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机器来了

自诩为未来学家的群体是这一自动化话语的主要传播者。在广为阅读的《第二次机器时代》( Second Machine Age )一书中,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们正处于一个“拐点”——在这条曲线的转折之处,很多曾经只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技术如今正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新技术似乎能够给予我们无尽的“馈赠”,但是布莱恩约弗森和麦卡菲也提出了警告:“没有哪部经济法律规定所有工人都一定能从这些发展中获益,甚至不说所有,只说大部分,都不一定”。现实情况恰恰相反:随着先进技术的引入和劳动力需求的下跌,劳动薪酬陷入了停滞;年收入中越来越大的部分为资本所攫取,并没有落到劳动者手中。其结果是不平等的且不断加剧,这一问题可能会催生“资本主义的失灵模式”,出现食利者的压榨驱逐技术创新的情形,继而“放缓我们进入新机器时代的步伐”。 [1] 马丁·福特(Martin Ford)在《机器人的崛起》( Rise of the Robots )一书中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我们正“趋向于一个临界点”,这一临界点势将“降低整个经济体系的劳动密集程度”。他同样指出:“最为可怕的长期场景可能是,如果全球经济体系最终能够适应这个新的现实”,将会形成“农民总体过剩”而精英却不受经济需求影响的“自动化封建主义”。 [2] 在这些作者看来,在自动化的经济体系下,教育和再培训并不足以稳定劳动力需求;他们还认为有必要推行某些形式的非薪资收入保障金,例如负所得税。 [3]

爱穿牛仔裤的硅谷精英们对这套自动化话语颇为热捧。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是机器人税的倡导者。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鼓励哈佛大学本科新生们去“探索像全民基本收入这样的理念”,特斯拉和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也同样认为这一政策将会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因为机器人在越来越多的岗位上的工作表现已经超过了人类。 [4] 马斯克给SpaceX火箭回收无人接驳船取名为“当然,我依旧爱你”(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和“快去读下说明书”(Just Read the Instructions),这两个名字都来自于英国科幻作家伊恩·M.班克斯(Iain M. Banks)的《文明》( Culture )系列作品。班克斯在其似是而非的乌托邦科幻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后稀缺的世界,在这里,人类与名为“心智”(minds)的智能机器人一同过着充实、满足的生活,也不再需要市场和国家的存在。 [5]

这套自动化话语已经成为“数字未来”的一大主流观点,政界人士和他们的智囊们也同样对此颇为认同。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其告别演讲中表示,“下一次经济混乱的浪潮”并非来自于海外贸易,而将会来自于“导致大量优质中产岗位流失的持续自动化进程”。前克林顿政府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Robert Reich)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担忧:“我们很快就会面临技术替代大量岗位的境地,不仅是低技能岗位,专业化岗位也会受到波及,我们必须要认真考虑全民基本收入了”。前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也同样坦承:随着工人薪资陷入停滞、经济的不平等继续加深,曾被讥为“愚蠢”的技术性失业论如今越看越像是睿智之见。这一话语甚至还成了2020年的一场希望渺茫的美国总统竞选活动的依据:曾任奥巴马政府“全球创业大使”的杨安泽(Andrew Yang)撰写了一部洋洋洒洒的著作《对普通人的战争》( The War on Normal People ),并在“人类至上”(Humanity First)平台上开展了颇具未来感的竞选活动。这也是全民基本收入的概念在近两个世代首次被引入美国主流政治。美国服务业雇员国际工会(Service Employees International Union)的前主席安迪·斯特恩(Andy Stern)也是杨安泽的支持者。斯特恩的著作《提高下限》( Raising the Floor )是这套话语的又一实例。 [6]

和目前所提及的所有其他作者一样,杨安泽和斯特恩都竭力地让读者相信:即便必须摒弃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的某种变体仍然将会继续存在;但是,他们也承认了提出更激进版本的自动化话语的极左派人物们所带来的影响。在《发明未来》一书中,尼克·斯尔尼切克和亚历克斯·威廉姆斯提出:“最近的一次自动化浪潮势将”带来劳动力市场的“急剧变革,因为它将逐渐涵盖经济的方方面面”。 [7] 他们声称,只有社会主义政府才有能力通过建立后工作社会或后稀缺社会的方式实现全自动化。在《四个未来》( Four Futures )一书中,彼得·弗雷斯(Peter Frase)颇为缜密地探索了后稀缺社会之外的结果,包括是否仍会存在私有财产或是否仍旧面临资源稀缺的困扰;他认为,劳动力稀缺问题得到解决后,这两种情况依然可能存在。 [8]

和支持自动化话语的自由派人士一样,这些左翼作者们强调:即便先进机器人的到来无法避免,“也未必代表着我们已经步入了后工作的世界”。 [9] 斯尔尼切克、威廉姆斯和弗雷斯都是全民基本收入的支持者,但他们所支持的是这一理念的一个左翼变体。在他们看来,全民基本收入的作用是搭建起一架通向“全自动化奢华共产主义”(Fully Automated Luxury Communism)的桥梁。这个由亚伦·巴斯塔尼(Aaron Bastani)在2014年创造的词汇所指代的是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可能性目标。在这个词汇流行了五年之后,巴斯塔尼的著作最终面世;该书勾画了一个自动化的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太阳能、基因编辑、小行星采矿和人造肉食让人们得以拥有无尽的闲暇时间从事无尽的自我创造活动。 [10] 这也为左翼提倡的集体自我牺牲和反消费主义的厉行节俭提供了一种颇为必要的平衡。

[1] Erik Brynjolfsson and Andrew McAfee, The Second Machine Age: Work,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in a Time of Brilliant Technologies, W.W.Norton, 2014, pp.34, 128, 134f , 172, 232.

[2] Martin Ford, Rise of the Robots: 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a Jobless Future, Basic Books, 2015, pp.xvii, 219。

[3] 参见上书,pp.257–61. 每年都会有大量探讨自动化的书籍问世,其中有两本近著尤为突出:Carl Benedikt Frey, The Technology Trap: Capital, Labor, and Power in the Age of Automation, Princeton, 2019; 以及Daniel Susskind, A World without Work: Technology, Automation, and How We Should Respond, Metropolitan, 2020。这些诞生于自动化思考浪潮下较晚时期的论著代表了自动化话语的一种悲观转向。与Frey的观点相反,Susskind认为自动化将会创造出一个无需劳动的世界,但他认为全民基本收入这一解决方案并不具备可行性。

[4] Andy Kessler, “Zuckerberg's Opiate for the Masses,”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18, 2017。

[5] 可参见Iain M. Banks, Look to Windward , Pocket Books, 2000; 以及他的“Notes on the Culture”, 辑录于Banks, State of the Art, Night Shade Books, 2004。

[6] 分别参见Claire Cain Miller, “A Darker Theme in Obama's Farewell:Automation Can Divide Us,” New York Times , January 12, 2017; Kessler,“Zuckerberg's Opiate For the Masses”; Eduardo Porter, “Jobs Threatened by Machines: A Once‘Stupid’Concern Gains Respect,” New York Times ,June 7, 2016; Kevin Roose, “His 2020 Campaign Message: The Robots Are Coming,” New York Times , February 12, 2018; Andrew Yang, The War on Normal People: The Truth about America's Disappearing Jobs and Why Universal Basic Income Is Our Future , Hachette, 2018; Andy Stern, Raising the Floor: How a Universal Basic Income Can Renew Our Economy and Rebuild the American Dream , Public Af airs, 2016。

[7] Nick Srnicek and Alex Williams, Inventing the Future: Postcapitalism and a World without Work , Verso, 2015, p.112.

[8] Peter Frase, Four Futures: Life after Capitalism, Verso, 2016; Manu Saadia, Trekonomics: The Economics of Star Trek, Inkshares , 2016.

[9] Srnicek and Williams, Inventing the Future , p.127.

[10] Aaron Bastani, Fully Automated Luxury Communism: A Manifesto, Verso,2019. Vs7U+G7mhDWjFVYuTuFdDL6yKhfPGGw8xo8Q0GV45tCazlNU0cBoRRo3UmQjkIM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