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那些笑着嫁给“爱情”的人,后来为什么哭了?

“这个世界很公平,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得来的爱情,最后也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失去。”

——电影《如影随心》

为什么我们会爱上一个自己讨厌的人?

大多数人结婚前都对婚姻有一种美好的憧憬,比如誓词里说的“白头偕老”“不离不弃幸福永远”,还有所谓的“嫁给爱情”。

这些誓词听起来很暖人心,可是一项心理学研究的数据却让人寒心:那些因为“爱情”,尤其是“一见钟情”而靠近彼此的伴侣,至少有80%都坚持不过三个月……即便走进了婚姻殿堂,也未必就能相守到老。2018年民政部数据显示:1987年至2017年,31年来,结婚率连续4年下降,离婚率连续15年上涨,上涨了6.53倍,近5年来晚婚现象明显……

我在课堂上、咨询中也见到太多情侣诉说从相爱结婚时的幸福慢慢走向平淡、冷漠,甚至是恶意攻击、彼此伤害,到最后疲惫不堪的经历。他们说得最多的话是:“我当真是瞎了眼,怎么会嫁/娶了这样的人。”

当初明明爱得死去活来,如今怎么就“瞎了眼”呢?难道当年的爱是假的?

如果是假的,当年怎么会有那么强烈的感觉呢?

如果是真的,今天怎么会觉得自己瞎了眼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许别人的故事能让你更容易看清自己。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做过数不清的婚姻咨询个案,我试着把常见的故事归为如下几个类型:

“幽默大师”与“完美主义者”

王七先生是个典型的幽默大师。他在跟我诉说和太太李一婚姻中的种种痛苦时,都是笑着的,时不时还抖个包袱,像在说脱口秀。

和太太认识是在他的第一份工作中,李一当时是部门主管。他到现在还记得,那天去公司报到时走进李一办公室的震撼:桌椅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地板拖得光滑锃亮,走上去能映出人影来……不知道为什么,他对这个比他大好几岁的女人有种着了魔一样的感觉。

李一天天都穿白衬衫,永远熨得笔挺。同事们都私下议论,这是个冰冷、不近人情的女人,但他却不这么看。他看到她无论遇到什么棘手的事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跟她在一起,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安全感。他越来越喜欢她了,于是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一开始李一就拒绝了,她觉得王七简直太年轻、太冲动了,这不是什么成熟的选择,但抵不住他三年如一日的攻势。更重要的是,跟王七在一起时她感到很快乐,因为王七很会玩,总能变着法子让她开心。最终,他俩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听到这里,也许大家都觉得,真好,婚姻就该这样“互补”,王七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当时的他怎么也没想到,结婚是痛苦的开始。

李一的“整齐划一”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玄关的鞋要仔细摆,挤牙膏必须从底部挤,衣柜的衣服要从浅到深、从厚到薄依次排开,食不言、寝不语……

两人每天都为洗澡换衣服之类的小事吵个不停,他觉得自己找了个“管家婆”,简直烦透了,烦到第一次有了“离婚”的念头。他不知道,当初那个让他着迷的女人,如今怎么就变得那么让人讨厌了呢?难道自己变心了?

我用催眠的方法把王七带回他的童年时才发现,原来他有一个严苛的妈妈,从小就各种控制他——吃东西要“以碗就口”,被子要叠成“豆腐块”。可他从小皮得很,没少挨揍。他烦透了,就和妈妈对着干,被子从来不叠,鞋子乱扔,反正买把锁锁住房间,老妈也没办法。

看到这一幕时,他突然惊醒:“天啊,我从十二岁就没和妈妈住一起了,怎么还会找一个和她那么像的人呢?而且,我当时确实被李一迷得死去活来啊……”

是啊,亲爱的读者们,为什么他逃离了一辈子的妈妈,成年后却会被和妈妈类似的女人吸引呢?曾经“爱”得有多深,后来痛苦就有多深。到底是为什么呢?

别急,请看下一个案例。

“受害者”与“迫害者”

可柔是我课堂上的一个学员,她在讲台上让我救救她,说自己在婚姻中变得痛苦而卑微。

起初,故事是很美好的。她二十二岁去银行办业务时初遇现在的丈夫,他在银行上班,帮客户做理财产品,温文儒雅,待人彬彬有礼。

有一次,她把东西落下了,他亲自给她送到单位。她最恨那些粗鲁的男人,因为她父亲就是那样的男人。因此,当这个看起来温文儒雅的男士走进她的世界时,那简直是上天赐给她的礼物,她像灰姑娘遇到白马王子般兴奋,感觉自己掉进了爱河中。

她说,那时候,无论她看到什么,不管是自己单调的灰色水泥公寓,还是楼下污水横流的沟渠,她都能从中看到一片鲜艳的颜色,仿佛有一道彩虹融进了她的双眼。

但是结婚后,噩梦就开始了。有一次她没有及时把食物冻起来,惹得他大动肝火,不仅动手打了她,更恐怖的是,他直接把馊掉的食物往她嘴里塞。她无法想象,这个曾让她疯狂的男人怎么一下子就成了恶魔?不过第二天,他又变回了白马王子,一直跪在地上认错,还买了一条漂亮的连衣裙给她赔礼道歉。

有人说,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这个说法很有道理。自从有了第一次之后,就有了后来的无数次。她在每一次被家暴后都决心离婚,可是第二天这个男人的行为又让她心软。从他的忏悔中,她能感受到这个男人是真心爱她的。在没有家暴的日子里,她也认定再也找不到比他更爱她的男人了。

他一次次忏悔,一次次变本加厉,一次次买礼物讨好她,一次次撕碎她的心。家暴就是一种瘾,闸门一次都不能松开,一旦奔泻,就是无边苦海。

她说自己活在苦海里痛苦度日,想要挣脱,可是,那些没有家暴的日子又令她无比留恋,哪怕前方是一片水深火热的苦海……她也说不清到底是为什么,于是让我帮她做个个案。

我带她“回到”原生家庭时发现,其实,她从小就出生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从记事起,父亲就只会做两件事——喝酒和打人。

两三岁的时候她发高烧,家里依旧鸡飞狗跳,没人注意已经烧得不省人事的小孩,送到医院时,医生说再晚来几小时,孩子的耳朵就一辈子聋了。十九岁考上大学后,她再也没回过家,特意嫁了一个文质彬彬的丈夫,以为他不像她父亲那样是赳赳武夫,但是现实却“啪啪”打脸。

她很不解:为什么?我明明嫁的是一个很温柔的人啊,我故意不找和爸爸一样的,怎么还会再次走入地狱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

“讨好者”与“指责者”

雪儿是这么说起和丈夫傲天交往的经历的:

刚认识丈夫时,她觉得一切都像在梦里。那时他已经在大学教书了,是最年轻的副教授,读研的她每每看到他在讲台上侃侃而谈,都一脸崇拜。

他身边不乏追求者,但一堆人里,他却选择了她。他们亦师亦友,她学习从来不主动,作业和论文总是拖拖拉拉的,全靠着他的鞭策,她才能毕业。每当她有压力时,别的男友可能会安慰自己女朋友不要心急,但他却直接指出她的弱点,让她迎难而上。她不能辜负他的期待,于是,努力用最好的成绩回馈他。毕业后,两人走入婚姻的殿堂,成了众人眼中的“高知夫妇”,这可羡煞了一众女生。

可是慢慢地,雪儿便觉察出了跟傲天在一起,自己真是苦多乐少:他经常数落她这里没做对,那里没做好;从来不夸奖她,只有指责和打压——

“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蠢到没药医。”

“就你这低智商,还想升职?”

雪儿越来越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才总是惹他生气,是自己配不上他。可是,她怎么也弄不明白,自己当年也是当地的高考状元啊,怎么今天就变成了“低智商”呢?雪儿从小就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所以,不管傲天如何指责她,她都不会跟他争吵。而且,傲天确实很优秀,是学校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他们俩是熟人眼中的模范夫妻,从来没有人看到过他们吵过一次架,看起来总是那么和谐,而且还有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这样的家庭实在令人羡慕。不过在婚后的第八个年头,雪儿抑郁了,整个人陷入了崩溃的边缘,直到这时,她都觉得既然自己病了,更不能拖累他。

她来到我的课堂,是傲天带她来的。傲天一再跟我说:“团长,你帮我好好治治她,她太自卑了!”

我给他们夫妻分别做了原生家庭雕塑,却得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结果:这段关系中,比雪儿更自卑的人,是傲天。

傲天是一个自我价值感非常低的男性,从小就在一个充斥着各种差评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只要不是全年级第一名,他就是差的。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考了全年级第二名,父亲大发雷霆,连饭都不让他吃。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他只好拼命努力,最终以市高考状元的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就算如此,他一刻也不敢让自己松懈下来,他必须用各种头衔来证明自己,因为只要不是第一名,他就会感到十分痛苦。就算是如今,他成了系里最年轻的教授,他依然拼命努力,仿佛后面总有一只老虎在追着他,他一刻也不敢停下来休息。

雪儿跟他不一样,虽然有一个跟傲天父亲性格一样的爸爸,采用各种严苛的手段把她逼成了当地的高考状元,但自从跟父亲分开住后,她就有了一种逃脱魔掌般的解脱感。自离开学校后,她就不再爱看书了,因为当年在父亲的逼迫下读书的感觉实在太苦,她不想再过那样的生活了。正因为如此,同为高考状元的雪儿,在傲天面前才会显得有点“低智商”。

可是,积极进取的傲天当年怎么就看上了不思进取的雪儿呢?更让雪儿很不解的是,既然当年在父亲的逼迫下读书那么“痛苦”,自己为何会如此“迷恋”傲天的鞭策呢?自己拼命逃离了父亲的“魔掌”,怎么又会主动跳进另一个深渊呢?

“脆弱不堪”与“控制狂人”

依依在向我诉说自己的婚姻时有点喘不上气来。

她说,刚和丈夫雷霆认识的时候,她只是一家外企的小职员。一次参加主管的生日派对,西餐厅里忽明忽暗的暧昧灯光,一群人推杯换盏开着有颜色的玩笑。

隔壁桌一群小混混借着酒劲过来闹事,因为她是这一桌里最年轻漂亮的,所以小混混直接搂着她让她喝酒。公司同事们看着小混混人多势众,谁也不敢站出来为她解围,她吓得牙齿都在打颤。

这时,作为受邀客户代表的雷霆端着酒杯站了起来,挡在她面前,对小混混说:“兄弟,小妹不会喝酒,我代她喝!”拿起一大杯酒直接灌到嘴里。小混混还是不依不饶,继续骚扰依依,身材高大的雷霆拿起一瓶啤酒,往自己头上一砸,手里拿着半个破碎的啤酒瓶,对那群混混说:“有种冲我来!”那气势简直就是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小混混被他强大的气场镇住,都灰溜溜退回去了。

酒局后,他让司机送她回家,自己却撑伞走入雨中,她都来不及说句谢谢。看着他雨中离去的帅气背影,她突然下定决心:非他莫嫁。

后来,她有意借工作之名跟他接近,两人开始熟络、交往,不久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她觉得,自己像被笼罩在他羽翼之下的小鸟,不用再担心风吹日晒,雨淋雪打。

一晃十年过去了,她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可是,如今的她总想逃离这段婚姻,因为,她在获得想要的安全感的同时,却总有一种让她难以接受的窒息感。

在亲戚朋友眼里,她太幸运了。丈夫事业有成,而且十分宠她,结婚后她都不用上班,家里保姆三四个,从不用她做家务。在别人眼中,她就是幸福的阔太太。那她的窒息感从何而来?原来,她心目中的英雄有着另外的一面,他是个“控制狂”。

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他说了算,甚至她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样的朋友都要听他的。一旦违背他的指令,当年他拿啤酒瓶砸头的气势就出来了,她吓得气都不敢喘一下。

嫁给他,本就是被他的大丈夫气概所吸引、所倾倒,没想到,他原来对付小混混的气势,而今却对付起自己来了。

这段让外人羡慕的婚姻里隐藏着一些阴影,正如那句话说的:“鞋好不好,只有脚指头知道。”这就是她一直想逃离的原因。可是,她却不敢迈出半步,用她的话说:“我都快四十岁了,这么多年没有工作,我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离开他,我怎么活?”

我在帮她做催眠的时候才发现,她丈夫简直就是她母亲的翻版。依依自幼丧父,母亲扛起了整个家,为了不让别人欺负自己孤儿寡母,一个原本柔弱的女性变得开始扯着大嗓门跟男人说话;她被男同学欺负了,只要告诉妈妈,妈妈就能揪着那个“臭小子”的耳朵一路骂到校长办公室。

她从小就只敢跟在妈妈后面,所有的事情都是妈妈做主——从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学什么兴趣班、报考哪所大学……从来由不得自己。

在婚姻中,她又一次复制了童年的模式:一个一直控制,一个脆弱不堪……

可是,自己为什么非要复制这样的模式呢?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温柔的男性,为什么就吸引不到她呢?哪有人非给自己找虐的呢?找一个和原生家庭相反的人不就行了?

是吗?请看下一个案例。

“情绪化”与“超理智”

在婚姻咨询中,面对那些比较情绪化的案主,我习惯让当事人先从抱怨开始。可晴儿憋了半天,抹眼泪的纸巾都扔了半筐了,还是说不出老公林木到底哪里不好,想了很久憋出一句:“反正是个木头就对了!”

但一开始,晴儿觉得自己嫁了个好老公。

从小到大,自己接触过的男性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脾气大,没本事,爱喝酒。如果不是妈妈能干,一家人只能喝西北风了。晴儿从小就看不起这样的男人,包括她父亲。

但是林木不同,不仅有文化,而且沉着理智,情绪稳定,就算喝酒也会理性克制地不让自己喝醉。恋爱时,她抱怨部门领导给她穿小鞋,自己不想干了,他都能为她分析利弊:不要一时冲动行事,晋升空间有多大,成长范围有多广,先规划好长远的打算,等等。

“男人和男人之间还真是不一样呢,我男朋友的脑子简直太好用了。”那时候她总是这样对闺蜜说,一脸甜蜜。

但结婚后,她有点失落,这个理智的人,理智到不像个人。

她看韩剧哭得昏天黑地,说:“我们也要这样不离不弃。”

他说:“这有什么好哭的,那是演给你看的,假的。”

她试探性地说:“你同事好漂亮,我要是有她那么漂亮就好了。”

他说:“没事,我就喜欢你这种中等的。”

她去逛街,故意盯着一款戒指看了很久,他没任何反应。她只好说:“这款戒指挺好看的。”他却十分认真地对她说:“好看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傻子才会花钱买这种东西。”

和他争吵,总是自己输,自己从来就没有赢的时候,听起来道理总是在他那一边,可是,自己心里却十分难受。

她抱怨说他变了,不爱她了,他的道理让她无法争辩:“怎么就不爱了?你在这个世界上还能找到比我更爱你的男人吗?我所有的钱都交给你,一分私己都不藏,这不是爱吗?家里的房子、车子都写你的名字,我爱你还不够吗?我努力工作,让你好吃好住,这不是爱吗?你以为那些男的晚上吃喝嫖赌,第二天送朵花敷衍一下老婆,那就是爱吗?你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她确实无话可说,因为他说的都是事实。林木的个人能力非常强,可以让她不为生计烦恼,除了刚结婚那几年事业起步期让她受了点苦之外,之后她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家里有保姆,她不用像别的女人那样整天忙于家务。不仅如此,林木还是个大孝子,不但把父母照顾得好好的,还把老丈人和丈母娘也照顾得好好的。可是,跟他生活在一起,晴儿总是十分难受。所以,当我问她婚姻有什么问题时,她憋了半天只能憋出那句:“他就像个木头!”

我在做了他俩的原生家庭雕塑后发现,这两人简直是一体两面。

林木自幼因为父母体弱多病,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小大人”的他告诉自己:哭是没用的。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是可以依靠的。于是,他渐渐关闭心门,变得喜怒不形于色。

虽然他的内在也很渴望别人的关心、照顾,但因为他得不到,所以干脆让自己别去依赖。于是,他不断地压抑自己内心的需要,硬撑着假装自己没事。不想麻烦别人,也不想被别人麻烦。

而晴儿从小在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她从小就知道爸爸是一个靠不住的人,也许在她的潜意识中,她发过誓一定不嫁给像爸爸那样没用的男人。所以,当她看到气定神闲的林木时,马上就被他吸引了。

可是,这明明是两个互相需要的人,当初干柴烈火般地走到了一起,最后怎么就把日子过成了一地鸡毛呢?为什么明明相爱,却会互相伤害呢?

如果你从前面的故事中还没有看到你婚姻的影子,那请你继续看下面的故事。

“圣母”与“巨婴”

马丽在台上无奈地说:“团长,拯救渣男成了我一生的宿命。”

第一任丈夫,工作不顺就干脆辞职,蜗居在家靠她养;现任丈夫,三番五次赌博欠债,每次被她发现,都痛哭流涕发誓再也不会了,等她累死累活把债还上,马上又会发现新的欠债。

可是,一开始在一起的时候,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就比如遇到第一任丈夫,他是工厂里刚来的技术工,家里穷,吃饭时只能榨菜配馒头,她一看到,本能地就走过去把自己饭盒里的肉丸子给了他。

他很感激。

后来,两人越走越近,他一直不敢提结婚的事,觉得自己配不上她。她却觉得他“惹人怜爱”,更是在生活中多帮他一把,偶尔帮他洗洗衣服,为他做饭,他病了她就请假去宿舍照顾他。

后来,他提到自己家里的老母身体已然不行了,想在临终前看到他成家。她想,自己要是再不帮他一把,让他带着对母亲的遗憾愧疚终生,自己还是人吗?于是二话不说就去民政局扯了证。

婚后,她干脆做起了他的“妈”,家里家外一手操持。而他呢?家里的油瓶倒了也不扶一下。在单位他又刚愎自用,得罪了一票人,有一次和领导赌气干脆就辞职,从此以后靠她“养”。

想到以后生个孩子会跟着受累,她只好离了婚。谁知道再嫁还是同样的宿命。

“难道这就是我的命吗?”她在台上哭泣着说。

我在帮她做个案的时候发现,马丽在童年时就是个“小妈妈”。

她自懂事起就知道母亲看不上无能的父亲,所以每天努力工作,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父亲不仅无能而且是个地道的渣男,不光养不活自己,还经常在外面跟别的女人鬼混。母亲出去工作后,家里的事情就落在了小小年纪的她身上。于是,她从小就被剥夺了当孩子的权利,承担起了“小妈妈”的责任,照顾家里的弟弟妹妹。潜意识里,“拯救父亲”成了她的责任。能替母亲分忧,她就是好孩子;如果不能,她就一无是处。长大后,她保留了这种行为模式,屡屡选择落魄、无责任无底线的渣男,因为在这些渣男面前,她特别有价值感。

马丽承认,自己有点“享受”照顾别人的感觉。她不明白的是,自己明明讨厌、憎恨父亲,可怎么长大后却总是爱上跟父亲一样的渣男呢?

“小三”与“花心萝卜”

与众多夫妻不同,胡丽晶女士是一个人来做个案的。一次在外地的企业培训课堂上,当我讲到一个人生命中那些重复出现的事情就是一个人的模式时,她课后私底下找我,说她发现自己有一个模式,让她十分痛苦。她今年快四十了,一直没有结婚。

她说:“团长,我谈了很多次恋爱,每一次分开都是差不多的原因。”

我问是什么原因,她说:“对方都是有妇之夫。”

她找我是因为相处了三年多的男友一直不肯离婚,她说他爱她,她也爱他,可是,她不甘心长期做“小三”,但对方总是用各种理由拖着不离婚。

“如果这次结不成婚,我不会再结婚了。”她绝望地对我说,“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每次分开都像死过一回,我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她非要让我帮她做咨询,一般来说,在讲课期间我是不接个案的,因为讲课不仅是个脑力活,还是个体力活。但这个个案很特别,尽管有点累,我还是接了。

胡丽晶长得很漂亮,身边一定不乏单身的追求者。可是,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能在工作、出差,甚至是酒吧喝酒时,“捡到”各式各样的已婚男。当然,让她心动的男人都相当优秀,现在这一任我认识,因为后来她把他送进了我的课堂。如果不是她告诉我,以我二十多年心理学的功力,我都看不出这是一个会包二奶的“花心萝卜”,因为那位男士不光事业有成、稳重大方,而且思维敏捷,对于他从未接触过的心理学知识一点就通,我十分喜爱这种有才华的学生。

这些男人都说她才是生命中的挚爱,说家里的“母老虎”让自己痛苦。虽然会给她钱花,大多数时候都会跟她腻在一起,但是一到那些重要的节日,他们一定要回家,要陪在太太、孩子的身边。人家每逢佳节倍思亲,她每逢佳节必烂醉,如果不醉,她都不知如何打发那些痛苦的时间。

她为了钱吗?不是!她根本不需要花男人的钱,因为中产阶层的她事业相当成功。那是为了什么呢?

“当然是因为爱情!”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至少她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如果偶然一次遇上那样的男人,可以说是运气不好。可是,为什么她三次都是爱上有妇之夫呢?这种小三式的“爱情”背后,是否藏着某种秘密?

我知道,生命中要是反复出现同样的模式,一定是以前种下了某个“种子”。生命中之所以会反复出现同样的问题,只不过是“种子”在结果而已。

带着好奇,我用时间线回溯的方法,带她回到自己的童年。

原来,丽晶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一看是个女儿,就把她放到乡下爷爷奶奶家,后来父母又生了两个弟弟,更没精力照顾她了。爷爷奶奶渐渐年纪大了,也没办法照顾她,于是又把她送到了舅舅家。舅舅还好,但舅妈对她嫌弃的眼神让她终生都忘不了。

一个一出生就让父母失望的孩子,一个总被家人遗弃的孩子,她最大的恐惧是不被需要。当有人需要她时,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候,也是她的生命最有价值的时候。

有些事业有成、各方面都优秀的有妇之夫,他们在事业上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在公司受到万人拥戴,可是,他们的太太却未必会把他当一回事,毕竟最优秀的人也会有缺点。如果那些挥斥方遒的成功人士家里有一位总是挑毛病的“母老虎”妻子,他们在家里的日子可想而知。

而胡丽晶这种从小就被遗弃的孩子,被生活训练出了一种十分敏感的特质——她很轻易就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需要。当她知道心目中偶像级别的男人被“欺负”时,自然会送出母爱般的温暖,而这份温暖正好就是这类男人所欠缺的。于是,干柴烈火一点就燃,这就是大多数“小三”类型爱情的剧本。

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些做“小三”的女人是坏女人,是狐狸精。当然,我不排除真有这样的女人。但以团长的经验来看,这些女人并不都是坏女人,她们只是病人而已。

可是,既然双方都正好满足了对方的需要,为什么胡丽晶三次的小三式爱情都没有好的结果呢?很简单,那些被她看上的男人基本上都是某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利弊得失他们用脚指头都能算清楚,他们怎么会牺牲家庭、舍去辛辛苦苦赚来的财产呢?所以,像胡丽晶这样的爱情,只不过是他们的“外卖”而已。

你以为的“爱”,只是错把需求当成爱

你是否有过这样一种感觉?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只是第一眼见到就觉得对他很有“感觉”,之前从未通过其他方式对他有所了解,还没来得及和他有任何的互动,就莫名会被他吸引。

上面七个故事,是我在课堂上、婚姻咨询中经常遇到的类型。从这些故事中,我不知道你是否能找到自己婚姻的原型?如果还没有,请听我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一下婚姻中的一些规律,从这些规律中,我相信你能找到自己的模式,只要你能清楚地了解这些模式,你就能找到让婚姻幸福的钥匙。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我们会‘爱上’这些会伤害自己的人呢?”就像那句经典台词所说的:“本以为你会为我遮风挡雨,没想到所有的风雨都是你带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年你遇到这些人时,就像干柴遇到烈火,氢气遇到氧气,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啊,难道这不是爱情吗?如果是,爱怎么会带来伤害?如果不是,那这种感觉究竟是什么?

童年的“味道”

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到江门市办事,江门的同学请我到恩平的一个菜馆吃饭,他点了一道叫“芋苗”的菜。当这道菜上来时,我相当兴奋。我曾环游世界,吃过不同国家和地区各种各样的美食,就算在米其林餐厅吃上千元一份的牛排,都没有过这种兴奋感。但那天几十块钱的芋苗,却让我兴奋不已!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这盘芋苗有什么特别的秘方?当然不是。

芋苗只是芋头的苗腌制而成的咸菜而已。我是阳江人,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肉,平时就靠这种廉价的土制咸菜下饭,这是陪我度过童年的东西,有着特殊的意义。我离开家乡生活已经二十多年了,很少能吃到这种土菜。恩平与阳江相邻,两座城市有着相近的饮食习惯。所以,在这样偶然的机会中,我一下子尝到了童年的味道,点燃了内心某种潜藏的东西。

让我兴奋不已的芋苗,也许你连筷子都不会动一下。同样,有没有一种菜,是你很喜欢,但其他人却“嗤之以鼻”的?比如有人会喜欢吃折耳根、臭豆腐、纳豆等,但另外一些人却难以理解。在别人眼里,这些东西有些“廉价”,甚至有些恶心。但不管有多恶心,就是有人会喜欢,就像团长会喜欢芋苗一样,因为那里有我童年的味道。那是你“熟悉的味道”!正如那句俗语“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这就是“爱情”的秘密!食物如此,人亦然。当你遇到某个人的时候,莫名地觉得,他就是那个人,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他长得帅气靓丽吗?不是,帅哥美女那么多,为什么你不是每一个都有感觉呢?

只是因为,他正好契合了你潜意识深处的某种“熟悉的感觉”。

带着这个常识,你回头再品品前面的七个爱情故事,让他们坠入“爱河”的,是不是都是童年的味道?

故事一中让王七动心的李一,跟他妈妈多么相似!

故事二中的可柔看起来十分讨厌她的父亲,刻意找到了一位看起来跟父亲完全不同的男人。可是,到头来,这个男人却还是跟父亲一样。也许她的潜意识有一种独特的“嗅觉”,能让她“嗅”到老公身上有父亲的特质。

故事三中的雪儿,曾努力逃离父亲的“鞭策”,可当她遇到鞭策她的副教授时,她无法抗拒地掉入爱河了。

故事四中,在母亲控制下长大的依依,遇到具有英雄般气概的雷霆时,她如何能够抵挡得了呢?那是一份多大的安全感啊!她在潜意识中仿佛又回到了被母亲保护的那些温暖又踏实的日子。

故事五中的晴儿跟前面几个稍有不同。表面上看,她并没有找回童年的味道,因为她找的是一位跟父亲的性情完全相反的伴侣。其实,相反的味道也是童年味道的一种,只是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后面我会详细跟大家说明。

故事六中的“小妈妈”马丽,从小就习惯照顾别人,当她遇到那些需要被照顾的男人时,她内心“爱的火花”就被点燃了。

故事七中,一直被遗弃的胡丽晶,她生命中最大的功课就是被需要,当她遇到那些对她有情感需要的男人时,她生命的价值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可惜的是,她在找到被需要的感觉时,依然逃脱不了童年被遗弃的命运。

当然,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化名,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他们的职业和部分情节也都进行了处理。但故事中的人物特质都是真实的。在我的职业生涯里,这样的故事还可以继续整理出很多很多,看起来五花八门,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以为的“爱”,只不过是满足了潜意识里的某种需求而已!就像如果你是钉子,你一定会对锤子有感觉,即使另一颗钉子很好,你们也不会走到一起。

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有着各自的不幸。”这句话反着说也是对的:“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有着各自的幸福。” 不幸的婚姻之所以不幸,其根本原因就是错把需求当成爱!

这里有两个点再跟大家补充一下:

第一,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像王七、可柔、依依他们,明明在童年时那么讨厌自己的父母,有的甚至憎恨父母,可长大后为什么还会需要这种童年的味道呢?很简单,任何事物都是复杂的,都是一体两面、一分为二的,就像中国的道家思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样,再糟糕的事情里面一定隐藏着好的一面,再彻骨的恨里面往往也隐藏着沉甸甸的爱。

以团长喜欢的芋苗为例,其实,我童年很讨厌芋苗,那时候穷,没有什么好菜吃,只能天天吃这种鬼东西,咸咸酸酸的,谁会喜欢啊?可是,正因为当时天天吃,爱的时候吃,恨的时候也吃,这种味道就跟当年的爱恨交织在一起了,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心锚”。心锚,就是会勾起你某些心事的东西。那些让你感觉遇到爱的人,就是一种让你回到当年熟悉味道的心锚。

第二,晴儿明明找了一位跟父亲风格完全相反的老公,怎么还是掉进了痛苦的深渊呢?

心理学领域有两个词——“依赖”和“反依赖”。

依赖,就是我们会依赖某个人,这样就可以不用自己苦苦支撑生活的艰辛和困难。一般依赖型的人都比较“柔弱”,平时显得听话、顺从。

反依赖则相反,是指凡事只靠自己,坚决不麻烦别人,也不想被别人麻烦的“假独立”,他们看起来很有力量、颇具安全感。但是,为什么说他们是“假独立”呢?因为一个心理真正独立的人,既能允许自己有脆弱依赖他人的时候,也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反依赖型的人,他们内心也很渴望依赖别人,但因为在童年的时候没有得到过,所以干脆把脆弱的自己“武装”在独立的外壳下。

而反依赖还有另一种表现方式,就是找一个和自己曾经无法依赖的类型完全相反的人,继续反向依赖。比如晴儿无法依赖情绪化的爸爸,那就偏要找一个情绪稳定的丈夫反向依赖一样。

像王七、可柔、依依他们,对像父母那样的人有需求,这叫做“依赖”。而晴儿跟他们刚好相反,是对像父母这样的人有一种逃离的需求,这种想要逃离的需求就是“反依赖”。依赖是一种正需求,反依赖是一种刚好相反的需求。既然都是需求,所以,结果都是一样的。

维护自我形象

“童年的味道”只是我对“错把需求当成爱”的一种比喻,我知道有些朋友不满足于比喻,所以,下面我试试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这种现象。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这个现象,必须先了解两个心理学名词:

1.自我认同

美国心理学家萨提亚女士提出了一个叫“冰山原理”的概念,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就像一座漂浮在水中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另外的大部分则隐没在水底。如果去探索隐没在水面下的部分,我们会看到影响生命的其他东西,它们分别是:感受、观点、期待、渴望、我是。

冰山最底层的“我是”有两层意义。从表层理解,“我是”是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是身份层面的定位,也就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表层回答。在这个层面,通常是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比如我是父亲、母亲、老板、职员等。更深一层去理解,则涉及哲学及灵性层面,是对灵魂的终极追问。

那么,“我是谁”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十分深奥的问题,我试试从简单的角度让大家有所了解。

以我为例,如果你问我:“你是谁?”我会回答你:“我是黄启团。”可是,我在叫“黄启团”之前,我又是谁呢?

你养过宠物吗?一般人养宠物,都会为宠物起个吉祥的名字,比如广东人喜欢为小狗起名为“旺财”。一开始的时候,小狗并不知道自己就是“旺财”。可是,当你一遍遍地叫它“旺财”后,它就知道了自己就是“旺财”,这时,你只要一叫“旺财”,它就知道你在叫它。宠物如此,人也一样,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实际上是把心理认知符号化的过程。除了名字之外,我们还会有很多关于“我是谁”的认知。比如,如果父母从小就一直对自己的孩子灌输“你就是个废物”的负面观点,就像你一遍遍地叫你的宠物小狗“旺财”一样,只要重复的次数足够多,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就是个废物,就算他的意识不承认,他的潜意识深处也会这样认同。

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大多数都是在童年时期被父母和抚养自己长大的重要他人所内化的。这些认知的总和他是一个人的“身份”,也就是他对“我是谁”的回答。

2.自我实现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心理规律“自我实现”。这些关于身份的认知无关好坏,只要形成,你就会觉得这就是你的一部分,你就会像维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维护它,你会用你的一生去实现它,我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实现”。

这里所说的“自我实现”跟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并不是一回事。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指的是人们会竭尽所能地使自己趋于完美,让自己的生命活出价值。我在这里所用的“自我实现”这个标签,指的是人们会通过行动实现自己心中的想法,以证明自己是对的。

我曾杜撰过一个故事来说明这种规律:

有一位算命先生算命很准,很有名气,方圆几百里的人都专程前去找他算命。他会算别人,当然也会算自己。有一天,他掐指一算,不得了,他算定自己在某年某月某日有一劫过不去,注定要在那一天离开这个世界。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当然会在死之前为自己安排好后事。在安排后事的过程中,消息被他的信徒们知道了。到了他要走的那天,他的亲戚朋友以及信徒们都来到他家准备送他最后一程。这位算命先生在安排好所有的事情之后,就没什么事情可做了,只好一个人关在自己的房间里等死。可是,他从早上等到晚上,一点要死的迹象都没有,眼看就要到午夜十二点了,子时一过,就不再是他算定的那一天了。如果他在算定的那一天没死的话,他前半生的英名不就毁了吗?为了维护自己前半生的英名,这位算命先生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自杀了!他算得真准!!!

这位算命先生是怎么死的?对,他是被自己算死的!也许你会觉得团长杜撰的这个故事很荒唐,可是,你我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一旦认同我就是“黄启团”之后,我会用生命去维护这个名字,谁说“黄启团”不好,我会跟谁拼命。同样,一旦你认同你是个穷人,你就会用一生去证明你就是一个穷人,如果偶然有机会获得一大笔钱,你一定会尽快把它花掉,因为钱多会破坏你的“穷人”形象。

前面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这样。比如依依,嫁给了控制型的老公雷霆,就是在维护自己在妈妈面前的柔弱形象,因为只有通过行动创造这样一个环境,才能维护自己柔弱的自我认同。这种通过行动创造环境,以维持自我形象的过程就是自我实现。

人们对于熟悉的环境会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哪怕这种熟悉是痛苦的。所以,不管是童年的味道也好,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也好,都是对潜意识深层需求的一种满足。人们宁愿选择痛苦地安全,也不愿意为了幸福而冒险,这,就是婚姻中种种怪异现象的心理成因。不仅婚姻如此,人生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一旦你明白了这些人性规律,你不仅婚姻会幸福,事业也会越来越成功。

让你心动的“爱人”,可能是原生家庭模式的重现或翻版

为什么“错把需求当成爱”会造成婚姻不幸福呢?能找到一个刚好满足自己需求的人相伴一生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吗?

是的,理论上是这样,可是,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能满足你的需求吗?

我们回到前面我还没讲完的故事。那一次我在恩平餐厅,朋友点了芋苗,我异常兴奋,迫不及待地动筷吃了起来,可是越吃越不是熟悉的味道。我就吐槽说:“你们这个芋苗不正宗啊,我们家乡的才正宗啊!”结果我恩平的朋友说:“怎么可能?我从小就是吃这个长大的,芋苗就是这个味道,这个是最正宗的了。”

看!大家知道婚姻问题出在哪里了吧?这道叫“芋苗”的菜仅仅是跟我小时候吃的芋苗很相似而已,但随着深入地品尝后我发现,它跟我要的童年味道差太远了,于是,兴奋之后就是失望,失望之后就是抱怨……

婚姻也一样,即便这个人再像你的父亲或者母亲,但实际他并不是!所以,没有人可以真正满足你的需求!你的父母当年也不能!更严重的是,婚姻中,在你期待对方满足你需求的同时,对方也同样在期待你满足他的需求。当双方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抱怨就不仅仅是抱怨了,还会激发成为战争。

每个人都想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但谁也无法做到永远满足别人的需求!

各种需要背后包含了太多生命的模式——被吸引时,仅是满足那个曾经相似的需求而已;随着了解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需求无法满足;随着失望的增多,你开始屏蔽对方真实的模样,放大对方的缺点,原来的“爱”不仅会荡然无存,而且还会滋生出很多恨来。

所以,因为需求而结合的婚姻怎么会幸福呢?当你带着需求去寻找婚姻对象时,实际上就是一种索取,这跟“爱”刚好是背道而驰的。

什么是爱?爱是内心充满后的溢出,是你很想为某人付出一切的那种感觉。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只有当你找到了那位你愿意心甘情愿给予的人,希望他活得幸福时,那才是真爱。爱,是一种无条件的付出,是一个人心灵富足之后的表现。至于如何才能找到真爱?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阐述。

一个饥饿的人只会索取,一个心灵富足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其焦点在寻找食物;一个肚子饱胀的人自然会分享食物一样。所以,错把需求当成爱,那种所谓“爱”的感觉一定不会长久,因为那种所谓的“爱的感觉”只不过是需求被暂时满足后的快感而已。

很多恋爱中的情侣,初期就是因为一点不起眼的温暖细节坠入情网的。比如对方给你夹菜帮你提包、对方在阳光下微笑、对方身上散发的香水味,都有可能对你产生强烈的吸引,请不要以为这就是爱,这仅仅是需求被满足后的感觉而已。就像一个从未尝过蜜糖的人偶尔尝到糖精的感觉一样,以为那就是甜蜜的味道,其实,那仅仅是甜味素,糖的替代品而已。

请注意!你遇见的那些让你心动的“爱人”,很可能都是原生家庭模式的重现或翻版。譬如你渴望温暖,却被温暖灼伤;渴望力量,却被力量击倒;讨厌酒鬼,却嫁给了酒鬼;讨厌暴力,却频频受虐……这绝不是偶然,也不是直觉,而是潜意识在背后推动的结果。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原生家庭的烙印是如此无声无息,又如此地刻骨铭心,它在我们呼吸过的空气、咀嚼过的饭食中,在言语之前,在行动之先。

那些耳濡目染的说话方式、行为模式,早在我们有意识之前就浸入到了骨髓之中,一经触发,立刻复现。

如果你不去看见这些影响你一生的模式,你将一生都在渴求满足童年未满足的需求的路上,这就是“错把需求当成爱”的悲剧。

为什么有的人离婚后再婚还是不幸福?

文章看到这里,似乎有点绝望,好像我们人生幸福与否早在原生家庭时就决定了一样。但我并不同意原生家庭决定论,因为我在实践中发现,生长在同类原生家庭中的不同的人,会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就算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双胞胎兄弟姐妹,也会有着不同的命运。所以,原生家庭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你更不能把自己今天不幸的责任都归咎到你父母身上。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婚姻就是当年错把需求当成爱的结果,那怎么办?离婚吗?离婚真的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吗?

当然不是!

因为,我在实践中发现,那些离婚的人在好不容易逃离一个陷阱之后不久,又会掉进一个跟原来差不多的深渊。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前面阐述的原理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如果你依然带着需求去索取,那么必然还会掉到同一个洞中。

离婚仅仅是一种暂时的逃避,并不是解决方案。那什么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呢?

我们来看这样一幅画面:如果在某个人每天必经的路上有个坑,他每次经过的时候都会掉到同一个坑里,那怎么办呢?显然,有三个解决方案:

看见那个坑,然后绕开那个坑。

填好那个坑,修好那条路。

选择另外一条通往目的地的新路。

婚姻中的解决方案也一样,大概有以下几个:

1.对自己的婚姻保持觉察

对自己那些所谓“爱”的感觉保持觉察。觉察,简单来说就是看见,就像你看见沙发上有把锋利的水果刀那样,你能看见它,你就可以选择把它拿起来,放到它该放的位置,从而避免被它所伤害。当你能够看清楚你那些所谓的“爱”仅仅是一种需求时,当你能够看清楚这种需求会导致伤害时,你自然会选择用另一种方式跟你的另一半相处。当然,如果双方都能够看见自己的模式会更好,这样就不会相互索取、相互抱怨、相互指责、相互伤害了。因为,这时你会发现,对方和你一样,都是病人,你的慈悲心就会被唤醒。当双方都有慈悲心时,两人也许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相互接纳,在这种正向的相互扶持下,双方都会得到滋养,爱不就回来了吗?当然,有坑的路并不好走,但至少比一次次掉到坑里强多了。

2.接纳婚姻的不完美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这个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楚了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婚姻也是一样,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个人,也没有完美的婚姻。因此,看清楚婚姻的真相之后,还需要有接纳伴侣不完美的胸怀和勇气,这样,你才有资格享受幸福的婚姻。当然,接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不断地修炼和成长。接纳不仅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能力。

3.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

创伤就像一个填不满的深洞,就像一个饥饿的人会到处寻找食物填满自己一样,这就是需求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疗愈这些创伤,你才不会吸引那些伤害你的人。疗愈创伤就像填平路上的坑,走在一条平坦的大道上当然会更容易。更重要的是,当你能够疗愈童年的创伤,你不再饥饿了,自然就不会去索取。盈则溢,当你充满时,你自然愿意为对方付出,于是,爱就回来了。

所谓疗愈,其核心就在于改变你童年时所形成的不良自我认同。自我认同就像你的名字一样,是可以改变的。小狗自己无法改变它的名字,因为它是动物,并没有觉察自我的能力。但是,你是个人,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改变你的命运。当然,专业的事情最好交给专业人士,那才能事半功倍,找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更能帮助到你。

疗愈创伤,改变自我认同,就像改写了生命的剧本一样,原来那个匮乏的自己才会得到爱的滋养。

在爱的滋养下,婚姻哪有不幸福的道理?

4.走另外一条路

我并不反对离婚,但我坚决反对在没有觉察和疗愈自己的创伤之前贸然离婚,带着满身的伤痛去索取的你,是不会找到幸福的。不仅如此,你还会去伤害另一个人、另一个家庭。既然自己被一段婚姻伤得这么深,又何苦去伤害别人呢?

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我们成长的家庭也一样,并不存在所谓完美的原生家庭。因此,不管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原生家庭,总是有希望的。只要我们勇敢去直面自己的匮乏,疗愈自己的创伤。无论你跟你的伴侣曾经是因为什么而结合,都能重新找到爱。

只有小孩才有资格抱怨,大人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我们不再是小孩子了,与其去抱怨我们的原生家庭,不如从现在做起,走上一条自我疗愈、自我成长的路。这条路团长走过,所以,团长今天就像一位导游一样告诉你:有一条叫做“心理学”的道路,不仅可以让你婚姻幸福,而且还可以让你人生的方方面面都越来越好。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非要求他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在不了解心理学的相关规律之前,我们往往会错把需求当成爱。

与其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不如祈愿更多人开始学习心理学。因为盲目地结合很可能是伤害的开始。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明白他人,我们才有能力开启全新的人生。

所以,愿有情人都开始学习心理学! 1jWlbkt1MJUF85vu6rJwLx2ppIzdpUh0bEILRrcEQZ8bPT+NVYF1y7L44UMt29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