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当年考入南京中医学院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不经意间,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间,有懵懵懂懂的困惑不解,有浅尝辄止的怡然自得,有患多方少的悲观失望,有学有所得的欣欣自喜,有融会新知的豁然开朗,有青出于蓝的慨然欣慰,几多隆冬盛暑、几多人间情怀,光阴荏苒,方能深切理解何谓“活到老,学不了”,方能切身体会张介宾之叹:“小儿之病,古人谓之哑科,以其言语不能通,病情不易测。故曰: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此甚言小儿之难也。”

《汪受传儿科求新》是我在中医儿科学术领域漫漫求索的心路记载。其中有广读古今文献的点点心得,跟师面承教诲的耳提领会,博学广闻涉猎的知识更新,审问求真悟道的寻踪探索,慎思静心苦想的悉心凝练,明辨真伪取舍的斟酌推敲,笃行临证实践的总结记录。

历年积累,我和我的弟子们通过理论探讨、方法探索、临床总结、实验研究等已发表学术论文5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60多本。本书冀在既往论著的基础上集腋成裘,取其要者,摘编成册,临证实践的医案荟萃则另见于《汪受传儿科医案》分册。至于儿科古籍研读、辨证体会、效方采撷、药用要领,以及各类疾病的临床诊治心得,则分别录之于其后各分册之中,诸位读者可以参阅。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在于传承与创新。对于中医学来说,5000年的学术积淀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丰厚财富,是产生于中华大地、经历代祖先以身试医、以哲明医取得的珍贵医学遗存,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依然显示出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中医儿科学从扁鹊、巢元方、孙思邈,到钱乙、曾世荣、万全、陈复正,一代代医家做出了推进学科发展的历史性贡献。其中从陈文中到徐小圃、江育仁对于温阳学说的继承与弘扬更是独树一帜,产生了深刻的学术影响。余师承于江育仁教授,对于温阳学说若有所悟,又在调肺气、助脾运、消伏风等方面有所探求。更重要的是,学习了先师江育仁教授应用中医药认识和处理不同时代儿科疾病方面所体现的不懈追求、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于当代儿科临床所提出的实践问题,应用传统中医药理论去认识、采用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去处理、引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去研究,我与我的弟子们在中医儿科学领域数十年探索求新,方才获得吉光片羽,荟萃成书。

余1979年跟师江育仁教授,选择的是小儿脾胃病方向,以导师“脾健贵在运不在补”理论为指导,阐释了其学术内涵、运脾的理法方药,以运脾法为主治疗厌食、积滞、泄泻、疳证等多种脾胃病,取得系列的研究成果,并从运脾复方对胃肠吸收、胃肠激素以及摄食中枢神经电生理活动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其作用机理。其后,又对于胎怯、肺炎、哮喘、鼻鼽等疾病开展了多项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积五十年读书及临证心得体会,总结提出了一系列学术观点,例如:“‘纯阳’‘稚阴稚阳’统一论”“儿童体质八分法”“胎怯从肾脾两虚论治”“小儿病毒性肺炎从热、郁、痰、瘀论治”“儿童哮喘分发作期、迁延期、缓解期三期论治”“消风法治疗儿科过敏性疾病”“消积必须导滞,导滞常兼清热”“小儿Hp相关性胃炎从寒热论治”“小儿癫痫从痰、惊、风论治”“五脏生风抽动障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从肝经邪火论治”“安蛔、驱虫、通下并用治疗蛔厥”,等等。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说:“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岐黄路上五十载,步履维艰更在前。儿之所患患病多,医之所患患方少。随着人们对于儿童健康保健要求的不断提高,中西医学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越来越多。目前“能治”之病需要提高有效性、增强安全性、提升经济性;“难治”之病需要刻意求新,找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变难治为能治;“不治”之病需要死里求生,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探求创新疗法。医学路上无止境,我们每一个中医儿科人应当以学科发展为己任,奋发而有为。

本书共分六章。“学术纵横”论述学科发展道路及方向;“慎思医论”列陈自己提出的学术观点;“审问医话”就儿科若干问题陈述心灵感悟;“临床总结”列举对部分儿科疾病的临床研究总结;“实验研究”介绍以实验方法研究治则治法的部分实例;“诊疗指南”对于循证性中医临床指南如何编制推出了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及示例。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时不我待,中医儿科学术研究刻不容缓。切望我中医儿科同道以学科发展为己任,自觉担当,海纳百川,联合所有有志于中医儿科事业发展的同道,包括中医基础及临床各学科、中西医结合及西医儿科、所有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各个领域,既协同作战又分工有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开辟中医儿科学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汪受传
己亥孟夏于金陵审思斋 1LoXErtJW9+SzwJ9KWuoIglKJwtC2JoZIHd/qRN8U0EHbG+9xbWA5EMLKefY9k8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