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丁继华按

中国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武术形成之前,原始人类为了获得食物,或者为了抗击猛兽,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特殊动作;嗣后,为了舒筋活络、滑利关节,又逐渐形成了一些强身的运动方法,这些都是出于防身和健身的原始目的。后来,由于格斗和战争的需要,将这些防身和健身的运动逐渐转化成技击方法,从而形成了武术。武术格斗,必致人体损伤,因此武术与伤科犹如孪生双胞。中国武术的流派比较多,诸如少林、武当、峨嵋、崆峒等流派,其中少林和武当最为著名,有“南尊武当,北崇少林”之说法。

少林武术的起源:河南省登州县北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的少林寺,系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于太和十九年(495),为接待印度高僧跋陀而修建的,是佛教禅宗的祖庭和少林派武术的发源地。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印度佛教徒菩提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修行九年之久。根据敦煌出土的《历代法宝记》(774)的记载,达摩用“观壁”“坐禅”的方法进行修道,久之肌肉衰弛易倦,关节僵硬不利,再加上深山中常有毒蛇猛兽袭击,为了舒筋活络、滑利关节,达摩便依据虎跃、猴攀、鸟飞、蛇行等动作,编制了“达摩十八手”和“心意拳”,旨在健身和防身,虽然还称不上武术或学派,但确为少林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达摩尚遗有《易筋经》和《洗髓经》秘经二贴,亦为增强体质的功法。

少林寺僧人最初习武的目的,旨在健身、护寺。隋末,少林寺十三名武僧曾助秦王李世民征战,昙宗和尚因而被封为大将军,其他十二和尚“危时聊作将,事定复为僧”,回少林寺继续练武修行,从此少林武术威名大震,曾有“怪得僧徒偏好武,昙宗曾拜大将军”之说。不仅僧徒习武增多,而且不少俗家弟子亦来少林求艺。再加上当时唐王的重视,屡经敕建,致使少林寺遍布南北达十余座,少林武术也得以流传全国。明代,倭寇侵扰中华,总制胡宗宪曾用少林僧兵来抵御外侵(《豫乘识小录》对隋、明二事均有记载),少林武术为卫国保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少林伤科:武术格斗,必致人体损伤,因此武术伤科很快就衍生出来。起初,这些伤科技法仅在武僧之间传用,后因佛教徒一向以慈悲为怀,广施医术救人,从技击家而兼伤科郎中,因而逐渐发展出专业的武术伤科。后因战争的需要,大批伤员需要救治,唐代及唐后历代的军营中,少林伤科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少林伤科的特点:以经络气血传输为理论基础,以经络、穴道、脏腑、部位为辨伤依据;在施治上,则投以具有独特风格的“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方”“点穴疗法”和正骨、理筋、夹缚、气功、功能锻炼等治疗和康复技术,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少林伤科体系。

少林伤科源自少林武术,少林武术多系佛家弟子所掌握或佛家弟子所传授,故多擅拳、棒,很少使用刀枪,因此,少林伤科擅治之伤亦多为筋伤和内伤。

武术点穴为少林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致伤的机理:“点穴一法,其所以制人者,完全在限制人身气血之流行,被点者失去知觉,即考周天定时之理,合气血循行之道,知某时气往何宫、血注何穴,就其穴而点之。其穴既闭,则气血因之壅积,不能流行。”少林点穴疗法按同一机理,点刺有关穴位,进行震激或抚摩,松解被封闭之穴道,使瘀滞的气血得以流畅,恢复正常的血流运行,同时可缓解肌肉痉挛或兴奋瘫痪的肢体。少林点穴疗法亦为少林伤科一大特色。

少林气功是少林武术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练气和养气,从而使人体达到精满、气壮、神足的状态。初期,气功作为健身养生之用,后演变用于“竞技”“技击”。少林伤科利用气功之原理,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舒展筋骨、通疏经络,以达到治疗伤筋损骨和康复伤体的目的。

少林伤科十分重视诊断,对穴道、脏腑、部位、程度、生死的判断,均系统地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如“拳伤辨”“穴道辨”“脏腑辨”“生死辨”等。

少林伤科治疗的特点:首先是辨穴施治,这是武术伤科特有的传统,先看相穴后看症,特别是对三十六大穴是否受伤,以及伤情轻重,十分重视。治疗方剂较有规律,有的是以“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为主,有的以十四味为主进行加减。如《救伤秘旨》在治三十六大穴伤时,仅用三张汤剂和三种丸散,分别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其次是辨气血施治和辨脏腑施治。如青肿不痛或肿不消退者,气血虚弱也,用十全大补汤;若肿或作寒热,血伤而肝火动也,用四物加山栀、柴胡;血出不止或又发寒热者,用四君子汤加川芎、柴胡;受伤若肠中作痛,按之不能宁者,内有瘀血也,用承气下之,下后仍痛,瘀血犹未尽也,用加味四物汤调之;按之不痛,血气伤也,用四物汤加参、芪、白术;下后胸胁作痛,肝血伤也,用四君子汤加川芎、当归,上述诸方均是针对气、血所伤而施治。再次,对不同的脏腑受伤,投以不同的方剂。以胸为例,先投流伤饮,次投通圣散;伤肺则用活血汤,次服小续命汤;伤肾先用小续命汤,次用流伤饮,等等。

少林伤科的代表人物:江西婺源的江考卿是清代著名的伤科医家,著有《江氏伤科学》。江考卿崇尚少林伤科学派,在治伤时喜用少林十三味加减汤方,即五加皮、枳壳、刘寄奴、肉桂、杜仲、五灵脂、蒲黄、归尾、广皮、红花、延胡索(玄胡索)、香附、青皮共十三味。江考卿家中藏有《少林寺伤科秘方》一部,为了广传少林伤科,他将《秘方》公诸于世。吉林的龙源洪氏伤科也有一则少林十三味加减汤方,虽然江西与吉林南北两地相隔数千里,但将江氏与洪氏两方相比较,仅有一药之差别,即洪氏方中有朱砂而无青皮,其余十二味药均相同。浙江天台的赵廷海,亦系著名伤科医家,著有《救伤秘旨》,他在《秘旨》中重点介绍了“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

现代中医骨伤科界中,属于少林武术流派的医家也不乏其人,如上海的王子平,曾任第一届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施家伤科的施镇昌,师从少林拳师邓九皋;广东何竹林,系少林寺至善禅师的高足洪熙官(洪门少林)之徒;佛山李广海系金山寺僧人智明和尚所传;广东蔡荣亦属洪门少林;福建林如高的祖父系少林高僧铁珠之徒;四川杜自明宗少林派武功;成都杨天鹏系少林武师吴云武之徒;河北李墨林受业于少林支派;哈尔滨夏静华之叔祖出家嵩山少林寺习武;北京刘道信师从少林武师,曾以教武为生。

武术流派在功法上有各自的特长,在治伤上也具有各自特点的治伤术和正骨医术。我们在研究武术伤科时,发现不少有关少林伤科的治伤、正骨秘方,其中不少是手抄的珍本和孤本,为了不使其失传,使秘方为更多的病人服务;为了使死书变成活书,以飨广大的读者;为了研究医史和少林伤科史的发展,此次,编者将所收集到的抄本加以整理和点校,列入《古代中医伤科图书集成》之《佛家伤科》之中。 Fs1LZoIlqrq6YhnQKM7X+hV4JANdvrgSWy3gC7h5zWdxcGHBqXuhcY8XKhFYcpd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