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和鸣按

王和鸣,男,1943年12月出生。1965年7月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学系,后任附属协和医院骨外科医师,1978年6月调入福建中医学院。曾师从著名骨伤科专家林如高老中医4年。1982年卫生部第一期中西医结合骨科进修班结业。1984年5月任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副主任,1987年9月任骨伤系主任。1992年6月至2006年2月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兼任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骨伤研究所所长,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海峡南少林手法医学协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执行主编等职。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中医骨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等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各1项。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医骨伤名师”称号,2008年荣获福建省高校名师奖。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王和鸣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与“南少林骨伤流派传承工作室”。2013年11月,被评为“福建省名中医”。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许多教义中国化了。医药方面也同样如此,中医学在与外来医药学知识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提高。我国历代僧医及崇信佛教的医家,在行医济世的同时,留下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独特的方药,广涉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伤科在这其中是成果颇为丰富的一门。

因寺院规矩,佛家伤科方药常秘不传世,为“技击家所密”。历代医家受儒风影响,对伤科不甚重视,伤科著述付梓者少,难登大雅之堂,故世人鲜闻,研探亦稀。本按语兹就佛家伤科之渊源、基础理论、诊治特色等进行简要研探,使读者可略览佛家伤科之脉络。

佛教源于古印度,两汉之际,经西域传入中国。初期缓慢地流传,到东晋十六国时,佛教趋于繁荣,南北朝时,佛教学派涌现。佛家寺院古称“寺刹”“梵刹”“僧刹”“兰若”等,大多建在深山野岭或郊外山庄。唐·杜甫诗曰:“兰若山高处,烟雾障几重。”有些甚至凿石窟为寺,可见其生活环境之险劣。僧侣在与大自然搏斗中,易受创伤;其生活艰苦,且要苦修行,健身护寺,练功习武,拳打脚踢,难免受伤。佛徒在自我救护过程中自摸自捏,寻医辨药,由此而产生佛家医药,其中便包括伤科。魏晋南北朝时,僧侣中已有名医出现,如晋代岭南医僧支法存善疗脚气,撰著《申苏方》五卷(已佚),内容涉及内、外、儿各科。南朝宋齐竺潜(法深)(285—374)精于医,著《僧深药方》(或称《深师方》)三十卷(已佚),部分内容得存于《外台秘要》和《医心方》中,其中就包括不少的伤科方药。《僧深药方》记载了“疗从高坠下伤内”蓄血方、“疗堕落瘀血”汤方、“疗折腕伤筋骨”膏方、“蹉跌仆绝”急救方药、“预备金疮”散方等,是中国佛教医学中最早记载骨折、筋伤、内伤、金疮的方书,标志着中国佛家伤科的形成。

经公元4—5世纪的流传后,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迎来鼎盛时期。隋代医僧梅师,号文梅,撰著《梅师方》和《梅师集验方》(已佚),其内容于后世医著《证类本草》《医垒元戎》《伤科汇纂》等可见一斑。《梅师方》载有治从高坠下、伤损筋骨、疗金创作痛及出血方药,载有治疗因疮中风、牙关紧噤、腰脊反张、四肢强直的“破伤风”,以及治疗动物咬伤等。由此可知,佛家伤科已积累了一定治伤经验。

公元495年,印度僧人跋陀前来嵩山落迹传教,敕建少林寺。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达摩到嵩山传授禅宗,面壁九年,静坐修禅,继而创动功活身,遗留《诸导气诀》和《易筋经》《洗髓经》传世,虽然称不上武术,但是为少林武术形成奠定了基础。隋末,少林寺武僧昙宗、志操、惠瑒等协助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唐初,昙宗和尚被封为大将军,其他十二和尚“危时聊作将,事定复为僧”,少林寺受到惠赐,拥有武艺高强的僧兵五百多人,由此将兵法、兵器带进了寺,开创了少林武术新时期。“武以寺名,寺以武显”,“历代高僧大都法、武、医兼通,效国利民,名闻于世”(《少林寺秘方集锦》)。昙宗、惠瑒善于伤科医术,开创了少林武术伤科。至明清,少林伤科得到大发展,形成少林伤科学派,为佛家伤科之代表。

约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后,与当地的宗教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佛教——藏传佛教。唐朝时,藏传佛教医学发展迅速。玛哈德哇(约于7世纪中叶),将文成公主带入藏的医著译成《医学大全》(藏文名《门杰亲莫》,已佚);此后应邀入藏的大食名医嘎列诺著《头伤治疗》;马哈也那(大乘和尚)在传法的同时,汇综藏文医书,辑《月王药诊》,载录人体骨骼构造及人体的测量。藏传佛教僧人宇妥·元丹贡布通过实践,总结藏医药临床经验,继承上述各著精华,著成《四部医典》,载有许多创伤治疗方药。据《集异记》记载,唐代西域僧人曾为“唐河朔将军邢曹”施手术,取出肩部“飞矢”,并敷药,不旬月而愈,可见佛家创伤外科水平之高深。五代以后,中国佛教在衰微中延续。五代十国时期,高僧福居特邀十八家武术家到少林寺演练三年,各取其所长,汇集而成《少林拳》,少林武术得以发展,也促进了少林伤科的发展。这时著名的僧医有福居、智广等人。智广(920年卒),精于伤科,尤熟谙人体经脉,善点穴治病,凡筋脉拘挛、跌跛之类,损伤之类,皆以竹片为杖,捆其痛处,或兼施药液外搽,丸散内服,常获立愈的效果。

宋、金、辽时代,佛教得到当时统治者的保护和支持。宋太祖得少林真传,传下少林洪拳;岳武穆的岳家枪法亦源于少林。少林伤科在金创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据称,宋军阵中的医者多属少林伤科。宋有不少僧医,擅长伤科,并有著述。如文宥精于医,擅望诊,“隔垣而知之”,观面色可洞知病之所在,著有《必效方》三卷(今佚)。据《百一方》记载,壕梁灵泉寺有僧传治打仆伤损。南宋医家稽幼域,师从少林武医,后护驾到浙江临安,悬壶为医,传艺授徒,创“山阴下方寺院西房伤科”,著有《秘传伤科》,为寺中传钵,成了浙江著名的伤科世家。由此可见,少林寺武医已传于民间,并在民间繁衍。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崇喇嘛教,奉名僧为帝师。少林寺和皇室关系密切,宪宗、世宗皇帝曾敕命少林寺主持福裕在河北蓟县、盘山、长安、太原、洛阳等分别建少林寺五座。少林武术基地大发展,少林武医也得到发展。元代著名伤科僧医有石岩、宗发等。约公元11世纪,高僧阿狄夏著《头部伤固定治疗》,反映了当时的颅外科诊疗水平。

明代,倭寇侵扰,抗倭名将胡宗宪曾率少林僧兵抵御外侵,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少林月空和尚曾率僧兵赴东南抗倭,自备军中急救良药,如少林行军散、八珍丹。彼时少林著名僧医有智正、智淳等。智正收集了明以前寺院有效秘方,编著了《少林寺秘方》,墨本秘不外传。明嘉靖二年(1523),异远真人著《跌损妙方》,少林伤科的真传秘方为世人所知,其后众多伤科医家皆宗其说,少林伤科学派成为中医骨伤最有特色的流派之一。

自北魏到明清,少林寺屡经敕建,遍布南北,数达十余座。明末清初,福建少林寺成为反清复明的秘密基地,屡遭清廷镇压,寺院被焚烧,佛教洪门众徒四方逃散,分布大江南北,自立门户,广收徒弟,少林武术、伤科在民间发展。这时期,伤科秘方著述传抄甚多,其法多宗少林伤科,师承有异,各有发挥和分支。著名僧医有字宽、湛举、湛化、南洲、本园、了然、毛公、太双、梅亭等。湛举、湛化两位僧医进一步补充、完善整理少林寺伤科秘方,著《少林跌打损伤秘方》,制成木刻版,藏于法堂,但后来被焚。南洲和尚师承完达祖师,再传张梅亭、春亭,擅长正骨术,《伤科汇纂》收录其整复肩关节脱位的心法经验。本园僧医(1772—?)收集编著《汇集金鉴》二卷,其中载有伤科方。了然僧尼(1796—1820)精于武,通骨伤。少林寺毛公著《五论图》,少林寺法莲仙师太双著《跌打损伤方》。清·胡廷光于1815年编著《救伤秘旨》,辑其祖传方《陈氏秘传》,冠以“少林寺秘传方”,实为异远真人处方的加减。江考卿于1840年著《江氏伤科》,赵廷海于1851年著《救伤秘旨》,均为异远真人学说的演进。

清末以后,著名僧医有淳济、寝勤、贞俊、侦绪、恒林、妙月等。民国年间,卢俊善武精医,著《少林秘真球囊》。妙月(1883—1944)任泉州崇福寺主持时,居寺行医,擅长跌打损伤。此外清代还有不著编撰者的《少林寺伤科秘方》《少林真传伤科秘方》《少林寺跌打损伤奇验全方》等,民间有《少林寺十二时辰十二穴秘方》《少林寺军阵伤科秘传》《少林寺跌打伤科万应方》等众多版本流传。以上文献为我们研究佛家伤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成立少林拳谱编写委员会,少林寺第36世住持德禅法师,将自己六七十年的临床经验,结合寺院僧医的验方、秘方、单方,传授给皈依弟子德虔,先后整理、编著了《少林寺秘方集锦》《少林寺伤科秘方》《少林点穴法》等书,呈现少室秘藏,惠国利民,这是少林寺僧医伤科的结晶,从中可领略少林寺伤科的治疗水平概况,了解少林伤科治伤特色。

现代中医骨伤科界中,与佛家伤科有源的医家亦有不少,如上海王子平、施镇昌、魏指薪,广东何竹林、蔡荣,佛山李广海,福建林如高、章宝春,四川杜自明、杨天鹏,河北李墨林,北京刘通信、刘寿山等。他们继承师传,发扬特色,为发展中医骨伤事业做出了贡献。

综观近2000年佛家伤科的发展史,其产生于魏晋,成长于唐宋,形成于明,发展于清;不受佛教在中国流传的兴盛、衰退的影响;与武术、战争的发展息息相关。历代高僧武医相兼,处方遣药多遵中医理论。佛家伤科为中华骨伤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研探、发扬。

另外,佛家伤科仍以中医的解剖学说、气血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阴阳学说为基础理论,尤其重视解剖学说、气血学说和经络学说。明清时期,佛家新创立伤科子午流注学说、易理伤科学说。武医(伤科)结合是佛家伤科的一大特点,其基本理论可见于武术、气功诸著作中。翻读少林伤科有关著作,颇感其拙于理论,重临床方药,这也是值得研究者注意的一个方面。 VNEkPS2aj0LLF9rFF+439d2a1x+VOQVRxLIgOlWzK5sfEg61M7rtG0wVxwnkBJ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