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09 德国伯格曼MP18Ⅰ式冲锋枪

1914年9月,德军的闪电攻势在“马恩河战役”中受阻,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自此转为拉锯战。为了打破僵局,德军将领埃利希·卢德恩多夫针对当时的战场情况制定了一套全新的战术方案,陆军上校万·洛斯伯格指挥部队首次尝试这套战术,没想到在战场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套灵活机动的战术因此被称为“万·洛斯伯格战术”:每个小分队由1名军士、11名士兵组成,他们不必严格按照上级的战略部署执行任务,在实际战斗中可根据战局的变化灵活应对,力求在协约国军队防线最薄弱的地方展开攻击。当发现某处薄弱点时,他们能利用这个薄弱点将协约国军队的机枪、炮兵阵地以及障碍等迅速攻占或摧毁,为大部队的进攻扫清障碍。

基于“万·洛斯伯格战术”的战术需要,德军认为每个作战小分队都需要一款适合灵活突击且火力持久强悍的单兵作战武器。于是,1915年,德国枪械检测委员会对该武器提出如下要求:质量轻,连发射击,有效射程200米,使用9毫米口径的巴拉贝鲁姆手枪弹。

1916年,伯格曼兵工厂向德国枪械检测委员会提交了一款全新设计的自由枪机式冲锋枪,即“德国伯格曼MP18冲锋枪”。该冲锋枪最终于1918年初完成研发及相应测试工作,同年夏天又经过一系列的优化改进后,被正式命名为“德国伯格曼MP18Ⅰ式冲锋枪”,随即开始列装德国陆军。

该冲锋枪的首席设计师是德国著名轻武器设计师雨果·希麦司,他出生在一个轻武器世家,他的父亲路易斯·希麦司也是一位优秀的枪械设计师,尤其是他曾为“德国伯格曼M1893手枪”设计过一种双排可拆卸式弹匣,是当时最早的可拆卸式弹匣,对以后的供弹具设计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MP18Ⅰ式冲锋枪有五大部件,即枪机组件、枪身组件、弹匣组件、枪托组件以及枪管组件。如果不计螺钉,MP18Ⅰ式冲锋枪只有37个零件。该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只能连发发射。一体式的大质量枪机有利于节约加工成本,降低射速。抽壳钩在枪机推弹入膛的过程中隔离了底火和击针,以防止早发火故障的发生。进弹到位后,抽壳钩钩住弹底缘。

尽管此枪的加工与“二战”时期普遍流行的铆接、焊接等工艺比较起来有些复杂,但是其制造工艺在当时来说已经达到了非常先进的水平。

MP18Ⅰ式冲锋枪的结构较为简单,除枪托和扳机座之外,所有零件都可以直接从标准圆钢、方钢材料或管材上下料加工。全枪最复杂的零件是弹匣和枪管,如果事先提供了这两个零件,一个熟练的枪械师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一支MP18Ⅰ式冲锋枪。

MP18Ⅰ式冲锋枪是世界上第一支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开膛待击的冲锋枪,其设计简化了生产工艺。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前冲击发方式的冲锋枪,其实现原理非常简单。MP18Ⅰ式冲锋枪的击发原理使得自动循环的过程更加平稳,有效提高了射击精度。同时,由于弹壳后坐可以抵消枪机前冲的部分动能,所以枪机的质量可以适当减轻,对全枪质量的减轻有一定帮助。

MP18Ⅰ式冲锋枪可靠性高,生产简单,勤务性好,经济实用,但其令人不满的主要是德国枪械检测委员会强制装备的P08蜗形弹鼓。雨果·希麦司曾试图将自己设计的20发弹容量弹匣用于MP18Ⅰ式冲锋枪上,但德国枪械检测委员会要求雨果·希麦司为MP18Ⅰ式冲锋枪配装弹容量32发的P08蜗形弹鼓。

但这种P08手枪所使用的蜗形弹鼓脆弱易毁、价格昂贵、制造复杂,生产中过多依赖手工修整,装弹还要借助工具。更尴尬的是,由于MP18Ⅰ式冲锋枪的供弹口位于枪身左侧,所以在插上P08蜗形弹鼓后,枪身质心严重左移,给射击带来很大麻烦。

MP18Ⅰ式冲锋枪的简单设计使其在战场上的维护相当容易。其分解的第一步与所有枪械一样,即检查膛内是否有弹。确认膛内无弹后,将枪机推至前方,以拇指压下机匣尾端的卡扣,即可打开机匣,这个操作过程类似于操作单发装填的霰弹枪。将机匣盖旋转1/8圈并取下即可取出复进簧,向后拉拉机柄取出枪机,然后将击针从枪机中抽出。组装动作就是将分解动作反过来做一遍。需要注意的是,当枪机装入机匣后,需要扣动扳机,阻铁下落,为枪机让开位置,枪机才能顺利装入。卸下枪管的过程并不复杂,首先用木槌和冲子将准星卸下,散热罩旋出,枪管就可以卸下。装枪管的时候必须注意,进弹斜坡必须与进弹位置对正、抽壳钩槽与抛壳挺呈180°分布,确保枪管装配完毕后,当枪机处于前方时,抽壳钩才能顺利进入抽壳钩槽。

☆(左)20发直形弹匣,(右)32发蜗形弹鼓

MP18Ⅰ式冲锋枪的射速不高,长点射容易控制,但是它不具有单发发射功能,每次扣动扳机最少能发射3发枪弹。

MP18Ⅰ式冲锋枪的枪托对于中等身材的人来说有些短小。射手在贴腮瞄准时,眼睛过于靠近照门。该枪采用窄“V”形缺口式照门,准星为宽梯形,虽然有利于捕捉近处出现的快速移动目标,但对于远处小型目标的瞄准就显得略有不足。

MP18Ⅰ式冲锋枪的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将枪机拉到后方时,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拉机柄,使之卡在机匣盖的保险槽中,此时即使有外力作用将拉机柄撞出保险槽,阻铁也会将枪机挂住,使枪机不能复进。然而,MP18Ⅰ式冲锋枪同其他采用类似设计的冲锋枪一样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那就是无法保证当枪机处于闭膛位置,同时弹鼓安插到位时的安全性(武器处于闭膛状态是为避免有杂物通过抛壳窗进入枪内)。在这种状态下,一旦有外力撞击枪托甚至当士兵跨越战壕时,就有可能走火。这是因为在撞击过程中,枪机会在惯性作用下后坐,越过进弹位置,但没有到达阻铁位置,继而复进、击发。在认识到这一危险性后,“一战”后的MP18Ⅰ式冲锋枪都加装了一个保险机构,用来锁定处于闭膛状态的枪机。

☆改进型

☆警用型

☆右视图

☆左视图

MP18Ⅰ式冲锋枪从1918年夏开始列装,一直到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时,德国前线部队配发的MP18Ⅰ式冲锋枪在短期内得到了广泛使用,所有前线部队军官都使用过,步兵连至少有十分之一的士兵使用过。

关于MP18Ⅰ式冲锋枪在战场上的具体使用情况,现在已无法考证。但从“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中明确规定“禁止战败的德军使用MP18Ⅰ式冲锋枪,只允许德国警察使用”这一事实来看,协约国对MP18Ⅰ式冲锋枪相当忌惮。

20世纪20年代,德国开始采用9毫米口径的警用型MP18Ⅰ式冲锋枪,其在机匣顶部刻有“1920”铭文。其零部件大多是机加件,但没有复杂的铣削研磨件,不需要精密机床进行生产加工,是当时加工工艺最简单的一种枪械。

后来,雨果·希麦司还设计了改进型M P18Ⅰ式冲锋枪:改进了供弹系统,将饱受批评的蜗形弹鼓改为直形弹匣,弹匣弹容量有20发和32发两种,并在弹匣仓上刻有“M.P.18.Ⅰ.SYSTEM SCHMEISSER”字样;采用了一种特殊的保险装置,即压入式保险,保险钮位于供弹口后面的机匣上方,按压保险钮时锁定枪机,使枪处于保险状态;至于其他部件,则均与M P18Ⅰ式冲锋枪相同。 zcGYP3Vop0LgNqpNGd7aizT3Dn0WZE88psZIK9asSSeE6Z9VgysMa6aRnA13pJR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