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孙策的小目标是去江东割据一方,没想到与张纮一聊,小目标调整成了大规划。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就在袁术忙着北上争夺徐州时,他的部属、孙坚的长子孙策却南下占据了江东。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就在袁术忙着建号称帝时,江东的孙策却来了一封劝谏的千言长信。
信中,孙策摆事实,讲道理,明确告诉袁术:当初权势熏天的董卓尚且不敢“ 废主自与 ”,世受皇恩的袁家更不应有“ 自取之志 ”,而应该“ 偃武修 文 ”,“ 以报汉室之恩 ”。对于已经魔怔了的袁术来说,孙策的这些话当然不可能阻止他称帝的进程。对此,孙策自然心知肚明。
那么,孙策为什么还要江边上卖水——多此一举呢?实际上,孙策真正在意的并不是汉室这坛旧酒,而是自己这只新瓶。借助这封公开信,孙策要在世人面前树立一个深明大义、忠于汉室的形象,以此摆脱袁术的掣肘,成为被朝廷认可的一方诸侯。
因此,与其说这是一封劝谏书,不如说这是一封宣言书,它宣告了孙策与袁术的彻底决裂,也宣告了孙氏家族的再度崛起,从此孙策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汉末群雄逐鹿的舞台。
为了这一天,孙策已经奋斗了很久。
孙策,字伯符。作为孙坚的大儿子,父亲征战疆场时,他和母亲还有弟弟们一直待在后方。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孙坚在洛阳城外刚刚取得大败董卓的辉煌战绩,兵器上的血迹还没有拭干,就在襄阳城外追击黄祖时不幸中箭身亡。父亲殒命荆州时,孙策也还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但从那时以后,他便扛起家族复兴的重担,要为凝聚起新的力量、开辟出新的江山而持续努力了。
孙策明白,不管是重振家业还是复兴国运,他都不可能一个人战斗。于是,孙策经过寻访和结交,凝聚起不少新力量,其中包括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人周瑜、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县一带)人吕范,当然还包括上面那封书信的起草者:张纮。实际上,张纮不仅为孙策草拟了那封书信,还协助孙策规划了发展蓝图。
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孙策就带领全家迁居到了长江以北的江都(今江苏扬州西南),而此时,离江都不远的广陵(今江苏扬州),也有一个人正在家守丧。这个人就是张纮。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张纮早年游学于京都雒阳,还曾经被郡里举荐为茂才,但他拒绝了朝廷的各种征辟,保持着优游乡间的从容和自由。实际上,这既是一种观望,也是一种等待。
不久,这种等待有了结果。来到江都后,孙策曾多次前往广陵拜访张纮,与他讨论时势,但张纮每次都是顾左右而言他,对孙策关注的问题始终避而不谈。这一次,孙策又来到了广陵。
见到张纮,孙策直抒胸臆: “我孙策虽然愚钝年少,但内心还是藏着一 个小目标:我准备先从袁术手中把父亲孙坚留下来的人马要回来,然后带着 这支队伍去丹杨( 治所在今安徽宣城 )与舅舅吴景会合,在那里把力量壮大 起来;之后,再东渡长江,拿下吴郡和会稽郡,用这些本钱报仇雪耻,成为 朝廷的外藩。阁下认为如何?有没有什么建议 ?”先盘活存量资产,再拓展增量资产,目标是自立门户、割据一方,孙策的计划听起来环环相扣,没什么毛病。
可是,张纮的回答却一如既往地客套恭谦: “我这人素来才疏学浅,现在 又正居家守丧,恐怕不能为您提出什么好的建议。 ”一句话,您给我说这些都没用,还是另找高人吧。
听到这里,孙策激动了,声泪俱下地说: “先生高名在外,远近敬仰,谁 人不知,何人不晓?今日所求之事,只看您想不想帮忙了。您为什么不能为 我指点迷津,以与您高山般的名望相配呢?如果我的小目标能够实现,能够 报了血海深仇,这也是您的功劳、我的心愿呀!”
听到孙策这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言辞,张纮不觉有些心动了。隐居乡间的他,不仅是为了保持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更是为了拥有一种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从容。如今,经过自己这番苦心孤诣的试探,一位雄心满怀、赤心以对、诚心相邀的英主不就近在眼前吗?
心潮澎湃之下,张纮诚心诚意地抛出了自己的想法。
“从前周朝衰落,齐晋以尊王之名而崛起;结果王室复兴,诸侯以纳贡向 齐晋表达尊崇。 ”一上来,张纮就把孙策的视野从军事扩展到了政治,凡事必须先从政治层面上来认识!
“现在您继承先君的遗志,又有骁武的名声,如果前往丹杨招兵买马,占 据吴郡、会稽郡,必然可以统一荆州、扬州,实现报仇雪耻的目的。 ”军事上,张纮对孙策的规划是认可的,只不过在“ 东据吴会 ”的基础上做了点加法。
“接下来,如果能够依托长江,奋威明德,诛奸除贼,匡扶汉室,那么功 业就可以与齐桓公、晋文公并驾齐驱,哪里是单纯成为朝廷外藩那么简单? 现在世事纷乱、灾难不断,如果想功成名就,应当与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南下 发展。 ”军事搭台、政治唱戏,延揽人才、共创伟业,清晰的战略蓝图立刻展现在眼前。
很明显,张纮对孙策的小目标进行了延展和放大,先加上了荆州和扬州,再加上了长江,最后加上了天下。于是,小目标变成了大规划。
这是一个颇为大胆的设想。要知道,孙策当时还只是一个无职无权无地盘、无兵无钱无粮草的小青年,而在张纮的规划中,他不仅要占据江东,还要吃掉刘表治下的荆州以及袁术治下的扬州,甚至还要把长江变成自家的内河,真有那么点儿蛇吞象的意思。因为这一规划是以“ 荆、扬可一 ”为阶段目标的,我们不妨称之为“荆扬策”。
主题:如何复兴孙氏
聊友:孙策+张纮
时间:约公元192年
成语:报仇雪耻
语录:据长江……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
影响:孙策确立了既军事又政治、先江东后长江的发展路线。
启示:思路是聊出来的。
出处:《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吴历》
然而,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眼界大开的孙策,随即就把自己的老母幼弟都托付给了张纮,径直到袁术处讨要人马去了。仅仅为了索回父亲孙坚的旧部,他就跑去见了袁术两次。
第一次,孙策跑到寿春,声泪俱下地谈起父亲与袁术“ 同盟结好 ”,结果“ 不幸遇难,勋业不终 ”,企图以此打动袁术。结果,袁术虽然对这个娃娃“ 甚 贵异之 ”,但是并未归还人马,只是让他去丹杨自行招募。结果,孙策到了丹杨,好不容易拉起一支几百人的队伍,没想到就遭到当地土匪祖郎的偷袭,队伍立马七零八落,“ 几至危殆 ”。
第二次,孙策又跑去见袁术。这次,不仅袁术被孙策那股坚忍的劲头打动,就连朝廷派来的太傅马日磾也对孙策以礼相待,表荐他为怀义校尉,至于袁术手下的大将们更是对他倾心相敬。于是,袁术感叹了一句:“ 使术有子 如孙郎,死复何恨 !”随后,把孙坚的旧部还给了孙策。
当然,袁术并没有傻到被孙策忽悠的程度,返还人马是有条件和企图的。如果孙策能够像当年的孙坚一样成为自己的一把利刃,何愁帝业不成?可是,对于孙策这样一只初生的小牛犊,袁术又不得不防。为此,袁术开起了空头支票,玩起了忽悠的把戏。最初,袁术承诺让孙策做九江太守,使他成为自己对抗刘表、黄祖的屏障,后来太守一职却给了自己的亲信陈纪;接着,袁术又派孙策去攻打庐江,并以庐江太守一职相许,结果孙策拿下庐江后,太守一职又给了自己的故旧刘勋。
再一再二,不能再三!面对袁术一次又一次的食言,孙策越来越明白,如果还把自己与袁术绑在一起不停地被当枪使,不仅东山再起的梦想将变得遥遥无期,说不定哪一天自己也会像父亲那样意外殒命。于是,孙策加快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步伐,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找袁术表明自己要平定江东的想法。
一个饥饿的下仆告诉贪婪的主人,自己要吃下主人嘴边的那块肥肉,这是一件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向来一毛不拔的袁术,这次却慷慨异常,他立刻向朝廷表荐孙策为折冲校尉,同时代理殄寇将军,赋予孙策平定江东的全权。当然,袁术有自己的算盘,江东虽然是一块肥肉,但却是一块刺猬肉,不扒下外表那层硬皮,再好吃也没用。这次孙策东渡,即使能扒开这层硬皮,牙齿也掉得差不多了,哪有能力吃肉?如果不能扒开这层硬皮,好歹也能拔下几根硬刺,等自己下口时,就不会那么麻烦了。哈哈!
的确,江东这块肥肉不好下口,长江是它的保护层,江边的一座座由刘繇、王朗等人占据的城池就是保护层上的硬刺。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青年孙策这把快刀,瞅准江防的薄弱点迅速突破,随即风卷残云般扒下了这张刺猬皮,把整个江东变成了自己的狩猎场,正所谓“ 渡江转斗,所向皆破, 莫敢当其锋” 。
如今,已在江东站稳脚跟的孙策,面对痴心妄想的袁术,自然要借题发挥,既宣示一下自己的独立自主,也展示一下自己的忠君爱国。“荆扬策”中,张纮告诉自己在政治上要高举“ 诛除群秽,匡辅汉室 ”的大旗,现在不正是时候吗?
策数诣纮,咨以世务,曰:“……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余兵,就舅氏于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仇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
……
乃答曰:“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