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2 德国MP38/MP40冲锋枪

1938年年初,德国陆军武器局委托埃尔富特机器制造厂(Erfurter Maschinenfabirik,ERMA,厄尔玛)研发一款新式冲锋枪。

1938年6月初,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埃尔富特机器制造厂便提交了较为成熟的样枪。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拿出设计,主要是由于其改造了海因里希·福尔默现成的设计。

1912年,时年24岁的福尔默创办了福尔默公司,随后进行了一些枪械研发但都不算成功。10年后,福尔默对“一战”中德军广泛使用的MP18Ⅰ式冲锋枪加以改进:主要设置了垂直握把,并改进了便携性和动作可靠性——这就是“德国福尔默VMP25冲锋枪”。

☆MP38冲锋枪

VMP25冲锋枪闭锁簧太长,连射时容易造成故障,并且其采用的弹鼓为25发弹容量,也没有达到军方要求的35发,但福尔默还是在军方的赞助下得以继续研发。

但福尔默后来在VMP25冲锋枪基础上改进的“德国福尔默VMP30冲锋枪”依旧没有通过德国武器装备检验部门(IWG)的测试。此外,德国陆军武器局还认为VMP30冲锋枪700发/分钟的理论射速过高。总之,由于各种各样的“不满意”,德国军方在1930年终止了对福尔默的研发资助。

期间,福尔默公司还曾与德国军方签订了数量庞大的枪口罩生产合同,但后来因为德国战败,这批产品实际无法变现,直接导致福尔默公司濒临破产。后来,福尔默公司只有将这批枪口罩焊在白铁皮上,装在航运集装箱里秘密销售给保加利亚——但这根本无法挽救福尔默公司,1931年10月,埃尔富特机器制造厂低价收购了福尔默公司,并将福尔默的设计稍加改进后,定名为“ERMA-MP(EMP)冲锋枪”,出口到南美、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等国用于出口创汇。

几年后,德国装甲部队要求埃尔富特机器制造厂研发一款紧凑型冲锋枪,以便能安全地从装甲车里向外射击。于是,当时埃尔富特机器制造厂该项目的负责人贝特霍尔德·盖佩尔便拿出了一个“省事”的方案,即在ERMA-MP(EMP)冲锋枪的基础上直接进行改进:将木质固定枪托改为折叠式枪托,安装小握把以加强射击稳定性;为了减轻枪的质量,在钢制机匣上冲压了一些纵向槽;在进弹口的外侧增加了大的圆形切口;下机匣由较轻的巴克利特塑料制成;取消了不必要的单、连发快慢机;原来位于进弹口后方的杆式弹匣扣改成了按钮式,并移到了机匣左侧,因此弹匣不能与ERMA-MP(EMP)冲锋枪互换。为了改善在装甲车内射击的条件,还在该枪枪管下方增加了一条钩形支撑导轨,取代了ERMA-MP(EMP)冲锋枪上落后的折叠弯钩结构——这款改进后的ERMA-MP(EMP)冲锋枪就是“德国MP38冲锋枪”。

☆MP38、MP40冲锋枪使用的9×19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

☆MP40冲锋枪

☆MP40样枪分解

1938年6月29日,MP38冲锋枪正式列装德军,同年7月开始大批量生产。但1939年纳粹德军突然入侵波兰时,实际交付量非常少,并且随着资源的快速消耗,生产量明显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于是在1941年12月3日,希特勒要求为战争服务的各经济领域都简化生产程序,以增加产量。

1939年,埃尔富特机器制造厂开始简化MP38冲锋枪的生产流程,以钢板冲压方式制造机匣和握把,大量采用铆、焊工艺。

1939年末,以新工艺改进生产的新品达到了大批量生产要求,随即被定名为“德国MP40冲锋枪”。

MP40冲锋枪枪托打开时全枪长856毫米,枪托收缩时全枪长625毫米,枪管长248毫米,全枪质量3.7千克;自由枪机式,6条右旋膛线,理论射速400发/分钟。

MP38/MP40冲锋枪是“二战”中德军使用最广泛、火力最猛烈的冲锋枪,其生产量和损耗量都非常大,“二战”中期,埃尔富特机器制造厂甚至停止了“德国毛瑟98K步枪”的生产,全力以赴地保证MP40冲锋枪的生产效率。

MP38/MP40冲锋枪在纳粹德国陆军、空军、海军参与的所有战场上都有使用。它们伴随德军伞兵部队占领了希腊克里特岛,在进攻苏联的初期也曾一度重创苏军,也正是“我们用的是步枪,而法西斯用的是冲锋枪!”这个事实,让卡拉什尼柯夫下决心也为苏军设计一种冲锋枪。

☆初期MP40冲锋枪的弹匣仓加工有加强筋

☆后来MP40冲锋枪的弹匣仓不再设有加强筋

☆抛壳窗开膛待击

☆装弹器

a-枪管

a1-枪口罩

a7-准星

b-上机匣

b1-表尺

b7-弹匣扣按钮

c-护木

c1-下机匣

c9-枪托支撑簧

c15-扳机轴

c26-右边的握把侧板

a2-准星护圈

a8-钩形导轨铆钉

b2-弹匣仓

b8-弹匣扣簧

c2-握把

c10-枪托右支杆

c16-扳机簧导杆

c27-握把固定螺钉

a3-钩形导轨

a9-锁紧螺母

b3-抛壳挺

b9-表尺板

c5-扳机

c11-枪托左支杆

c17-扳机簧

c28-握把保险螺钉

a4-准星座

a11-保险环

b4-弹匣扣

b10-表尺板簧

c6-击发阻铁

c12-托肩支撑铆钉

c21-抵肩板

c29-握把侧板螺母

a5-枪口罩弹簧

a12-背带环

b5-弹匣仓铆钉

b11-表尺板铆钉

c7-枪托支撑

c13-扳机拉杆

c25-左边的握把侧板

a6-铆钉

b6-抛壳挺销

b12-表尺座

c8-枪托支撑衬套

c14-击发阻铁销

☆MP40冲锋枪结构图

c30-螺钉

d1-枪机

d7-手柄簧

d13-复进簧

e1-弹匣体

c31-螺杆

d2-击针

d8-击针座

d14-缓冲簧导管

e2-弹匣盖

c32-扳机拉杆连接销

d3-抽壳钩

d9-击针销

d15-缓冲簧顶杆

e3-托弹板

d4-手柄

d10-前套管

d16-缓冲簧

e4-托弹板簧

d5-手柄铆钉

d11-中套管

d6-手柄球体

d12-带衬垫的套管

☆使用时直接握住弹匣,曾被认为是供弹故障的主要原因

在“二战”中,MP38/MP40冲锋枪除了对盟军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之外,在德国关于战争的宣传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各种媒体大肆宣扬为“神奇武器”。无论在报纸杂志的插图上,还是在丹麦的醒目广告牌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使用MP38/MP40冲锋枪的德国士兵形象。

MP38/MP40冲锋枪虽然已经成为“二战”德军的身份符号之一,但其实MP38/MP40冲锋枪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保险机构仅仅是机匣里一个简单的卡榫,卡住拉机柄使武器处于待击状态。当枪机处于前方位置时,已经待击的武器没有保险。枪机一旦受到撞击就会回到后方位置,可能钩住一发枪弹进膛而击发。为此,士兵们的应对之策是在枪管上拉一根皮带,用扯开的一端将拉机柄固定住。后来附加了一个枪机保险才使问题得以解决。

更严重的问题是MP38/MP40冲锋枪的供弹故障概率较大:在第一发枪弹进膛之后枪就停射,剩余的枪弹还留在弹匣里,不能继续击发——这在战斗中往往会导致士兵丧命。

起初,德国陆军总司令部认为这是士兵们违规操作所造成的,于是特意在1941年8月21日的“陆军通报”中进行了如下说明:“冲锋枪在射击中频出供弹故障,大多是因为射手左手握枪,没有握住合适的部位使弹匣被斜着向下拉,导致弹匣斜着输弹而出现供弹故障”。

但后来,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也觉得枪有问题,于是委托生产厂找寻原因。如果平置MP38/MP40冲锋枪若干天,其内部的枪油会流到一些零件上,油渣连同尘土凝结成类似金刚砂的表层,结果造成枪弹与弹匣壁之间的摩擦力增大,摩擦系数成倍增加,造成供弹故障。对此,德军陆军总司令部又于1942年7月作出指示:为了对武器进行及时清理,应多对内部进行擦拭,所以额外增发一个擦拭刷配件。其实,将弹匣壁内的纵槽改成平滑接触面就可以明显减少供弹故障,而不必频频擦拭。

再者,与“苏联PPD40冲锋枪”弹鼓71发的弹容量相比,MP38/MP40冲锋枪的32发弹容量弹匣也被反映无法和苏军火力相抗衡。

当时的德军第333步兵团指挥官在1943年的报告中曾这样写道:“MP38/MP40冲锋枪并不是完美的武器,士兵们对其也多有怨言,因为其命中精度较差,杀伤威力不足,故障率高,特别是供弹故障频繁……但MP38/MP40冲锋枪之所以还在被主攻部队和突击队大量使用,是因为除了MP38/MP40冲锋枪之外,实在没有类似的突击武器可供选择……”。

1944年,MP38/MP40冲锋枪的生产数量逐步减少,直至“二战”末期最终停产。 wZpj9Q5Ipq5ufbIyoTdqxQEszYMIGTpiMHSgnSkgiJl/l3mJrV5iaGtghpEdZC1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