众清楚地领悟。由于这种讲经的善巧方便,道安大师便特许慧远阅读外道典籍。

慧远讲道之余也勤以著述,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慧远所著《法性论》,大加赞叹称:“边国人未有经,使暗与理会,岂不妙哉!”

在弘法传道的过程中,许多人皈投到慧远座下。东晋太元四年,道安大师为前秦苻坚所执,只好奔往长安,其徒众分散四处,慧远率领弟子数十人,计划去广东罗浮山,路过江西九江时,见到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

当时,有慧远的道友慧永,对刺史桓伊说:“远公刚刚开始弘法,就有很多的徒众来亲近他,将来一定有更多的学者来追随他,如没有一个比较大的道场,那怎么行?”

桓伊听了这话,发心建造东林寺。慧远自此以东林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三十余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由于慧远德高望重,当时的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天竺僧侣,望风遥仰。“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庐山东林寺与长安逍遥园鸠摩罗什译场,作为南北二大佛教中心,遥相呼应。

慧远作为一代佛教领袖,十分注重僧格的尊严,针对当朝某些官员提出沙门应礼拜帝王的说法,著《沙门不敬王者论》5篇,阐述僧人不礼拜帝王的道理,高标出家修道的胸襟,云:“出家者,能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夫然者,故能拯溺俗于沉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人天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王之恭而不失其敬也。”

慧远于此推重出家的志向,赞叹修道的功德,就是要让世人怀有敬僧之心,也令僧人自尊自强。由此,慧远严正声称:“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

一番言辞,掷地有声,凛然刚骨,力争僧格的尊严与独立。终于使篡位的桓玄下诏书确立僧人不礼敬帝王的条制,自此便成为我国古代的规约。

杯渡禅师

杯渡禅师为南北朝刘宋时代的佛教僧人。据《佛祖通载》描写:“神僧杯渡,初出冀州,如清狂者,挈一木杯,渡水必乘之,因号焉。”

《高僧传·卷第十·神异下·杯度八》记载:有一人,有神力。当时的人不知他的姓名,但因他常以木杯放水中泛行渡海,故此称其为杯度。

最后在元嘉五年三月初八,杯度见过一些佛教信徒后,自称:“贫道当向交广之间不复来也。”。当时的交广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

相传他后来来到香港屯门修道,在青山的一个大山岩中居住。因而,此山被名为“杯渡山”,他的门徒在岩前筑一茅屋称作“杯渡庵”,后称“青山古寺”,至民国初年改建成“青山禅院”。

法显大师

法显,东晋僧人。俗姓龚,山西临汾人。幼年时,他的3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唯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其3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

20岁受具足戒,慨叹律藏残缺,抱着对佛典的崇敬,矢志前往西域、印度寻求戒律原典。法显在佛教史上不独为佛教的高僧,在我国留学史上也是空前的第一人,他对民族文化的贡献与影响可说是光耀千古。

法显在印度时广为搜求经律,当时的北印度诸国皆用口传,并无经本可抄,因此法显再到中印度,在城邑的摩诃僧伽蓝取得《摩诃僧只律》。据说,这就是只洹精舍所传的律本,18部律由其衍生而出,是佛陀在世时,大众所共同奉行的法规。

此外,他又得到《萨婆多部钞律》7000偈、《杂阿毗昙心论》6000偈、《綖经》2500偈、《方等般泥洹经》5000偈及《摩诃僧只阿毗昙论》。法显在印度的生活期间,用心学习梵文与梵语,抄得经律等,终于完成了他赴印度求律的目的与愿望。

义熙八年,经过80余日的长途跋涉,法显到达长广郡界的崂山。登陆后,青州太守李嶷遣使迎请法显到郡城,热忱款待,法显在此住了一冬一夏。

法显从长安出发时,已经是60岁左右的“耳顺”之年,一路西行,经6年到达印度中部,停留六年,归时经狮子国等地,又过了三年才回到青州,前后已经过了十五年,游历三十国。

义熙九年,法显到京都建康,在道场寺与佛驮跋陀罗从事翻译,前后译出《摩诃僧只律》40卷、《僧只比丘戒本》1卷、《僧尼戒本》1卷、《大般泥洹经》6卷、《杂藏经》、《杂阿毘昙心论》等,共计百万余言。

法显在建康居住数年后,再转往荆州的辛寺,在此圆寂,享寿86岁。

佛陀禅师

佛陀禅师,意译为觉者,本是天竺人。早年在天竺时,性喜守静习禅,与同伴5人相随出家修道,其他5人都已正果,唯有他无所收获。佛陀乃勤苦励节,自怨自艾。已得道的一位同伴劝他说,修道要看机会,时机一到,自有成果。我看你与中国有缘,我们还是到中国等待机缘吧。佛陀便与这位道友一同游历,于北魏孝文帝时来到魏都平城。

北魏自孝文帝之后,禅法大行,一般僧人都以禅诵为务,不重讲论。佛陀精于禅法,正好投合了北魏社会的习尚,深受孝文帝的敬重。孝文帝特地为佛陀设立禅林,凿石为龛,让他结徒修禅。

修行所需的一切用品,都由朝廷供给,事事丰厚。而佛陀在平城修行一段时间后,禅法更加精进,坐禅入定时常常出现一些人们难以理解的神异事迹,道俗都认为这是他道行高深而产生的徵应。

平城城内有一位姓康的富户,家财百万,崇重佛法,专门为佛陀造了一所禅院,让佛陀居住,静修禅业。修行中又有神异现象发生,康家老少惊奇赞叹,都以为佛陀已经得道成佛。消息迅速传遍远近城乡,佛陀由是声名大噪,誉动朝野。

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让佛陀也同行至洛,又由朝廷营造静院,拨给佛陀居住。洛阳是东汉以来的旧都,地处南北之中,交通方便,文化发达,热闹非凡。况复迁都伊始,事务殷繁,嘈杂倍于平时。佛陀修禅需要安静的环境,不适应洛阳城中的热闹忙乱气氛,便常常到洛阳城东南方的中岳嵩山,在那密林幽谷中屏营独处,流连忘返。

孝文帝尊重佛陀的意愿,下敕令有司在嵩岳择地为佛陀造一寺院,供给衣食。佛陀把寺址选在嵩岳的少室山,亲自加以规划经营。寺成,即有名的少林寺,佛陀自任寺主。

佛陀晚年,仍住于少林寺,但已不参与寺务,也不再传法授徒。他嘱徒众们互相学习,自相成业,自己移住到寺外一间小房子里,独自静修静养。

临终之前,他亲自在这间房子的墙壁上手画神像,画讫而终。他画的神像,曾经保存了很长的时间,供崇敬他的人们瞻仰。

智药三藏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中印佛教交流的印证者和纪念地就是南华寺。该寺创立者为印度高僧智药三藏。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智药三藏尊者到中国,他先去北方朝礼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再折回南方,由南海北上广州,中途经过曹溪口时,见这里山青水秀,手掬水饮,感到味美香甜,于是决定溯流而上。

他看见了一块山水环绕、峰峦奇秀的地方,感叹这里宛如印度西天佛国的宝林山,应是沙门修道的最好场所。便留足而驻,倡议乡民们建寺造庙,预言百余年之后一定会有无上法宝来这里弘宣佛教,那时来这里的求学道修道者将会丛林云集。

佛教的教义称佛、法、僧三宝,佛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和教主,法是指佛教的教义与实践,僧指的是佛教的僧人。智药将寺院取名“宝林”,既是想说明未来这里的僧宝众多,同时也寓意这地方的宝贵,是佛教丛林中的一块重要的宝地。

智药三藏的行为得到了当时担任地方官韶州牧侯敬中的支持,他将智药的话转奏朝廷,梁武帝本人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的事情非常支持,他听说后决定赐额“宝林寺”。南华寺从一开始创建就与皇帝朝廷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人为了纪念智药三藏创寺的功绩,专门在寺里建了“智药三藏尊者纪念堂”。智药三藏圆寂后的真身,就放在这里接受人们的供养。

慧思大师

慧思大师俗姓李,北魏延昌四年诞生于河南上蔡县。15岁信仰佛教出家,20岁受具足戒后严守戒律,每天读诵《法华》等经,精进苦行。

慧思在河南一带游学近20年之久,参禅访道学摩诃衍义,读经打坐悟法华三昧;遍历诸苦弘扬大乘,屡遭厄难领众南寻。54岁入居南岳衡山,直至最后合掌而逝,世寿63岁。

他的著作大都出于口授的记录,具体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随自意三昧》、《法华安乐行义》、《立誓愿文》、《受菩萨戒仪》、《大乘止观法门》,共6部10卷。

慧思大师的禅法的思想秉承了北齐慧文禅师,如《佛祖统纪》、《法华经》、《般若经》、《大乘起信论》等,这使他的禅法思想更为丰富多彩。

从他的禅法渊源角度可以看出,他的禅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慧思大师受师承的影响,非常重视持戒修禅定,在他的著作中,关于修习禅定的开导非常多,占有很重的分量。他对当时一些不注重禅修的义学论师,提出了强烈的批判,同时,他还接受了早期传入我国的如来禅,这是从慧文禅师处直接继承而来的。

第二,慧思大师受益于《法华经》颇深,所以极力主张依《法华经》的义理进行禅修,这在他所著的《法华安乐行义》中表达得非常清楚。因此,《法华经》成了天台宗的根本典籍,这不能不推功于大师的提倡和弘扬。

第三,慧思大师又与《般若经》情有独钟,读诵受持,为解说,自不在话下。又继承了慧文禅师悟《大智度论》中“三智一心中得”的观法,而形成了自己的禅法。其禅法特色带有很深的般若意味。

第四点,他在入住南岳之前,就对古唯识学有所涉猎,但还未成体系。及至迁居南岳接触到《大乘起信论》之后,他的思想大为改观,并以此思想与实际修行联系起来。

章安大师

章安大师,隋代名僧。俗姓吴,字法称,名灌顶。世称章安大师、章安尊者。浙江临海人。

章安大师7岁从摄静寺慧拯出家,20岁受具足戒。慧拯入灭后,于583年至天台山修禅寺谒智顗,承习天台教观。

此后,随侍智顗,597年智顗圆寂,师奉遗物献贡晋王广,王遣官送返,并致唁辞。

章安大师晚年住会稽称心精舍,讲说法华。贞观六年圆寂,世寿72岁,追谥总持尊者。

师智解辩才绝伦,能领持智顗之遗教,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集记大小部帙百余卷,以传后世,今日智者大师之教文不坠,全仗师之力,后世尊为东土天台宗第五祖。

著有《大般涅槃经玄义》2卷及《经疏》33卷、《观心论疏》5卷、《天台八教大意》1卷、《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1卷、《国清百录》4卷,以上现今尚存。此外,《仁王经私记》3卷、《仁王疏》4卷等已散佚。

北宗神秀

神秀,唐代高僧。俗姓李,河南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50岁时,到蕲州双峰山东山寺谒禅宗五祖弘忍求法,后出家受具足戒。曾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6年。弘忍深为器重他,称其为“悬解圆照第一”、“神秀上座”,令为“教授师”。为北宗禅创始人。

相传弘忍为付衣法,命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未付衣法。弘忍死后,他在湖北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四海僧俗闻风而至,声誉甚高。

武则天闻其盛名,于700年遗使迎至洛阳,后召到长安内道场,时年90岁。深得武则天敬重,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以旌其德。

唐中宗即位后,更加礼重。中书令张说也向他问法,执弟子礼。神秀逝世以后中宗赐谥“大通禅师”。弟子普寂、义福继续阐扬其宗风,盛极一时,时人称之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两京之间几皆宗神秀。后世称其法系为北宗禅。

神秀的根本思想可以从他作的示众偈中看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他继承道信以来的东山法门,以“心体清净,体与佛同”立说。因此,他把坐禅习定、住心看净作为一种观行方便。

后惠能弟子神会出来论定南北宗优劣,以神秀之禅由方便入为渐门,以惠能禅直指人心为顿门,于是有南顿北渐之分。北宗禅仅传数代即衰。普寂弟子道璇曾将北宗禅传往日本。

神秀继承了道信、弘忍以心为宗的传统。认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反对“将心外求”。禅风以“拂尘看净,方便通经”为特点。

青原行思禅师

行思,唐代高僧。俗姓刘,世称青原行思,江西吉安人。相传他系汉长沙王的后裔。行思与菏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南岳怀让并列为六祖慧能大师坐下五大弟子。

禅宗南宗分为怀让的南岳和行思的青原两大法系,两大法系又衍化出五个宗派,合称禅宗五家。其中曹洞、称门、法眼三家属青原法系。曹洞宗以宜丰洞山、宜黄曹山为基地,日渐兴旺,长期流传,影响及于国外。五代时传入朝鲜,南宋时传至日本。

行思禅师自幼出家,生性沉默,同修们每次聚集论道,行思禅师皆默然自照。697年,行思闻曹溪法盛,遂前往参礼。行思初见六祖时,六祖从与他的对话中得知行思已经证得了般若空性,泯灭了有无、凡圣、真俗、生死涅盘、烦恼菩提等二边分别,于是对行思禅师十分器重,知道他已契入佛心,堪当一方化主。

当时,六祖座下徒众很多,龙象之才也不少见,而行思禅师却独居徒众之首,其修证境界,犹如当年二祖不言,达摩便说他“得髓”一样,足见他已得六祖之髓。

行思禅师得法之后,即回到吉安青原山净居寺,恪守不立文字的祖训,弘扬顿悟学派,开法化众,四方禅客云集。其禅风素来以扑朔迷离著称。青原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净居寺弘法数十载,为禅宗顿悟学派献出了毕生精力。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众,跏趺而逝。唐僖宗谥为弦济禅师,塔曰归真。

南岳怀让禅师

南岳怀让,唐代高僧。俗姓杜,陕西安康县人。为禅宗六祖慧能的得意弟子。

怀让于687年,在荆州玉泉寺弘景出家。当年受戒后,志慕禅宗,先参嵩山慧安,继参曹溪。因慧能问“什么物?怎么来?”不能作答,为探究8年,忽有省悟,往慧能处谈个人领会,得到慧能的赞许,于是随侍六祖慧能15年。

慧能归西后,怀让告别曹溪,于713年来到南岳,住般若寺,担任般若寺住持后,集资将寺院重新修缮一新,并将“般若寺”改为“观音寺”,辟为禅宗道场,广收法徒,大力弘扬慧能的禅宗“顿悟”法门。

当时在南岳结庵修行的马姓道一和尚请教如何才能成佛,怀让便指心发问:“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道一无言以对,怀让见机开导说:“禅是坐不出来的,佛也是坐不出来的。”以后道一拜怀让为师,专修“我心即佛”、“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

道一后在江西开堂说法,弘传南宗教义,成为一方宗主。后人把怀让磨砖的地方称为“磨镜台”,并刻上“祖源”两字。

怀让在道一离开南岳后不久,于唐天宝三年八月十一日圆寂于南岳般若寺,唐敬宗赐谥为大慧禅师,世称禅宗七祖。慧能南宗正是通过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形成了唐代我国佛教“一花五叶”、“五叶流芳”的兴盛局面。

马祖道一禅师

马祖道一,唐代著名禅师,又称洪州道一、江西道一。唐朝汉州什邡县人。据史书说此人容貌奇异,牛行虎视,舌头长得可以触到鼻了,脚下有二轮文。

马祖道一幼年在成都的净众寺从金和尚出家,开元年间至衡岳,从怀让禅师习禅。天宝初年到过福建建阳佛迹岭,开始弘化授徒。不久到江西临川的西山,后又至江西赣县的龚公山宝华寺弘法28年。

769年,马祖道一来到江西南昌的开元寺说法,四方信徒称集洪州,入室弟子139人,使开元寺成为江南佛学中心,洪州禅由此发源。

和师傅怀让相比,道一是广授门徒的禅师。怀让那一辈人如果是静修僧的话,马祖则是开宗门的一代。据史书说江西的法嗣广布天下,影响深远,称洪州宗,与青原一系下的石头宗遥相呼应,自此禅宗大盛于天下。

日本哲学、佛学、汉学大师铃木大拙指出:“马祖为唐代最伟大的禅师。”胡适称马祖为“中国最伟大的禅师”。

马祖开法几十年,入室弟子130余人。这些人离开师傅后,各主一方,大唱宗风,变化无穷。唐宪宗贞元四年的正月,马祖在建昌登石门山,在山林间漫步时,见洞壑平坦,心生爱意,于是对身旁的人说:“下个月我的这把老骨头就要到这里来了!”

回到寺中就显出病症来。病中有一天,马祖大师突然表现得不安,院主就问:“和尚这几天尊候如何?”

“日面佛,月面佛。”马祖回答。

这是马祖灭前留下的最后一则公案,后人多有参解。有人用左眼是日面佛、右眼是月面佛解释,《碧岩录》说都是“没交涉”,不相干。

有位尼总持重病,作颂:“气绝绝精绪,举意意无路,瞬目尚无小,常年不出户。”颂被一位芙蓉道楷禅师见到,说:“只此一颂,自然绍得吾宗。”是说此颂有马祖当年日面佛、月面佛的禅境。

人在死之将临的病中,万念寂然不起,只有生命的本能在动,是最易由此自见心性的,马祖的“面佛”或许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宏智正觉禅师也曾作过一偈:“日面月面,星流电卷。镜对像而无私,珠在盘而自转。君不见砧锤前百炼之金,刀尺下一机之绢。”铁锤在铁砧上百炼金钢,刀尺裁织下一机绢帛,这是说马祖大师在病中还总是那样不忘做功夫。至二月一日,马祖要人为他沐浴,之后跏趺而灭。

石头希迁禅师

希迁,唐代禅僧。俗姓陈,广东端州高要人。年轻时即沉毅果断,自信力特强。他反对乡邑迷信神祠、定期杀牛洒酒的祭祀,每逢祀期,就前往毁祠夺牛,态度坚决。旋赴曹溪,投禅家南宗慧能门下,受度为沙弥。

慧能逝世时,他还没有受具足戒。不久,前往吉州青原山静居寺,依止先得曹溪心法的行思禅师,机辩敏捷,受到行思的器重,有“众角虽多,一麟已足”的称誉。

不久,行思又命希迁持书前往参曹溪门下的另一位宗匠南岳怀让那里求学,经过一番锻炼,再回到静居寺,后来行思就赋法与他。

742年,希迁离开青原山到南岳,受请住衡山南寺。寺东有大石,平坦如台,希迁就石上结庵而居,因此时人多称他为石头和尚。

764年,希迁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弘化,和当时师承南岳怀让住江西南康弘化的马祖道一,称并世二大士。希迁弟子甚多,晚年付法给药山唯俨。于790年逝世。

牛头法持禅师

唐代僧,为牛头宗第四世祖师。世称“金陵法持”。俗姓张,江苏南京人。

他幼年出家,到了31岁听说五祖黄梅弘忍之名,特往礼谒,蒙示法要。后至青山参礼慧方禅师,为其入室弟子。及至付法于门人智威,遂出山住江宁延祚寺。

长安二年圆寂,世寿68岁。遗嘱令露骸松下,饲诸禽兽,令得饮血肉者发菩提心。

大珠慧海禅师

唐代高僧,出生于福建朱姓家庭,在浙江绍兴大云寺剃度出家,依道智和尚受业。后到江西参马祖道一,由马祖直示而开悟。

据说,大珠慧海在具有一定佛学基础后,外出称游参禅,在他初次参马祖道一时,马祖问他:“从什么地方来?”

他回答说:“从越州大称寺来。”

马祖又问:“来这里想做什么呢?”

他回答说:“来求佛法。”

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没有,求什么佛法?你不顾自家的宝藏,抛家散走有何意义?!”

他问:“什么是慧海的宝藏呢?”

马祖回答他说:“现在问我者,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听后顿有所悟,并认识到了自己的本心。

由于内心充满了喜悦,他不由自主地伏地叩头,礼谢马祖如降甘霖般的开示。慧海遂拜马祖为师,并侍奉师傅6年。因为以前的受业师智和尚年老,所以返回去奉养自己的剃度师,他虽然已经明心见性,但是深藏不露、韬光晦迹,甚至表现得笨嘴拙舌、呆板木讷。

慧海禅师撰写了《顿悟入道要门论》。法侄玄晏将该论偷偷拿出去,呈献给远方的马祖。马祖看完后大加赞赏,并告诉众人说:“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没有任何遮障的地方。”大众中有人知道慧海禅师姓朱,传出去后,有些人就相邀一起到越州寻访依附他,并称禅师为大珠和尚。

大珠禅师告诉大家说:“禅客!我不会禅,也没有任何法可以向你们展示。你们不用辛苦地站在这里了,各自回去休息吧。”

可是这一时期学侣们非但不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白天、夜晚都有人提出问题,事不得已,大珠慧海禅师只好随问随答,其智慧犹如泉涌,其辩才自在无碍。

有个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吗?”

禅师回答说:“有变易。”

三藏法师说:“禅师错了。”

禅师反问三藏:“有真如吗?”

三藏法师回答说:“有。”

禅师说:“要是没有变易,决定是个凡僧。没听说过吗?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要是没有变易,三藏真是个自然外道啊。”

三藏法师说:“要是这样的话,真如就有变易了。”

禅师说:“若执真如有变易,也是外道。”

三藏法师说:“禅师刚才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说不变易,如何才是确当的呢?”

禅师说:“若了了见性的人,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也行,说不变也行。若不见性的人,听说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会,说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会。”

大珠慧海的禅学思想是一个组织严密,逻辑清晰,内涵丰富的体系。从大珠慧海的禅法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南宗禅对般若中道思想的重视,对如来藏空与不空二义的强调,这对加深我们对禅宗心髓的理解,领会参禅的基本理路,纠正对真常唯心论的偏见,具有重要的意义。

百丈怀海禅师

怀海本姓王,俗名木尊,长乐沙京村人,生于720年。传说王木尊幼年哑不能语,一天祖母带他到附近的龙泉寺烧香,他突然开口说话,回到家里又成哑巴,于是落发在寺中为僧。

后来去江西南昌师从高僧马祖道一修禅,得道后在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称百丈山开山说法,因此世人尊称他为百丈禅师。他针对当时丛林初立,未订规章的现象,便参照大小乘戒律,制定各派都能接受的《禅门规式》,被寺院普遍推广,世称《百丈清规》。

宋初《百丈清规》被定为天下禅林必须奉行的管理条例,一直沿用至今。其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风尚最为著名。

百丈晚年回家乡西山寺住持,重建寺院,于814年圆寂,世寿95岁,谥“大智怀海禅师”。

龙泉寺由此光芒四射,在我国佛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倍受唐皇室重视,懿宗皇帝亲笔题写了龙泉禅寺山门匾额。龙泉寺与日本佛教“黄蘖宗”关系密切。

清顺治时福清黄蘖寺高僧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前曾来龙泉寺住持,隐元禅师到日本后创建了“黄蘖宗万福寺”,成为日本佛教界“黄蘖宗”的开山鼻祖。

大颠宝通禅师

大颠,俗姓陈,讳宝通,祖籍颖川。唐开元末年出生于潮州。幼年时即志慕称林。大历中,与信丰人药山、唯俨同到潮阳城西郊的西岩,拜惠照和尚为师。

惠照,《传灯录》称为神照。他精持戒律,博通词翰,相国李绅为惠照的石室作铭称:“曹溪实归,般若观妙。体是宗极,湛乎返照。”宋余靖题他的遗照也称赞他“士林传字法,僧国主诗盟”。

惠照在当时一个有修养有学问的和尚,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大弟子怀让的弟子。大颠在西岩削发受戒后,不久又到南岳参拜石头希迁禅师。希迁也是慧能的弟子青原行思的徒弟,与惠照同辈份,均是六祖的嫡传弟子。

大颠是曹溪新禅宗的四传弟子。他在潮州佛教方面的影响最大。潮州的僧徒,可说都属于这一派。敕建的潮州开元镇国禅寺的历代主持,都是新禅宗的弟子,一直沿袭到现在。其他各属的寺院情况,也大都一样。

岭东禅风正是由大颠开启的。到了宋朝宣和、咸淳间,有大峰和来暹两位和尚先后传习大颠的寺法,以戒行名闻于闽越各地。而大峰的功绩尤在于建和平桥。以后潮州设立的善堂多崇奉大峰祖师,蔚成一种善堂文化。推溯其源,也不能不谈到与大颠的关系。

824年,大颠圆寂,他的墓塔就在灵山寺左边。明代潮阳人、进士、浙江提学副使林大春在《大颠传》中说:“唐末有发其窣堵而茸之者,骨髀尽化,唯舌根尚存如生,复瘗之号瘗舌冢。宋至道中,乡人又发视之,唯古镜一圆而已。乃叠石藏之如故。”故这墓塔现在又叫舌镜塔。

塔高2.8米,塔身最大约直径1.8米,由78块有一定规格的花岗岩石块砌成。塔的基座四周有龙、麟、狮及花卉图案浮雕,朴实无华,保存了1000多年前唐代的艺术风格,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颠还著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义释》及《金刚经释义》,又曾自写《金刚经》1500卷,《法华》、《维摩诘经》各30部,藏于山中。《金刚经释义》及自写经已无存。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有日本续藏经本和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鉴真

鉴真,俗姓淳于,江苏扬州人,生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卒于代宗广德元年。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

鉴真14岁出家,从大称寺智满弹师为沙弥。18岁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立志舍身,弘扬佛法。20岁随道岸西游二京,究学三藏。21岁在长安实际寺随弘景律师登坛受具足戒。

天宝元年,鉴真55岁时,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来扬州大明寺祈请“东游兴化”众僧以路遥涉险而默然无应。鉴真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概然应允。

自天宝二载起前后五次“东渡”,或由于官府阻挠,或由于浪击船沉,或由于僧众护田,均未获成功。并于第五次东渡时双目染疾失明,虽屡遭失败但东渡意志弥坚,誓说:“为传戒律,发愿过海.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

天宝十二年时鉴真66岁,日本“遣唐使团”再次来扬州延其东渡传律,时年十月十九日夜,鉴真一行24人从龙兴寺出发,乘舟沿长江至苏州黄泗浦转登日本使船,于十一月十六日出江入海,扬帆东去。历时月余,于十二月二十日抵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次年二月进奈良,入东大寺安置。

孝谦天皇下诏“大德和尚远涉沧波,来投此国,诚副朕意。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和尚”。并敕授“传灯大法师”位。

于卢舍那殿前立戒坛,圣武上皇、孝谦天皇等俱登坛受菩萨戒。寻为沙弥澄修等440余人授戒,又为旧大僧灵福、道缘、忍基等80余人舍旧戒,由鉴真重授具足戒。“从此以后,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

乾元二年,鉴真率弟子普照、思托等在奈良建成唐招提寺,并由东大寺移居于此。经营既久,佛光普照,遂成日本律宗之祖庭,而鉴真也有扶桑律宗太祖之称。

鉴真精通医道,学养素深,济人无数。淳仁天皇使其辨药之真伪,他一一以鼻辨之,无一错失。及光明皇太后患疾不愈,唯鉴真所进方药有效。鉴真曾著有《鉴上人秘方》。可惜书已失传,但尚有少数药方传授于世。

除此,鉴真还将脑中所学,传授门徒。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而深远,日本人民称鉴真为“盲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等,充分地表达了日本人民对鉴真崇敬、膜拜的感情。

广德元年,弟子思托、忍基等为鉴真膜影立夹漆像,“顶骨秀、颧骨张、鼻梁高、唇紧闭、静含睑、浮微笑”,形仪端穆,栩栩如生。同年五月六日,结跏跌坐,面西而化,世寿76岁。

黄檗希运禅师

希运禅师,唐代高僧。福建福清人。幼年在本州黄檗山出家。其相貌壮严,额间隆起如珠;声音朗润,聪颖慧达,精通内学,广修夕阵,时人称之为黄檗希运。他开创了临济宗禅风。

黄檗在洪州高安县鸶峰山建寺弘法,并改其名为黄檗山,往来学众云集,842年裴休在江西钟陵迎请黄檗禅师上山,安置在龙兴寺,旦夕问道,并随录日常对话成集,为《钟陵绿》。

848年,裴休安徽移镇宛陵,又请黄檗至开元寺,随时间道,并记绿为《宛陵绿》,即是现行的《传心法要》。

黄檗禅师于850年,圆寂于宛陵开元寺,赐谧号“断际禅师”,塔号“广业”。有《语录》、《传心法要》问世。他的法嗣有临济义玄、睦州陈道明等12人,以义玄为最。

沩山灵祐禅师

灵祐,唐代著名的高僧。俗姓赵,福州长溪人。是中国禅宗史上,为禅门五宗之一沩仰宗的开创祖师。

灵祐于15岁时礼福州建善寺法出家,3年后,受具足戒于杭州龙兴寺,参究大小乘经律,尤其着力地精研大乘佛法。后参百丈怀海,并嗣其法。

唐宪宗元和末年,灵祐奉怀海之命,至沩山弘扬禅风,山民感念其德,群集共建同庆寺。其后,相国裴休前来闻道,声誉大扬,学侣称集,遂于此传扬宗风达40年之久,世称沩山灵祐。

大中七年圆寂,世寿83岁。敕谥“大圆禅师”。

从现有文献看,灵佑与历代的众多大禅师一样,行云流水,随缘参禅随机弘教,并没有亲自著述什么禅法主张。然而,中国佛教是一个文教,重视师承关系的国度,灵佑作为开宗立派的祖师,他随缘任运的言传身教,在当时被弟子们当成指导修行实践的珍贵法宝记录了下来。现存记述灵佑生平和禅法的资料主要有《祖堂集》卷十六、《景德传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九、《宋高僧传》卷十一、《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以及《潭州沩山灵禅师语录》等,所载了灵佑的传记和语录。此外,在《全唐文》卷820中还载有唐郑愚撰写的《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并序》。

赵州从谂禅师

赵州禅师,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

唐大中十一年,年已80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古城,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道化大行,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

赵州禅师以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而享誉当时我国的南北禅林。人们议论当时我国禅林的高僧,都说“南有雪峰,北有赵州”,又有“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的美誉。

在遥远的南方,江西称居山真如寺山门耸立有“赵州关”,福建雪峰义存禅师的道场有“望州亭”。由此可见赵州禅师在禅门中的地位。

禅师虽然道誉四布,并有燕赵二王的供养护法,但他的生活却十分朴素清贫。他的“绳床一脚折,以烧断薪用绳系之”。他经常是“裤无腰,褂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

禅师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弘传祖师心印,接引四方学人。脍炙人口的“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不仅启悟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历久弥新。

从宋朝开始,我国禅门盛行以“参话头”为方便的话头禅,赵州禅师的公案语录最频繁地为人们所参究,许多人在赵州语录的启发下明心见性。其中“狗子无佛性”更凝练而为“无门关”,成为禅门一大总持,直至今天在中国、日本、欧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

赵州禅师住世120年,他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真际禅师”。元明两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际禅师石刻顶相。寺内现存的赵州塔建于元天历三年,全称“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高33米,7层。

德山宣鉴禅师

德山宣鉴,俗姓周,四川简阳人,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世寿84岁。

他20岁时出家,研习北禅,经常向僧众宣讲《金刚经》。因此德山在很年轻时就得了个绰号,叫“周金刚”。他参禅的心得“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降,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已成为佛门中的经典语句。

宣鉴对自己的修持颇为自负。德山宣鉴禅师原本修行北方佛法,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宋《五家正宗赞》说他“初讲金刚经,名冠成都”。

《五灯会元》记载:“德山宣鉴禅师,20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

台湾佛学大家南怀谨先生赞德山宣鉴是:“专门讲《金刚经》,佛法学问好极了,无论在宗教、学术还是哲学方面的成就都高得很,名气很大。”

义玄禅师

义玄,唐代高僧,我国禅宗临济宗创始人。俗姓邢,山东东明人。

关于义玄生平的记载,较完整的是《临济慧照禅师塔记》,由义玄的嗣法弟子所作,《大正藏》将其作为附录收入《临济语录》之后,《人天眼目》中全文录此记。

义玄年幼时就聪颖灵异,稍长即以孝行名誉乡里,落发出家后,在寺院内广泛研读经律论三藏,但觉得它们虽都是济世良方,却未达禅的教外别传之旨,因而他“更衣游方”。

义玄的峻烈机锋受希运影响很大。唐咸通八年四月十日,义玄寂然而逝,谥慧照禅师,塔号澄灵。后人辑其语要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义玄落发受戒后,对经、律、论都有所研究。他初到江西宜丰的黄蘖山参希运,又参大愚,再谒灵祜,后还黄蘖山,既受印可,乃北归乡土。他于唐宣宗大中八年到河北镇州,在城东南滹沱河畔建立临济院,后人因此称其宗门为临济宗。

义玄的禅法,突出了人的主体性精神,强调自信,强烈反对崇拜偶像。他呵佛骂祖,机锋峻烈,如电闪雷鸣,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睦州道明禅师

睦州道明,唐代僧。俗姓陈,江南人。黄檗希运禅师之法嗣。又称道踪。居浙江睦州龙兴寺,晦迹藏用。常织蒲鞋,密置于道上,鬻之以奉母。过了不久,人们知道了,都称他为“陈蒲鞋”。

学人来叩问,则随问随答,词语锐不可当。由是四方归慕,号为陈尊宿。常接引游方修行中之称门文偃,而以痛骂“秦时蛏轹钻”,传为禅林佳话。

唐乾符四年圆寂,世寿98。

洞山良价禅师

良价,俗姓俞,唐代筠州会稽人。幼年从本村院主出家,后投五泄山灵默禅师,21岁,至嵩山受具戒,尔后灵默命其去参南泉,为我国曹洞宗的开山之祖。

良价8岁时,一日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限、耳、鼻、舌、身、意”句时,忽以手扪面,问师说:“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

其师骇然异之,对良价说:“吾非汝师。”即领良价到五泄“三学禅院”,拜灵默禅师为师,并蒙披剃。其后十几年,良价在灵默禅师的潜心指导下,精研佛学,阐扬佛道。

20岁时赴河南嵩山受具足戒,戒毕回五泄,旋又离五泄至各地游历。他在安徽池州拜谒了南泉禅师,得领玄契,继参伪山灵桔禅师受心印。

再至江苏吴县虎丘山参谒昙晨禅师。良价听罢昙晟说法后,“过水睹影,大悟前旨”,为昙晨之法嗣。

唐宣宗大中末年,在江西新丰山建“洞山寺”。在此接引后学,弘扬大道,世称“洞山良价”。

良价毕生精研佛学,造诣极深,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的关系。其著作有《玄中铭》、《丰中吟》、《宝镜三昧歌》等。

良价圆寂于唐咸通十年三月,相传僧侣悲号,良价忽开目而起,说:“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遂令主事僧办愚痴斋。由于众心恋慕不已,乃延7日,至8日斋毕,在方丈室端坐而寂,年63岁。唐懿宗授他以“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

良价有弟子数百人,嗣法弟子有称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华严休静、青林师虔等26人。弟子本寂,住江西曹山,承良价衣钵,共创曹洞宗。

圭峰禅师

圭峰禅师,唐代僧人。华严宗五相。俗姓何,四川人,少通儒书。因常住圭峰兰若,世称圭峰禅师。元和二年,从遂州道圆出家,同年受具足戒。

道圆授予《华严法界观门》,令往各处参学。元和五年得读澄观所著《华严经疏》,即到长安见澄观,此后常随澄观受学。元和十一年春入终南山智炬寺阅藏三年。

长庆元年游清凉山后,回陕西户县,闭关于终南山草堂寺。旋迁丰德寺。其间专事传法、著述。后入草堂寺南圭峰兰若,从事禅诵。大和年中,文宗诏其入内殿,问佛法大意,赐紫方袍,敕号大德。朝臣士庶归信者甚多,宰相裴休常从受法要。卒后,唐宣宗追溢定慧禅师。

宗密初承受荷泽宗禅法,精研《圆觉经》,后又从澄观学《华严经》,故融会教禅,盛倡禅教一致。又因早年学儒,故也主张佛儒一源。

他把各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的文字句偈集录成书,称为《禅源诸诠集》,并作《都序》4卷,认为“顿悟资于渐修”、“师说符于佛意”。说一部大药经论只有三种教,禅门言教也只有三宗;而这三教三宗是相应符合的一味法。

现存主要著述有《华严经行愿品疏钞》6卷、《注华严法界观门》、《华严经法界观科文注》、《原人论》、《华严心要法门注》、《圆觉经大疏》12卷、《圆觉经大疏释义钞》13卷、《圆觉经略疏》4卷、《金刚经疏论纂要》2卷、《佛说孟兰盆经疏》2卷、《起信论注疏》4卷《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等。

仰山慧寂禅师

慧寂禅师,唐末五代禅僧。又称仰山慧寂、仰山禅师。俗姓叶,广东韶州人。与沩山灵祐同为沩仰宗之祖。

慧寂自幼欲出家,父母不允,后断两指以明志,年17岁时,依南华寺通禅师剃度,未受具足戒即四出游方,初参谒耽源应真,既悟玄旨;继叩访沩山灵祐,遂登堂奥,得传其心印。

后更往江陵受戒,深探律藏,又参访岩头全奯,不久又回沩山,执侍灵祐前后15年,后继嗣沩山之法,迁居江西仰山,学徒聚集,盛冠一方,世称仰山慧寂。

一日,有一梵僧来东土,说:“特来东土礼文殊,却遇小释迦。”后遂有“仰山小释迦”之号。师资相承,别开一派,即沩仰宗。

慧寂禅师平时常以手势启悟学人,称为仰山门风。后迁江西观音院,后梁贞明二年复迁韶州东平山,同年圆寂,世寿77岁。谥号“智通禅师”。

兴化存奖禅师

魏府兴化存奖禅师是唐代临济宗僧,南岳下第五世。河北蓟县人,俗姓孔。初投盘山有院晓方出家。

唐大中五年,于盘山受具足戒。唐大中九年,获涿郡戒坛招为戒师。后转侍镇州临济院义玄。尝遍历南方丛林,参仰山慧寂、三圣慧然等人。

后义玄迁居河北大名观音寺江西禅院,师成为其法嗣。

曹山本寂禅师

本寂,唐代禅僧。曹洞宗第二祖。又称耽章,福建泉州人,俗姓黄,幼习儒学,19岁入福州福唐县灵石山出家,25岁受具足戒。

咸通年间,禅风兴盛,乃谒洞山良价。往来请益,密受宗旨。后住江西抚州曹山。大扬宗风,并详说洞山五位旨诀,而为丛林的楷式。法席繁兴,学徒称集。

天复元年圆寂,世寿62岁。世称曹山本寂,敕谥“元证禅师”。嗣法门人有荷玉光慧、金峰从志、鹿门处真、育王弘通、曹山慧霞等。著有《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传世。

称居道膺禅师

道膺,唐代曹洞宗僧。俗姓王,河北蓟门玉田县人。幼年出家,诵习经法,25岁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学小乘律仪。既而叹说:“大丈夫岂可桎梏于律仪!”乃去。后入翠微山问禅居三年,又往参洞山良价,契悟宗旨,遂嗣其法。

师初居三峰庵,后住称居山,接四众。故有“称居道膺”之称。南平王季、钟传深钦师之德风,奏请唐昭宗赐紫袈裟及师号。荆南节度使成汭也常遣斋檀施。

师开堂讲学30年,徒众常达千余人。天复元年秋示疾,翌年正月三日圆寂。谥“弘觉大师”,塔号圆寂。法嗣有称住、佛日、澹权等人。

法眼文益禅师

法眼尊者,即五代时期南京清凉寺法眼文益禅师,为南禅法眼宗之开祖。俗姓鲁,余杭人。法眼,指见佛法正理之慧眼。五眼之一,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

尊者7岁于临州崇寿院出家。先随希觉和尚学律藏,后又学禅法久之不锲。后偶遇罗汉桂琛于漳州,经点化而开悟,并嗣其法,创《宗门十规论》,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

南唐国主李氏礼敬有加,并迎至金陵,住报恩院,事以师礼,并从之受戒,赐以“净惠大师”之号,并为建清凉伽蓝。高丽、日本等国渡海来学者,相望于途。显德五年秋,闰七月圆寂,世寿74岁。

圆寂后,谥号“大法眼”。著有《宗门十规论》、《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行世。

延寿禅师

延寿,吴越国高僧。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江苏丹阳人,后迁余杭。

延寿幼时诵读《法华经》,16岁时曾向吴越王钱镠献《齐天赋》,28岁时任余杭县库吏,又迁华亭镇将,负责督纳军需。因延寿自幼崇佛,戒杀放生,擅自动用库银购鱼买虾放生,事发被判处死刑,后经申辩无罪释放。

30岁时舍妻出家,到四明龙册寺学禅。当时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的弟子德韶在天台山弘法,延寿前往参学,成为德韶传法弟子,传承法眼宗,先后在国清寺结坛修《法化忏》,在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3年,于952年住持奉化雪窦寺。

960年,吴越王钱弘见杭州灵隐寺倾圯颓败,请延寿来杭主持灵隐寺复兴工作。次年,钱王赐号“智觉”,迎入慧日永明院继潜法席,为该院第一代主持,前后十五年,世称“永明大师”。

970年,奉诏在月轮山建六和塔。延寿住永明院时,弟子1700多人,凡学者参问,常指心为宗。著《宗镜录》一百卷,自认此著为“以教悟宗”之“宗门宝镜”,故名。同时延寿在其著作《万善同归集》中发挥了净土宗禅法。

延寿极为推崇持名念佛法门,发扬“禅净一致”思想,首开“禅净双修”先河。提倡顿悟、圆修,其禅学思想,对两宋以后的禅宗、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的发展均有较大的影响。高丽国王慕其名,曾派国僧36人向其求法,成为法眼宗传入高丽的重要弘法者。

延寿临终前劝谕吴越王钱弘倧“纳土归宋,舍别归总。”978年钱俶入宋献图归降,使宋王朝兵不血刃统一中国,对此宋廷十分重视,追谥延寿为“宗照师”。

延寿还留有《神栖安养赋》、《唯心诀》等书,后人评定其为净土宗六世祖师。延寿还亲手印制过《弥陀塔图》14万本,《二十四应观音像》20000本,《法界心图》70000本,《孔雀王菩萨名消灾集福真言》10万本,《西方九品变相毗卢遮那灭恶趣咒》10万本,为杭州印刷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净慈寺内有宗镜堂,即为纪念延寿而建。清雍正时,奉旨加封延寿为妙圆正修智觉禅师称号。雍正帝曾历览古来名僧语录著作,对延寿著作亲加选录刊刻,颁示天下丛林,并盛赞延寿为“曹溪后第一人”。

丹霞子淳禅师

子淳,北宋曹洞宗僧。俗姓贾,四川梓潼县人,20岁出家后四处行脚,遍访天下高僧大德,最后在芙蓉道楷禅师那里获得大彻大悟,嗣其法,为曹洞宗传人。出住河南邓州丹霞山,世称“丹霞子淳”。

他举扬曹洞宗禅风,法席隆盛,弟子达千人之多,盛冠禅林,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

北宋末、南宋初曹洞宗的著名大师天童正觉就是丹霞子淳的大弟子。

丹霞子淳后迁往河南唐河大乘山、湖北随州大洪山,最终在大洪山圆寂。元代禅僧从伦从《丹霞子淳禅师语录》卷下中摘取颂古百则,重新编成《虚堂集》,并加入示众、著语、评唱等,以表达其禅门见解,作为参禅悟道者的指南。

宏智正觉法师

宏智,宋代著名禅师。俗姓李,山西人。法号正觉,谥号宏智禅师,山西隰州人。曹洞宗门下,与临济宗大慧宗杲齐名。开创默照禅法。

相传正觉7岁时“诵书日数千言”,不久便通读《五经》,这为他日后的修学佛法打好了文化基础。正觉的父亲李宗道颇信佛,曾在佛陀逊禅师的门下参学多年,佛陀逊禅师也曾向正觉的父亲建议:“此子超迈不群,非尘埃中人,宜令出家,异日必为大法器”。

正觉于11岁出家,14岁在安徽晋州慈称寺智琼下受戒。18岁游方,渡河入洛阳,参于河南龙门香山寺道楷弟子净因法成。一日闻僧读法华,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而开悟。

23岁,参于丹霞子淳,彻证大悟,随从月霞有年。至湖北大洪山,掌书记,为首座;第二年在道楷弟子圆通唯照下分座。33岁受真歇招为长芦山第一座;真歇会下1700人,轻视正觉年轻,乃至秉拂而心服。

34岁首住安徽泗州大圣普照寺,表明月霞为师。当时附近人民饥饿缺食,檀越益加前来。徽宗南幸时,寺僧千馀人迎驾,威仪整肃,敕赐拜谒。

圆悟克勤禅师

圆悟克勤,宋代高僧。俗姓骆,法名克勤。崇宁人。先后弘法于四川、湖北等地,晚年住持成都昭觉寺。声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问法,并赐紫衣和“佛果禅师”之号,后又赐号“圆悟”,去世后谥号“真觉禅”。

一代禅门巨匠圆悟克勤是“茶禅一味”法语形成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圆悟克勤是宋代禅门临济宗的禅僧,宋徽宗赐号“佛果禅师”,南宋高宗赐号“圆悟禅师”。

他撰写的《碧岩录》为禅门第一圣典,嗣法弟子为虎丘绍隆和大慧宗杲。当时弟子虎丘绍隆要离开师傅,去称居山真如院担任住持,圜悟写给他一幅字。大体意思是说,虎丘追随自己参禅多年,成绩优秀,已达大彻大悟之境,特此证明。

珠光从一休处接受的这张珍贵的印可证书,至今成为日本茶道界最高的宝物。

虎丘绍隆禅师

虎丘绍隆禅师,俗名绍隆,北宋末年禅僧。虎丘派之祖。安徽含山人。

虎丘绍隆于9岁入佛慧院,精研律藏。其后,参访净照崇信、湛堂文准、死心悟新诸师。后赴湖南夹山,随侍圜悟克勤,并嗣其法。

1130年,迁居浙江平江,虎丘山称岩禅寺,大振圜悟禅风,遂成一派,即虎丘派。

绍兴六年圆寂,世寿60岁。门人嗣瑞编纂《虎丘隆和尚语录》。其法系也曾盛行于日本。

大慧宗杲禅师

大慧宗杲,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字昙晦,号妙喜,又号称门。俗姓奚,安徽宣州人。17岁时出家于东山慧称寺之慧齐门下,翌年受具足戒。先后参访洞山微、湛堂文准、圜悟克勤等师。

宣和年间,与圜悟克勤住开封,大悟后,乃嗣圜悟之法,圜悟并以所著《临济正宗记》付嘱之。不久,令师分座说法,由是丛林归重,名振京师。

1126年,丞相吕舜徒奏赐紫衣,并得“佛日大师”之赐号。1137年,应丞相张浚之请,住持径山能仁寺,诸方缁素称集,宗风大振。

绍兴十一年,侍郎张九成至能仁寺从师习禅,偶论议朝政。其时秦桧当道,力谋与金人议和,张九成则成为朝中的主战派。

秦桧大权在握,竭力斩除异己,师也不得幸免,于绍兴十一年五月褫夺衣牒,流放湖南衡州,其间集录古尊宿之机语及与门徒间商量讨论之语录公案,辑成《正法眼藏》6卷。

绍兴二十年,更贬迁至广东梅州,其地瘴疠物瘠,师徒百余人毙命者过半,然师犹以常道自处,怡然化度当地居民。绍兴二十五年遇赦,翌年复僧服。绍兴二十八年,奉敕住径山,道俗慕归如旧,时有“径山宗杲”之称。

师辩才纵横,平日致力宣扬公案禅法,其禅法被称为“看话禅”,此与宏智正觉之“默照禅”相辉映。晚年,住径山,四方道俗闻风而集,座下恒数千人。孝宗归依之,并赐号“大慧禅师”。

隆兴元年八月微恙,十日亲书遗奏,又书遗偈,掷笔委然而入寂,世寿75岁。谥号“普觉禅师”。遗有《大慧语录》、《正法眼藏》、《大慧武库》等书。嗣法弟子90余人,较著名者有思岳、德光、悟本、道颜等。

佛照德光禅师

佛照德光禅师,俗姓彭,名德光,自号拙庵,赐号佛照,宋代临江军新喻县人。

德光是佛教禅宗“南岳下十六世”临济宗扬岐派六世。德光是大慧宗杲禅师的得意弟子,也是历代新喻籍僧人中最出色的一位,为临济宗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其法嗣遍布海内,甚至远播东瀛。

他名满当时,广结善缘,与范成大、陆游、周必大等文人雅士有着广泛的交往,甚至与孝宗皇帝以禅相会,并留下了一些佳话。德光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佛教思想家和实践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德光的家庭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佛化家庭。曾祖父彭崇善、祖父彭尧训、父亲彭术皆崇信佛教,乐善好施。曾按乡里贫户的人数逐一进行施钱救济。1121年德光母亲袁氏梦见异僧入室,惊醒后遂感而有孕,生下了一个男孩。

由于这个男孩长得广颡丰颐,骨相奇庞,他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比的欢乐。祖父彭尧训说:我家世代积德才得此儿,他将来一定会光耀我家的门楣!于是为这个可爱的孩子取了一个非常好听而又大气的名字——“德光”。

1143年,德光散尽家财,除了添置度牒、僧具的花费外,其余财产悉数散发给族人,来到新喻县光化禅院,足庵普吉住持为其落发。从此,他不再是彭德光,而是释德光,成为了一位为法忘身的释家弟子。

德光出家以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佛法的学习和体验之中。经过足庵普吉禅师的指导,参学有所进步。当时福建卧虎藏龙,有许多高僧大德分布各处,德光皆一一拜谒。

1156年,德光听说自己崇拜的偶像大慧宗杲禅师住持明州阿育王寺,高兴地说:“缘法在兹矣!”立即投到大慧的门下。

1167年,担任台州知州的侍郎李浩与德光论道十分契合,便请德光做临海城浮山鸿福寺的住持,之后他又担任了台州天宁寺的住持。四方僧人称集在德光的身边,德光的影响日益扩大。

1172年左右,德光担任了台州报恩光孝寺的住持。德光自号拙庵,他解释此号之意是他平生多得拙力。由于德光德行高尚,名满天下,1176年春,他被孝宗皇帝的一道敕令召到京师临安担任景德灵隐寺的住持,从此开始了他与孝宗皇帝的密切接触。

孝宗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对佛教情有独钟并进行实际修行的皇帝。德光住持灵隐寺后,孝宗皇帝多次召见,与他交流参禅体会,孝宗甚至将其召入内观堂,留宿五昼夜。由于德光的奏对真诚直接,很合孝宗的心意,成为皇上的指导老师和知心禅友,故此第二年正月二十四特赐“佛照禅师”的法号。从此大家称他为佛照德光禅师。

德光桃李满天下,“得度者一百二十余人,名公贵卿多从师游,海东国人往往望风归散”。其法系有北涧居简、浙翁如琰、灵隐之善三大系。高徒如称,著名法裔可达五世。

天童如净禅师

释如净,俗姓俞,字长翁,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监禅师,相侍15年。

1210年,受请前往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岩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岩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为青原下第十六世,雪窦智监禅师法嗣。

著有《如净禅师语录》、《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被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绿》及硕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禅师强调以坐禅为修禅的方法,主张以心传心,见心成佛,被尊为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嘉定十六年,日本名僧道远来华,师事如净,得曹洞宗旨而归,归国后创立了曹洞宗,如净为始祖。如净生前曾两度住持净慈寺,圆寂后也葬于净慈,至今墓塔犹存。

无准师范禅师

无准师范,名师范,号无准,俗姓雍氏,四川梓潼人。9岁就阴平道钦出家,1194年,受具足界,1196年,于成都正法寺坐夏。

20岁,投育王山秀岩师瑞,时育王山有佛照德光居东庵,空叟宗印分坐,法席人物之盛,为东南第一。被誉为“南宋佛教界泰斗”,在茶文化传播至日本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在无准师范的影响下,1241年,其弟子圆尔辩圆将《禅院清规》带回了日本。1280年6月1日,以此为蓝本,制订了《东福寺清规》。

圆尔辩圆回国时曾带回一些无准师范的墨迹,后来他在博多开创承天禅寺时,无准又寄赠禅院额字等,因此,有不少无准的手迹留存在日本。

据《选佛场额字考》一书所记载,仅现存日本的无准手迹就有“自赞顶相”、“印可状”、“山门疏”、“选佛场”、“潮音堂”、“称归”等17种。在无准众多的墨迹中,最为茶人珍藏的是《板渡》。

《称州藏帐》是一部记录最受茶家尊重的松平不昧公茶道具的书籍,其中的宝物部就曾将无准的这一墨迹列入。1811年9月附记称“右九品者,天下名物也,永永大切可致者也”。该墨迹现存于日本国立博物馆,1947年12月被指定为国宝。

济颠道济禅师

济公,法名道济,俗名李修缘,字湖隐,天台永宁人。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十二月初八。18岁投灵隐寺瞎堂慧远出家,礼瞎堂慧远为师,因其为罗汉再来,故现不平凡之相,为寺僧所不容,后移住净慈寺,从该寺第二十代主持得辉禅师为师。

传说他言行癫狂,嗜食酒肉,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诙谐幽默而有文采。民间更流传有许多他的神异故事,被编成小说、戏曲等,广为传颂。济公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百姓喜爱。

道济于南宋嘉定二年五月十六日圆寂,寿60岁,临终书偈说:“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高峰原妙禅师

原妙,南宋临济宗派的高僧。俗姓徐,字高峰,苏州吴江人。15岁出家,17岁受具足戒。18岁修学天台教义。20岁入杭州净慈寺立死限三年,勤苦修道。翌年,请益断桥妙伦,次参叩雪岩祖钦,受印记。

1266年,隐龙须寺后再迁武康双髻寺。1279年,登杭州天目西峰入张公洞,闭死关,不越户达15年之久。

后来,学徒称集,参请不绝,僧俗随其受戒者数万人。之后开创师子、大觉两寺。元贞元年十二月一日,焚香说偈坐亡,世寿58岁。谥号“普明广济禅师”。世称其为高峰和尚,有《高峰妙禅师语录》、《高峰和尚禅要》行世。

独庵道衍禅师

道衍禅师,俗姓姚,名广孝,字斯道,号独庵、逃虚子。年少好学,极为聪明。14岁出家于妙智庵,曾从虚白亮公习天台宗教义,后研习密宗瑜珈三密。20岁受具足戒后,又慕禅宗。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道衍到杭州参访径山智及禅师。

智及为当时的著名禅师,又是一名寺僧。一见道衍,就十分赏识他的才华和佛学见地,所以,就把法衣、拂子授予他,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为佛教弘法的继承人。

三年后,道衍离开径山,住持临安普庆寺。接着,迁居杭州天龙寺和嘉定留光寺。不意中,遇道士席应真,得传道教阴阳术数之学。

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创打天下,建立明朝政权后下令选拔高僧入京,道衍被推选,但他借口有病不赴召。

明太祖下令选学问僧入京考试,以便录用为朝官,道衍又被推选应试合格,但他硬是不愿做官,明太祖只好赐他僧服,准他回山。道衍离开南京,准备游学。登镇江北固山,曾赋诗咏怀,感慨这个古战场。

道衍北上参学,游学到河洛,在嵩山遇到著名相士袁珙,袁珙见他身为佛子,却隐含杀气,笑着告诉他:“你真是个奇怪的和尚,三角眼,形如病虎,有嗜杀之相,更有辅国之才,望君珍重。”道衍很赞赏对自己的评价,于是,两人结为最好的朋友。

1380年,高皇后去世,太祖下诏令选高僧侍奉王子,为他诵经荐福,道衍受召入宫,与燕王朱棣面晤之后,彼此有相见恨晚的感受。朱棣向太祖建议,让道衍出北平。道衍后被朱棣安排在北平的庆寿寺做住持。没多久,道衍遂常出入王府,成为燕王的谋士。

中峰明本禅师

明本,元朝僧人。俗姓孙,号中峰,法号智觉,钱塘人。西天目山住持。

明本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至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的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

明本能诗善曲,在文学上有相当造诣,尤其表现在作诗方面。当时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冯子振名极一时,对明本意颇轻视。明本与书法家赵孟頫一起拜访冯子振。冯子振出示《梅花百韵诗》,明本接过一览,当即“走笔和成”,并出示自己所作的《九言梅花歌》。冯子振阅罢大服。从此两人成了至交。

明本擅书法,手书遗迹留院中者甚多。明代陈继儒在《书画史》中称明本“书类柳叶,虽未入格,也自是一家”。

1315年,明本撰书《妙法莲华经册》。故宫博物馆藏有其至正四年书《乔松疎秀七言诗轴》。如以此推之,卒年当在80岁外。不少真迹当时由日本留学僧带回,现珍藏在日本。

华亭玄峰禅师

玄峰,元代临济宗僧。原为楚人,因祖父仕宦滇南,遂落籍昆明,俗姓周。其母梦祥称绕室而生师,师少具威仪,聪慧悟达,12岁即博通儒籍,14岁厌弃尘俗烦劳,依雄辩法师出家,受具足戒后往参宝积坛主,与雪庭禅师为友,然不得契悟。

玄峰曾于林下禅坐7日,闻鸠鹊啾噪,忽有所悟。复东游天目山,参中峰明本,获印证。返滇后出住华亭,大弘法化,道风远被。

至正九年十二月圆寂,世寿84岁。集有高僧传及语录行世。

千岩元长禅师

元长,元代临济宗僧。俗姓董,号千巖,字无明。浙江绍兴人。7岁时,经书过目成诵,出入循规蹈矩,有若成人。年稍长,即入寺院,从授经师学习《法华经》。19岁时于灵芝寺落发受戒,后谒中峰明本禅师。

元长禅师悟道后,首先隐于天龙之东庵,后因诸山争相劝请住持,不久便潜至乌伤之伏龙山。在当地信众的护持下,元长禅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便修复了久已荒废的圣寿寺,使之成为一代名刹。元主因仰慕元长禅师之道名,特赐元长禅师“普应妙智弘辩禅师”、“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之号。

元长禅师圆寂于大元至正丁酉年(1357),世寿74岁。临终有辞世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一句轰天,正法眼灭。”遗有《千巖和尚语录》行世。

古庭善坚禅师

称南古庭善坚禅师,东普无际明悟禅师之法嗣,俗姓丁,称南昆明人,生于1414年。

善坚禅师10岁时投五华寺出家,礼宗上人为师,易名善贤。19岁参礼柏禅师,学习禅定,从此天天禅坐不辍。

1427年,巡府御使张公前来昆明,见善坚禅师举止从容,气度不凡,说诸山长老说:“此子非凡间人,三十后当佩祖印。诸德宜善视之。”

1430年,善坚禅师游方至金陵,投无隐道禅师座下参学。无隐禅师令他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头。善坚禅师于是谨遵师教,力究此话头,达数年之久。

一天,善坚禅师偶然阅读《圆觉经》,至“身心俱幻”这一句经文时,疑情大起,自言自语道:“离此身心,谁当其幻?目前景物,非我之留,死去生来,安可息也?”

1435年,善坚禅师来到贵州拥萝山,不久又从此入蜀隐修,胁不至席者数年。这样,善坚禅师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头,前后时间长达十余年,最后终于有所契入。

明英宗正统年间,无际明悟禅师奉诏住持隆重恩寺。善坚禅师听说后,遂前往参礼,请求印证。

初礼无际禅师,善坚禅师便首先通报了自己十多年来的行脚功夫及修证体会。他说:“理穷情尽,十方坐断,凡圣不容,心同太玄,了无一法,即如来清净觉地。是,则和尚证明;不是,则求和尚开示。”

善坚禅师圆寂于1493年,世寿79岁。生前有《闲闲歌》及《山称水石集》传世。

笑岩德宝禅师

笑岩德宝,原名月心,法名德宝,号笑岩。是明代禅宗之临济宗的高僧,为临济宗第二十八代祖,被称为明中叶高僧之一,清朝后尊称为笑祖或宝祖。

笑岩德宝是北京人,俗姓吴,22岁在河南广慧院出家并剃度,拜大寂能禅师为师。于龙泉寺临济第二十七代祖无闻聪禅师处得法。笑岩著作有《月心语录》,又称《笑岩集》,因分南集两卷和北集两卷,又称《南北集》等。

许多高僧都曾向笑岩德宝问道,包括晚明四大高僧的称栖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

笑岩德宝晚年是在北京西城柳巷的庙宇度过的。1581年,笑岩德宝圆寂,将衣钵传给幻有正传禅师,在西直门外小西门建墓塔,顺治年间扩建成塔院,称为笑祖塔院。每年都有很多临济宗弟子到笑祖塔院进行祭拜,成为了北京一项习俗,称为“三月三转塔”。

憨山大师

憨山大师,俗姓蔡,安徽人,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明中叶,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100多年,佛教各个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万历时期,佛教中名僧辈出,形成了佛教在我国重新复兴的繁荣景象。

憨山19岁出家,到栖霞山学习禅法,后又学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此后,憨山称游各地,名声也越来越大,万历元年,他来到五台山,因喜爱五台山的憨山神奇秀丽,便以此为号。

明万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经》15部送给天下名山寺庙,太后将其中一部送给正在青岛崂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请憨山主持。

万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庙宇获罪,被充军到广东雷州,他在广东继续弘扬禅宗,并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宝林寺说法,主张禅宗与华严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为当时人们所赞同。憨山在粤5年,竟名满大江南北。

随后,憨山获准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华经通义》、《庄子内篇注》等十余种,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门徒还汇编了《憨山梦游集》55卷、《憨山语录》20卷。憨山于天启三年圆寂,世寿78岁。

密称圆悟禅师

圆悟,明末临济宗僧。江苏宜兴人,俗姓蒋,号密称,家世务农。年轻时,以读《六祖坛经》而知宗门之事。29岁,从幻有正传剃度出家,一日过铜棺山,豁然省悟。明万历三十九年,嗣正传衣钵。明万历四十五年,继席龙池院。

其后,历住天台山通玄寺、嘉兴广慧寺、福州黄檗山万福寺、育王山广利寺、天童山景德寺、金陵大报恩寺六大名刹,大振宗风。明崇祯十五年圆寂于通玄寺,世寿77。

著有《密称禅师语录》行世。其剃度弟子300余人,嗣法者12人。其中有多位是清初望重一时的名僧。

玉林通琇禅师

通琇,清初临济宗僧,俗姓杨,字玉林,世称玉林通琇。江苏江阴人。19岁投磬山圆修出家受具,任其侍司且嗣其法。后住浙江武康报恩寺。

清顺治十五年奉世祖之诏入京,于万善殿弘扬大法,受赐号“大觉禅师”,翌年加封为“大觉普济禅师”,赐紫衣。

清顺治十七年秋,帝建立皇坛,挑选1500名僧受菩萨戒,特请师为本师,并加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

其后,师回西天目山,重修殿宇,将山麓之双清庄改为丛林,因袭该山祖师高峰原妙所创师子正宗禅寺之名称,称为师子正宗派。

康熙十四年七月,圆寂于江苏淮安慈称庵,世寿62岁。

远门净柱禅师

净柱,明代曹洞宗僧。俗姓陈,号远门,世称远门净柱禅师。福建龙溪人。母梦双龙绕榻而生,自幼耽于内典,性不喜俗。出家受具足戒后,因读灯史有感,遂往参谒圆通寺之觉浪道盛。其次参谒翠岩之午星净炯,有所省悟。复往拜谒余杭宝寿山之石雨明方,深得要旨,遂嗣其法。

初开堂于杭州龙唐,后继席宝寿山。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圆寂,世寿54岁。撰著《有五灯会元续略》8卷。

天愚净宝禅师

净宝,明代曹洞宗僧。俗姓欧阳,江西人。世称天愚净宝禅师。12岁出家,闻板声有所省悟,参谒弁山之久默大音,大音圆寂后,复拜谒宝寿山之石雨明方,得印可。

清顺治十三年开法于禹航南山,历住越州显圣、嘉禾兴善、杭州紫称等道场,宗风丕振。

康熙十四年八月圆寂,世寿67岁。

称淙净讷禅师

净讷,明代曹洞宗僧。俗姓王,号且拙,世称且拙净讷、称淙净讷禅师。湖南衡州人。

净讷幼年父母双亡,入寺观大佛相好而感悟出家,26岁受具足戒于南岳荆紫峰,复往浙江胡州弁山参谒瑞白明雪,言下得悟,受印可。乃归湖南宜阳,开法于大义山。

后曾应众之请,住持弁山。清康熙十二年四月圆寂,世寿64岁。著有《宝镜三昧原宗辩谬说》。

元洁净莹禅师

净莹,明末清初曹洞宗僧。俗姓庄,号睦堂,字元洁,江苏人。世称元洁净莹禅师。

净莹禅师20岁出家,翌年,往杭州报恩院礼谒瑞白明雪,24岁随明雪禅师移往天台护国寺,受具足戒,并承印可。

清顺治十年住江西洪都阿耨寺,历住楚上方寺、弁山龙华寺、江南栖灵寺、洪都无住寺、澧州慈称寺、宁州无住寺、越州称门显圣寺、天台护国寺诸刹。

康熙十一年七月圆寂,世寿61岁。著有《元洁莹禅师语录》10卷行世。

传昱禅师

传昱,明末曹洞宗僧。金陵人,俗姓张。23岁出家。一日,阅觉浪道盛禅师之语录,至“广额屠儿话”中“放下便休,何必称我是千佛一数”之语,顿觉身心庆快。后参谒栖霞依和尚,大悟,得嗣其法。师初开法于闽之梦笔山,后迁湖心。清康熙二十四年还于建州报恩寺,于当年秋圆寂,世寿48岁。 YzpuLVfbbLzcKG5/D/gqC57veVsegHk0yey1xI2sLZi26CN4FrQAZEsUwrg9Tl9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