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历史沿革

长白山,有“关东第一山”之称。其形成早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之前,大约是在更新世纪与上新世纪之间,距今,至少有1200万年的历史。

历史上的长白山一直是关东人民生息劳作的场所,周秦之前称其为不咸山,汉朝时称其为单单大岭,魏朝时称其为盖马大山,后魏时则称其为太白山,直至宋朝以后才称其为长白山。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喜爱它的美丽和富饶,敬仰它的洁白与崇高。

(一)史书记载

长白山有语言和文字留传下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就曾经有其记载。

这部书传说是大禹之子伯益所著,成文在战国以前,它详细地记载了其父大禹王治水时所经过的地方。据此书记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书中的“不咸”即指现在的长白山。不咸,在蒙古语中是神仙之意,在东北居住的各少数民族,如肃慎、沃沮、扶余、鲜卑、高句丽、蒙古、契丹等,都有对东北境内这座最大高山的景仰和神话,许多有关天女不孕而生的神话都寄托在这里,因此,他们将长白山称为不咸山,就是神仙山或者仙山的意思。

在此之后,魏晋时期所著的《后汉书·东夷列传》中也记载:

公元前82年,玄菟徙居勾丽,自单单大岭以东,沃沮貊悉属乐浪。

这句话是说,在汉武帝出征朝鲜之后,汉武帝之子汉昭帝于始元五年,即公元前82年便将玄菟人迁居于高句丽之地,自单单大岭以东的沃沮族、秽貊族皆归属于乐浪。这里的“单单”两字,与满语中的珊延相近。珊延,即白色的意思,珊延大岭,即白色的大山。

后魏,即北朝时期的魏朝称长白山为盖马大山。据《魏书·勿吉》记载:“东沃沮在盖马大山之东”。《吉林通志·卷十八》按:“长白山为汉西盖马县境之山,则魏志之盖马大山为长白山无疑。”

因为据《后汉东夷列传》称:东沃沮在单单大岭以东,单单大岭即长白山。所以,认为在东沃沮之西的盖马大山为长白山是可信的。

后魏又称长白山为纵太山、太白山。据《奉天通志六十七卷长白山系上》中写道:“魏书勿吉国南有纵太山,魏言太白。有虎豹罴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迳山者皆以物盛去”。

南北朝称长白山为纵太山。据《北史列传卷八十二·勿吉》记载:“靺鞨国南有纵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山上溲污,行经山者以物盛去,上有熊罴豹狼皆不害人,人亦不敢杀。”

唐朝称长白山为太白山。据《新唐书列传黑水靺鞨百四十四·粟末部》记载:“靺鞨居肃慎地,粟末(部落名)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纵太山,与高丽接。”

直至东北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定鼎中原,建立起辽王朝和金王朝之后,对于东北的第一座高山,人们总算对它制定了规范化的称呼,即长白山。

在《契丹国志》中有记载:“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禽兽皆白。”后来,在《金史·本纪三十五》中也有记载:“女真地有长白山。”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中原建立起金朝的女真族,一直把长白山作为他们的发祥地,经常要对长白山顶礼膜拜,以求保佑其国运昌隆,帝祚永延。

金世宗完颜雍刚刚登基不久,1172年册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并命当时著名文人、翰林院党怀英修撰《封长白山为灵应王册文》,文中极力把长白山神化起来。《封长白山为灵应王册文》写道:

自两仪剖析,山岳神秀各钟于其分野。国将兴者,天实作之。对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迹,有若歧阳,望秩山川,于稽虞典。厥唯长白,载我金德,仰止其高,实唯我旧邦之镇……

文中把长白山称之为神山秀岳,用“载我金德”“仰止其高”等最高的赞语来形容它,可见对这座名山的崇仰恭敬。

因此皇帝又于1175在长白山北建立灵应王神庙,命大臣持节备礼并带着这份《封长白山为灵应王册文》前去祭奠。

自金朝起,长白山的名称一直沿袭下来,直至现在。

(二)清代封禁

清王朝称长白山为祖宗发祥之圣地,所以将长白山封禁起来,不仅聘延文人为其编造了仙女吞朱果而生爱新觉罗氏之先人的神话,而且禁止人们进山放牧、狩猎和采参。

据记载,1677年,清帝康熙曾派遣宫廷内务大臣武木纳等四人,首次前往长白山考察,以便丰富他们愚弄和统治人民的理论。5月从北京出发去长白山,同年6月由西南侧登山,6月17日到达山顶。第二天下山,8月返回北京,历时四个月。

武木纳在给康熙帝的秦折中,曾对长白山顶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了如下描述:

自林尽处有白桦木,宛如栽植,香木丛生,黄花灿烂。

步出林处,远望云雾迷山,毫无所见。近观地势颇圆,所见片片白光,皆冰雪也。

山顶有池,五峰围绕,临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纹荡漾,池畔无草木。

文中的白桦木即岳桦,黄花就是牛皮杜鹃。武木纳等的记述与白头山顶部的情况相符,这是对长白山真实面目的第一个报道者。

康熙皇帝一面奖赏了武穆纳等人,一面给长白山进一步涂上了一层封建迷信的色彩,给长白山以“山灵”“长白山神”的封号,不准人民享用长白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他们封建朝廷却独享和大肆掠夺长白山区珍贵的毛皮和山珍野味。

1711年,乌喇总管穆克登再次由临江沿鸭绿江而上,登上了长白山顶,对长白山天池作了实地考察。

他记述道:

山顶有潭,曰龙谭,周围七十里有奇,深不可测,泉鸣似鼓,石触如雷,常蒙蒙有云雾气,因又名之曰天池。池多石而浮,轻如粉,状如肺。

《长白征存录》里还记述了长白山天池的情况:

山上有潭,曰闼门。时常云雾溟蒙,水鸣如鼓,故名龙潭,一曰天池。东北西南系椭圆形。斜长二十九里,分三段计宽,北段宽十二里,周围七十余里。冬有冰,夏无萍,水面有浮石,形如肺,名海肺石。

穆克等人还测制了白头山火山口,这是我国最早考察白头山火山地形的记载。

1909年,安图县知事刘建封,带领松江、安图两地的林政人员、勘测人员,并配以军队,携带摄影器材登山,登上长白山顶后,拍摄下天池、白头峰、瀑布等名胜照片41张,写出了具体说明,对长白山的面目作了比较全面的记载。

统治者们登山的次数虽多,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搜集材料,愚弄人民,独享长白山的自然资源和风景名胜。

(三)危难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了我国。帝国主义者为了掠夺长白山富饶的自然资源,为了科学、文化、政治和军事上的各种目的,曾派遣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先后数十次前往长白山考察,对长白山火山活动,喷发顺序、岩石类型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并有专著。其中主要的有:

1886年,英人印度邮局总理、英国驻牛庄领事和英驻印度武官等人,6月经西南侧的漫江上山,7月13日到达山顶,沿途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并对长白山的气候、物产、风土人情和政治经济情况等都作了考察。回去后出了专书,为他们进一步掠夺长白山的自然资源提供依据。

1894年至1899年,沙俄乘中日甲午战争之机,为满足其政治、军事上的需要,把魔爪伸进了他们垂涎的长白山自然资源,多次对长白山的动物、植物、水文、地质和矿藏进行了考察。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取代了沙皇俄国在东北的势力,对长白山进行了更为频繁的考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我国东北之后,对长白山垂涎窥视之心更加明目张胆,暴露无遗了。

从1940年起,满铁吉林铁道局、满州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综合调查队,在大批日伪军警的保护下,多次对长白山进行考察,并野心勃勃地将长白山的许多风景名胜改为日本名,企图在长白山建立他们的所谓“国立公园”,铺设参观通路和修建疗养院。

由于我国人民在我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前赴后继,英勇卓绝的斗争,才使日本帝国主义的这一美梦未能实观。

(四)重新保护

新我国成立以后,长白山彻底结束了任人蹂躏的历史,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长白山从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科学考察工作,详细搜集了长白山的森林、鸟类和兽类、自然景观、植物地理、生态以及气象、水文、地貌、第四纪冰川等多方面的丰富资料,进一步揭开了千古长白山的真正面目。

到现在为止,神秘的长白山和长白山天池,不仅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而且还是一座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宝山。

党和国家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长白山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长白山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九十二号提案》和国家林业部有关规定,于1960年建立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这是我国至今为止较大的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

早在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前,我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和吉林省一些科研、教学单位就曾先后在这里进行科学考察工作。

1961年成立自然保护区以来,到这里进行工作的人员逐渐增多,研究范围愈趋广泛。

1978年我国科学院在长白山建立“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之后,又吸收我国科学院及其它有关单位的科学工作者,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的定位研究工作。长白山生态系统定位站的研究工作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980年1月,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接纳参加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更进一步促进长白山的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为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采伐更新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像长白山这样完整的生态系统,在温带地区是极为罕见的,它对于研究整个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及其演替规律,发掘和培育更多的生物资源,都具备优越的条件,堪称温带地区生态系统中最有代表性的典范。

可以预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这个我国北方地区的典型自然综合体,东北大平原上的明珠,有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精心装饰和打扮,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动人,更加光华四射。 M6lte0pMUvS/PIITz1lZBe+Jl81ZMgGkr1qUxBUMOAqi0+eigbWshAFKDl/9Kq7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