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历代医家续有论述。如《灵枢·逆顺肥瘦》最早提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则指出“小儿脏腑之气软弱。”《颅囟经·脉法》论述:“凡孩子三岁已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钱乙在前辈医家的启发下,结合临床观察,提出:小儿“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并从脏腑发育角度明确了小儿的生理特点。钱氏论小儿五脏不足,尤其重视脾、肺、肾。《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有多处“脾脏怯也”“脾脏虚也”等论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但生长发育较快,所需气血供养较多,因而脾胃运化功能的负荷较重;加上小儿饮食不能自节,更易于损伤脾胃,发生食积、吐泻、疳证、伤风腹胀等疾病,故后世有“脾常不足”之说。肺主气,外合皮毛。小儿肺系发育未全,卫外功能较差,形气未充,腠理疏松;加之衣着冷暖不能自调,一旦受邪,肺首当其冲而出现发热,咳嗽,气急喘息,故云“肺脏怯”。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精气,生后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以助生长发育。但是,小儿五脏六腑全而未壮,精血化源不足,势必造成肾中精气相对不足,易于发生胎怯、立迟、行迟、齿迟、鸡胸、解颅等虚弱病证,故称“肾主虚,无实也。”
对于小儿病理的认识,该书原序中指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是对小儿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小儿病情常受其体质强弱和医生用药性能的影响,邪气易实而正气易虚,实证转为虚证,虚证转为实证,寒证变为热证,热证变为寒证的病理变化均属常见。钱氏认为小儿急性外感疾病之初,多为实证、热证,故阳热亢盛、津液耗伤是其常见病机。但是,热邪既能伤阴也能耗气,久治不愈之外感咳嗽、哮喘等,也常见有阳气不足之证,故有时也要用到益气养阴温阳等法。如对疳证的成因,他提出是误下太过,亡津液所致,“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并说治疗虚实腹胀要注意不可过服寒热攻补之剂,因“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告诫后人治疗小儿疾病要及时正确谨慎,时刻注意辨别疾病虚实寒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