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摆脱老年恐病症的心理

我们老年人经常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遭遇各种疾病,有的甚至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加之,我们自己的身体也常常表现出各种不适,所以,老年人更会感到人的生命似乎是非常脆弱,所以特别容易产生对疾病的恐惧心理。

这种心理不仅对老年人的心理不好,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也都会起到负面作用。

1、认识老年恐病症的心理

有一些老年人本来身体很健康,可一看到同龄好友生病或病逝后,也觉得自己身上这痛那痛,顽固地认为自己也患了某种疾病。虽经检查未发现异常,自己仍不能消除疑虑,由此产生恐惧、悲哀等消极情绪,给工作及家庭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影响,这就是“恐病症”。

老年恐病症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1)身体“自然滑坡”

我们到了老年,大部分人会出现“生物性衰老”现象,比如劲头不足、容易疲倦、胃口差、皮肤松弛、体重增加等。

(2)敏感多虑

我们老年人往往多思善虑,看了某篇医学科普文章,常会联想到自己,有时不免把自己身上的不适症状和书本上讲的来个对号入座。

(3)容易触景生情

老年人常去医院看望病人,总认为病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惶惶不可终日。例如一位年逾古稀的洪阿婆去医院探望一位年纪相仿的患肺病的老姐妹,紧接着又参加了一位同事的追悼会。这让她联系到自己近几月的身体不适,于是长吁短叹。

(4)心情不佳

有些因工作不顺利、子女不孝或不在身边、经济拮据等原因,心情不佳的老年人,看到同龄人生病、致残或死亡后,很有可能堵气地想干脆和他们一起生病、致残或死亡算了。这样,由环境影响心理,心理影响行为,不知不觉中,自己也就仿佛真的成了“病人”了。

2、防治老年恐病症的心理措施

老年恐病症是一种不正常的精神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对我们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和生理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如果我们有了恐病症,就必须尽快给予治疗。要对付恐病症,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保持情绪乐观

临床实践证明,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的生理机能,尤其是免疫机能和内分泌机能处于最佳状态,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协调机体反应性,有利于预防疾病;一旦真的不幸患上疾病,也比较容易治愈。

因此,“恐病症”患者应摒弃恐病心理,培养豁达、乐观的情绪,不疑病,不恐病,首先从精神和心理上拒疾病于千里之外。

(2)做好心理防御

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是“恐病症”产生的心理基础。心理状态正常者不疑病,不恐病,生了病也不害怕;而心理状态不正常者则无病疑病,小病疑大病,大病疑绝症,处处从坏处着想,成为疾病的奴隶。

由此可见,心理调节非常重要,它相当于一堵“防火墙”,可使人免于“恐病症”的侵袭。

(3)充分相信医生

关于我们老年人自己有病还是无病,小病还是大病,大病还是绝症,最有权威的无疑是医生。

因此,老年恐病症患者一旦怀疑自己有病,切不可盲目“自我诊断”,“自我药疗”;不可自作聪明地找科普报刊甚至医学专业书籍“自我印证”,因为未经过医学专业训练的患者,无法驾御复杂的医学专业知识;也不可求神问卦。而应该找信得过的医生,由医生帮你解决难题。

(4)正确对待疾病

人毕竟是血肉之躯,终会有患病的时候。如无患病固然可喜可贺,但如经医生检查我们确实是患有某种疾病,患者则应该面对现实,不逃避,不讳医,勇敢面对。在疾病面前,我们老年人应该“在战略上貌视疾病,在战术上重视疾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把疾病治愈。这时,患者切勿以对付“恐病症”那套方法来对付真正的疾病,以免耽误病情,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除此之外,对付“恐病症”的办法还有一些,如有意识地向医生学习,增加防病治病的知识;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多接触一些情绪乐观、身体健康的人,以便使自己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等。

总之,恐病是没有益处的,我们老年人一定要善于创造一个欢乐、开阔的环境,用新的乐趣、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学会抵制恐病情绪。每当有了恐病思想时,可找知心朋友倾诉你心中的疑虑、恐惧感,千万不要闷在心里,因为这样反而会憋出病来。

贴心小提示

克服老年恐病心理,需要老年人在对待疾病问题上,克服疏忽麻痹和神经过敏这两种心理。患病后要及时诊治,正确对待,又要防止“草木皆兵”,避免盲目猜疑。同时老年朋友也可以做好以下两点,来应对恐病心理。

首先是学会宣泄恐病情绪。积极扩大兴趣爱好,如习练书画、养花养鸟、收藏垂钓、外出旅游等。充实的业余生活,能带给你融融情趣,能“乐以忘忧”。

精神有了寄托,也就摆脱了孤寂、郁闷、恐病的感觉。另外,要广交益友,找知心朋友倾诉心中的疑虑、恐惧感,利于恢复心理平衡。

要充分认识老有所学的必要性。“勤用脑可以防止脑力衰退”。因此,老年人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和兴趣,学习和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阅读、写作、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园艺、棋类等,不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而且是一种健脑、健身的手段,有人称之为“文化保健”。 E+KOQ20JUNUo8xKpnDbO7XOhac1yZ+vrz9MSx+FiJCMS8FCmeSmVeeo3TGvpKF0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