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丁继华按

自有人类以来,便伴之而产生创伤和疾病,它们像孪生兄弟一样,同时降至人间。在与自然灾害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千百万人经过千万年的医疗实践,最终产生了中医药学。其中那些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提高疗效、促进医药学向前发展的人们,就是中医药学史上的精英。

在文字尚未发明以前,就有“伏羲尝草制砭”“神农尝百草,和药济人”的传说。文字发明之后,历代的事迹就或多或少地被记载了下来。在研究中医药学发展史中,比较可靠可信的历史资料有两种:一为史书,一为医书。前者是历代政府记载的通史,后者是历代医药学精英们的经验和学术总结。

《史记》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史书,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事件,其中就有介绍医学家扁鹊、仓公的史绩;汉朝的《汉书》和三国时期的《魏书》(《三国志》)中,均记载有名医张机和华佗的医术和贡献;《晋书》介绍了医学家皇甫谧、葛洪;《唐书》记载有孙思邈;《金史》《元史》记载有金、元著名医学家张元素、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等的学术思想和医疗实践;《明史》有葛可久、李时珍等著名医家的传记。上述这些史书,较真实地记载了历代有影响的医学家们的事迹,是研究医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

另一方面,医书亦为重要的历史资料,因为从医书上的经验总结、理论探讨、学术思想、理法方药的介绍中,均能更直接地了解各个历史朝代著名医家的特长和当时的医学水平,以及医学家们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向前发展的贡献。如目前成书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等,它们反映了我国公元前的医学水平;《黄帝内经》是一部有相当科学水平的医学巨著,该书在形式上虽是以黄帝和岐伯、雷公等诸大臣对有关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问答,但书中内容所涉及的方面是相当的广和深。在数千年前就有这样科学的总结,反映出当时相当高的学术水平,该书直至今日仍为中医药学的重要教科书。虽然著书的作者不详,但可以断言,这是秦汉以前无数医学精英集体智慧的结晶。秦汉时期为中医学发展史上的昌盛时期,医学人才辈出,不少经典医著出自医学大师之手,如秦越人(扁鹊)撰《难经》,东汉三国时期华元化(华佗)著《中藏经》,汉·张仲景(张机)撰写了著名的《伤寒杂病论》。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以及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也均为医药学史上的著名经典医著,对于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宋代朝廷十分重视医书的整理工作,先后责成王怀隐等编著了《太平圣惠方》,责成太医院编撰了《圣济总录》。明太祖第五子朱橚汇编了巨型医著《普济方》;清·吴谦等汇编了《医宗金鉴》。这些巨著的特点是整理和总结了前人和该时期精英们的学术思想和宝贵医疗经验,能够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水平和学术特长,这些医著和医家们的临床经验成了中医药学的宝贵财富。数千年来,他们在为炎黄子孙解救疾苦和保健延寿上,确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丰功伟绩,永载青史。

史书和医书中重点介绍的多是大方脉(内科)和小方脉(儿科)等医家的医疗实践和临床经验,关于正骨学或者骨伤科方面的医家涉及极少。虽然《山海经》中有扁鹊曾“以刀刺骨”和“剖胸探心”的记载,涉及一点骨伤科的内容,但扁鹊仍是以大小方脉为主的全科医家。《三国志》虽然也介绍了华佗的五禽戏、麻沸散和开腹截肠手术的事迹,还传说他有开颅、刮骨的技术,他可能还担任过一段时期的随军军医,具有野战外科(相当部分是骨伤科)的经验技术,但可惜他未曾留下骨伤科这方面的专著。

直到唐代,公元841年间,由蔺道人撰写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问世后,医学史上才出现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嗣后,历经宋、金、元600多年,中间未曾再有第二部骨伤科专著出现。虽然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有落马堕车、打扑跌伤的专门章节介绍,特别是元·危亦林所著的《世医得效方》中专门有一卷介绍了“正骨兼金镞科”的专业内容,但这几部书都不能算作骨伤科的专著。王怀隐、危亦林等亦非骨伤科专家,他们不过是将前人或当代救治骨伤科疾病的一些理论、经验和方药加以整理汇编而已。到了明代,才出现了《刘伯温先生跌打损伤秘方》和异远真人撰写的《跌损妙方》两部骨伤科专著。明代著名医家薛己和王肯堂,虽然先后也曾撰写了《正体类要》和《证治准绳》,这两本是骨伤科专业性很强的医书,其中也确实有不少新颖的见解和独特的方法,但薛、王两氏仍算是全科医家,只是兼擅骨伤科专业而已。

至清代时,骨伤科发展迅速,特别是西方医学逐渐传入我国,中医骨伤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说自春秋战国到明代,骨伤科专著只有几本的话,那么到清代,特别是晚清时期,骨伤科专著则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据目前能查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可知有钱秀昌的《伤科补要》、胡廷光的《伤科汇纂》、赵廷海的《救伤秘旨》、赵竹泉的《伤科大成》、胡青昆的《跌打损伤回生集》、王焕旗的《全体伤科》、徐瑛的《接骨全书》、王锡林的《跌打伤科》、郑芝龙的《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等等丰富的内容。同时尚有一批家传的伤科医书,如《沈元善先生伤科医书》《江氏伤科学》《龙源洪氏家传跌打秘方》《霍孔昭秘传》《黄氏青囊全集秘旨》《朱君尚拳棍师方治》等,它们均各自具有自己流派祖传的特长。此外,还有以武术伤科为特长的一批伤科专著,如《少林寺伤科秘方》《少林真传伤科秘方》等,不但在促进中医骨伤科专业的发展上有很重要的贡献,而且为形成中国骨伤科,进一步造福全人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流派”,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它必须与其他流派有着不同的特点或长处,无论是学术思想或理论观点,或是正骨技术,或是治伤秘方,有其独特的专长;其二,流派不仅有创始人,同时还应有传人或继承人。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流派才得以生存,才能流传和继承下来。

一、流派的形成

一般来说,流派创始人的专业技术,不是袭自祖传,就是继承师业,当然也不排除自学成才者。所谓创始人,即该流派与其他流派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是由创始人形成或在社会上得到公认,具有一定影响,并由其子女或弟子将其继承、流传下来。古有“医不三世”之说,其中有一种解释是,“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也就是说只有父子相承相传的流派,才可以言医,才可以为人们所信赖。这说明了社会环境对流派形成的影响。

在我国,中医骨伤科流派的形成,可能与我国的地理、历史、传统思想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但在旧社会,由于交通不发达,医疗技术和设备落后,迫使许多急病重症必须就地抢救,当场解决。久而久之,就在各个地区造就了一批善治跌打损伤的技术人才,其中凡有一技之长或治疗效果卓著者,名声较大,求医者又多,必有一帮人相随学艺,或为子女,或由弟子相继承而流传,这样就形成了流派。

二、流派的兴起

流派兴起的因素颇多,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流派过硬的技术。只有技术高超,才能获得显著疗效。这样,不但邻村邻县的患者前来就医,即使是千里之外的伤员,也会慕名跨省而来求治。高超的技术和刻苦学习、潜心钻研、谦虚讨教、勇于实践、勤于总结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这是流派兴旺的因素之一。另外,创始人有高贵的医德,有救死扶伤的崇高品德,不过于计较经济上的得失。再有,善于总结,善于传授,比较开明,技术上不保守,同时也善于经营管理。还有,在旧社会,流派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自明清两代起,西医在中国的崛起,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里,流派如果无特长、不发奋,则难以生存,更不用说继承、发扬;另一方面,某一流派尚面临着中医其他流派的挑战,如上海伤科八大家,或者广东的五大名家,均属此一类型,他们最终得以生存、发展并流传下来,全仗他们的特长及勤奋。

三、流派的衰落

流派衰落的因素亦很多,但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继承不力是主要原因,但影响继承不力的因素也因派而异。有的是学术问题,有的是继承人的问题。譬如流派继承人膝下无子女,或子女对骨伤科专业不感兴趣,转而从事其他专业,致后继无人。第二,是祖传的秘方或一技之长失传,使其后人无所继承,更谈不上流派的发扬了。在千古兴衰话伤科时,明代盛寅有几句话是值得深思的,他在《医经秘旨》中说道:“古之豪杰自振者,不能悉举,若李东垣、朱丹溪、滑伯仁、戴元礼等,皆非世传而精造医术,屡起危殆,著书立言,为后进模范,切不闻其父子相传矣。”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所以,祖传能否继承,流派能否兴衰,皆视传人能否自振。勤者兴,惰者衰,此乃事物之客观规律也。 v90LB6kElb/WJaj+MmrwzBOv0zGOBqRXoxxj228TesFvtkyVeCGow7pxVJkIcL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