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马丁·菲耶罗》节选

导读

一般说来,民族史诗是民族文学的源头,多是在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形成的。《马丁·菲耶罗》是讲述阿根廷高乔人的长篇叙事诗,有人称其为“高乔人的圣经”。至于它究竟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史诗,评论界尚有争论。有人认为它是史诗,有人则称它是“诗小说”。笔者认为,它虽不是“原生态”史诗,但它的形式、内容以及篇幅完全符合一般英雄史诗的规范,它是阿根廷高乔人的史诗。

《马丁·菲耶罗》分上下两部,《高乔人马丁·菲耶罗》(1872)和《马丁·菲耶罗归来》(1879),共46章、1588节、7210行。全诗的主人公即马丁·菲耶罗,主要情节是叙述高乔人的不幸遭遇以及他们为争取公平正义而进行的抗争。马丁·菲耶罗原本在家乡的土地上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后来便像许多高乔人一样,被抓到边界地区与印第安人作战,历尽边关之苦。由于不堪忍受上司的凌辱,他逃回家乡。老婆孩子都已不知去向。他只得离乡背井四处流浪。在颠沛流离的过程中,由于言语相讥,他又两次与人格斗,杀死一名黑人和一名高乔人,从而成了一个惶惶不可终日的逃犯。一天夜里,他终于被警察发现了!他只身一人,单刀匹马,力抵群敌。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军曹为马丁·菲耶罗的勇气所感动,便反戈一击,和他一起把警察杀得大败而逃。从此,他俩就相依为命,成莫逆之交。军曹克鲁斯也是高乔人,长诗上部描述了他与马丁·菲耶罗极为相似的不幸遭遇。就这样,两个朋友决心穿过沙漠,到印第安人中间去寻找栖身之地。七年之后,在读者强烈的呼吁声中,史诗的续篇《马丁·菲耶罗归来》问世。一开始写马丁·菲耶罗和克鲁斯到了一个印第安人部落。那里正在集会,部署偷袭白人的军事行动,他们被当成奸细抓起来。一位酋长救了他们的性命,但他们却成了俘虏。作者在此加了个楔子,描写印第安人的原始生活、社会习俗、风土人情。后来,克鲁斯死于瘟疫,马丁·菲耶罗在他的墓前缅怀好友,悲痛欲绝。这时,他发现一个印第安人正在虐待一个掳来的白人妇女,便拔刀相助,杀死了印第安人,同那个女子一起逃到了高乔人居住的地方。此后,他找到了两个失散的儿子,他们又叙述各自的经历:长子由于无依无靠,给人打短工,后来被诬告判刑,发配边关充军,受尽了千辛万苦;次子遇到一位绰号“美洲兔”、饱经风霜的老人做养父和监护人,老人经常以切身的体会给他讲为人处世之道。就在马丁·菲耶罗父子欢庆团圆之时,有一个名叫皮卡尔蒂亚(意为“流浪小子”)的人,也要求伴着琴声讲述往事。当他讲了种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后,马丁·菲耶罗发现他原来就是好友克鲁斯之子。故事临近尾声,又来了一个黑人向马丁·菲耶罗挑战,要求与他对歌。当对歌结束时,才知道这位黑人歌手原来是被马丁·菲耶罗所杀的那个黑人的弟弟。他是来为哥哥报仇的。最后,马丁·菲耶罗领着孩子们走了。他对他们进行人生哲理的教育,以便各奔前程,自谋生路。全诗以马丁·菲耶罗的自弹自唱而结束。

作者何塞·埃尔南德斯(1834—1886)具有19世纪阿根廷作家典型的双重性格,既是思想家,又是实干家,不过他的实干家气质更为明显。在文学方面,当萨米恩托将欧洲浪漫主义奉为楷模的时候,埃尔南德斯却对身边的高乔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有人认为,高乔诗歌没有文学价值,不过是茶余饭后消遣的玩意儿。埃尔南德斯决心以自己的创作来抵制评论界的偏见。他于1872年发表了《高乔人马丁·菲耶罗》。七年后,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又发表了长诗的续篇《马丁·菲耶罗归来》。

从此以后,人们对埃尔南德斯的军人、记者和社会活动家的身份已经不感兴趣,而只把他当作自己的歌手,当作人民中的一员了。每当人们见到他的时候,就干脆叫他“马丁·菲耶罗”。这不仅因为他留着丘比特式胡子的堂堂仪表和衣着服饰与高乔人颇为相似,而且还因为马丁·菲耶罗的典型性格中确实有作者的身影。1880年,何塞·埃尔南德斯当选为众议院副议长和阿根廷红十字会主席。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马丁·菲耶罗就是何塞·埃尔南德斯的化身。1886年10月22日,一家阿根廷报纸以这样的标题赫然宣布:“参议员马丁·菲耶罗昨日与世长辞”。

1883年,法国-阿根廷籍诗人格鲁萨克在《智慧旅行》第二卷中描述了自己拜访法国的伟大诗人维克多·雨果的经历:“我感到非常严肃,就好像待在《马丁·菲耶罗》的作者何塞·埃尔南德斯的家里。”

阿根廷作家、诗人卢贡内斯要求把《马丁·菲耶罗》称作史诗,誉为阿根廷的“民族之书”。苏格兰散文家和历史学家卡莱尔(1795—1881)说:“从《神曲》中可以解读意大利,而从《堂吉诃德》中可以解读西班牙。”卢贡内斯在他的启发下,则宣称“我们阿根廷人终于有一本带有这种性质的书了”。而这一本书,无疑指的就是《马丁·菲耶罗》。他说:“埃尔南德斯的这本书中有我们的根源,如同在《伊利亚特》中有希腊人的根源,在《罗兰之歌》中有法国人的根源一样。”

阿根廷诗人、作家、历史学家罗哈斯(1882—1957)在他的《阿根廷文学》中说:“人们创建城市,一开始只是修一些小堡垒;然后把他们的行动渐渐地呈辐射状向荒野伸延开来,他们与处女地搏斗,与奥卡人 搏斗,还要忍受尚不完善的社会机构的不公正对待;他们对人世、对正义充满信心,他们在这种与生俱来的力量的驱使下,无所畏惧地朝前闯;这就是高乔人马丁·菲耶罗的生活;这就是整个阿根廷人民的生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九八一代”诗人米格尔·乌纳穆诺(1846—1936)的见解:“在《马丁·菲耶罗》中,史诗的成分和抒情的成分紧密地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这完全是我所了解的西班牙语美洲式的东西。……这是不灭的西班牙母亲的回声,是父母遗留给他们的鲜血与灵魂的回声。《马丁·菲耶罗》是西班牙的斗士之歌,这些斗士在格拉纳达竖起了十字架以后,就到美洲去了,为的是朝着文明前进,为的是去到莽原上开拓道路而充当先锋。”

而相比之下,西班牙杰出的文学史家和文学评论家梅嫩德斯·伊·佩拉约(1856—1912)的观点更加明确:“阿根廷人一致认为,高乔文学的代表作是何塞·埃尔南德斯的《马丁·菲耶罗》。”要说对《马丁·菲耶罗》的评价,阿根廷当代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论断最具权威性。他不仅创办过题为《马丁·菲耶罗》的先锋派诗刊,还写了一本题为《马丁·菲耶罗札记》(1929)的书。他在这本书的结论部分说:“在欧洲和美洲的一些文学聚会上,常常有人问我关于阿根廷文学的事情。我总免不了这样说:阿根廷文学(总是有人不把它当回事)是存在的,至少有一本书,它就是《马丁·菲耶罗》。”并说:“以它的优秀而论,它完全可以和属于19世纪的无人不知的小说家们,如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福楼拜的作品齐名。”

在论及《马丁·菲耶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时,有人把它和《堂吉诃德》做了一个类比。虽然有些牵强,却也不无道理。如果说《堂吉诃德》是达到了一种文学形式——骑士小说的顶峰,从而结束了骑士小说的时代的话,那么《马丁·菲耶罗》则是达到了另一种文学形式——高乔史诗的顶峰,同样结束了高乔史诗的时代。《马丁·菲耶罗》自出版以后,就受到了阿根廷人民的爱戴。他们把这部作品看成自己的民族史诗。据说当时在偏僻的乡村小店里,除了火柴、啤酒、沙丁鱼罐头……,还要摆上几本《马丁·菲耶罗》 。这就是这部史诗的人民性,这就是它的社会价值,这就是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最好奖赏。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选了上卷开篇的第一章和下卷结尾的四章。在结尾的四章中,有马丁·菲耶罗和黑人歌手的对唱。黑人歌手是来为其兄长(被马丁·菲耶罗杀死)复仇的,但已不是用兵刃,而是用文明的形式——对歌。至于翻译史诗的心得体会,序言中已有介绍,不再赘述。唯一要强调一下的是史诗的语言,作者在模仿行吟歌手的即席演唱,后者只是“粗通文墨”,不会字斟句酌,因此原文中不仅俚语、俗语、歇后语甚多,用词不当之处也时而有之,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唯愿能体察作者和译者的良苦用心。 c22TiLPTZSOZKA7b6h3MK77EqwwUxhs+RevSI76zxWI+urGxfW24x4/A4NA0qT4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