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1 对于权力机关的灯下黑现象,你怎么看?

一、题目

“灯下黑”是正常的物理现象。现在,有些权力机关也存在“灯下黑”现象,你怎么看?(山东省考面试真题)

二、讲解

1.根本原因、最大影响、核心问题、关键措施

我答综合分析题方法很简单,就是直接找到三四个答题点,提炼出鲜明的观点,接着进行论证。这些答题点表面上千变万化,其实大多数属于“态度、背景、含义、影响、原因、问题、对策”。很多同学学习的培训班模板,也是先说几条原因,再说几条问题,最后说几条对策。这种“333”结构,我在很早之前使用过,但是已经丢在很远的地方了。这种结构是十几年前的模板,考官已经基本免疫,不会有任何期待感。但是,抛弃那些陈词滥调,只说一条根本原因,就会变成独到的观点。比如,出现这种现象令人痛心,最根本的原因是……

题目问看法,同学们就要说看法,即便是想说原因,也要包装成看法。同时,不要面面俱到,想着把所有原因都说出来,你就是说得再多,也还是不全面。与其均匀用力,不如重点突破。所以,我常用“根本原因、最大影响、核心问题、关键措施”这几个词,用来说明“原因、影响、问题、措施”。这其中的“根本、最大、核心、关键”,既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是个人看法;又让答题显得“骨骼清奇”,完全脱离模板。我推荐使用这种答题结构,整本书中所有的综合分析题几乎都是这种答法。当然,我没有每次都用“根本、最大、核心、关键”,一个原因是没有必要,另一个原因是防止过滥。

2.纵向从哪里来

面试说到底,需要解决的就两个问题,一个是纵向分层,另一个是横向展开。借着这道题,我说说综合分析的纵向分层方法。思考是有步骤的,我遇见综合分析题,一般会按照以下步骤寻找答题点。

第一步:从头脑中找。遇见一道综合分析题,一定要问问自己的大脑,看看第一时间闪现出的观点。这些观点是最宝贵的,是你的下意识反应,只要稍加提炼包装,就是一个很好的答题点。因为是大脑的下意识反应,一般你都会有话可说,而且说起来顺畅,不会过于生硬。相信你的大脑,相信你的能力,你绝对不会毫无看法,你也绝对不会无动于衷,我对此深信不疑。

第二步:从题目中找。面试秘诀千万条,问啥答啥第一条。不要急着找模板,不要急着想套路,要把注意力聚焦到题目上,从题目中寻找破题的蛛丝马迹,往往可以找到合适的答题点。比如,启示类、寓言类、AB类、漫画类等,甚至推而广之,在所有的综合分析题中,答题点的线索至少一半都在题目中。所以,再看一眼题目,再想一下里面的每个词、每句话,也许你会突然豁然开朗。

第三步,从框架中找。如果前面两步之后还是无法破解题目,你就要借助框架,从“态度、背景、含义、影响、原因、问题、对策”中,找到你会说的、愿意说的作为答题点。这里建议按照上面提到的方法,不要贪大求全,不要面面俱到,而是只说“根本原因、最大影响、核心问题、关键措施”。

当你答完题再回头分析时,有些同学会发现,前面两步找到的答题点,大部分也符合第三步的框架。确实如此,但是如果你跳过前两步,直接从第三步入手,答题就容易显得生硬,甚至答非所问。所以,我建议按照这三步循序渐进,这符合思考的步骤,更自然、更真诚,是答题的大道。

3.横向往哪里去

(1)画面感,有细节。答面试题不是写议论文,而是写记叙文。我的意思是,答题要有细节,不要大而化之。有些同学说什么都是一两个词,显得过于高冷。比如,我会安抚群众情绪,或者我会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这都等于没说。考官想听的就是怎么做通、怎么安抚,结果你完美地闪避开,就只蹦出两个孤零零的词,这是不行的。要有画面感,要描述场景,把细节说出来,把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说清楚。不要想着考官与你有心电感应,认为你只要提一提,考官就会脑补一大堆,没有那回事儿。

(2)追原因,问结果。当你说了一句话后,发现后面难以为继,再也展不开。这时可以问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呢?另一个是所以呢?一般情况下,只要反复追问“为什么”或者“所以”,就会逼着自己把话说得越来越长。简而言之,你需要把前因后果说清楚。很多同学习惯于说话说一半,既不交代来龙,也不说明去脉,只是卡在中间,不上不下让人难受。比如,网上很多人戏谑雾霾,你怎么看?有的同学就会说:网友对雾霾的戏谑,反映了群众越来越关注自然环境。说到这里戛然而止,既不交代原因,也不说明后果。好像此言一出,考官就该惊若天人、叹为观止。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戏谑雾霾反映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为什么雾霾越来越严重?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关注得不到回应会有什么后果?雾霾得不到治理有什么后果?要反复追问自己前因后果,反复问自己“为什么呢”,反复追问自己“所以呢”,这样才能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要不然只是在自我陶醉。

(3)抛出去,收回来。这是我常用的,模拟的第二条、第三条使用的都是此法。就是说,当你论证一个观点时,先把观点抛出去,采用名言、数据、修辞、正反、事例、故事、新闻、热点、人物等论据,把观点论证清楚,让观点飞上蓝天,带上白云清风的味道;再把观点收回来,重新回到分论点,重新回到题目,联系自身、工作、生活、机关等,让观点接地气,带上泥土花草的清香。这个我反复多次讲过,每次都是不同的语言,相信大部分同学已经理解其中的精髓,就不再多唠叨。

三、破题

讲解中纵向从哪里来,横向往哪里去,就是破题、展开的方法。

我常说量变引起质变,一切都是积累。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质量和数量的界限没有那么明显,数量有时候就是最重要的质量,数量达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可以堆死质量。说实在的,我看到这道题就会想到模拟那些点,也就是说我的答题点大多从大脑中来,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我说这些并不是故作高深,只是在实话实说。这是我反复练习的结果,没有什么可标榜的。而且,面对大多数题目,我同样要借助框架,这也没有什么丢人的。思考本来就要使用思维工具,当然,要确保那些工具被你掌控。

这里再次提醒同学们注意讲解的第二条、第三条,我专门剖开自己的思维过程,归纳出来的纵向破题、横向展开方法,你可以照方抓药,提炼出适合题目的答题点。

四、模拟

第一,权力机关出现“灯下黑”,没有一丝一毫的合理性(表明态度、回应题目)。在使用煤油灯、蜡烛的时候,光源本身会被自身遮住,导致灯的下面出现阴影,这就是“灯下黑”,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其合理性。权力机关出现“灯下黑”,则是一种典型的监守自盗行为,本来是最该遵守纪律规矩的地方,却破坏纪律规矩,类似于光源附近出现黑暗。要知道,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该有丝毫的特殊利益,这是我们的承诺,也是我们的宗旨。所以,权力机关出现“灯下黑”,没有一丝一毫的道理,不符合我们立党立国的大道,是必须坚决解决的。

第二,权力机关出现“灯下黑”,是因为缺乏刚性约束(根本原因)。西方有个关于权力的寓言,讲的是屠龙少年在杀死恶龙之后,面对触手可及的权力和财富,会变身成为新的恶龙,继续作威作福。这个故事说明,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一旦缺乏刚性约束,权力就会沦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从实践中看,权力机关本身掌握权力,让它们革自己的命,自己约束自己,是很难实现的。而且,各种外部约束又距离权力较远,很难彻底、有效地实现刚性约束。所以,“灯下黑”现象才会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第三,破解“灯下黑”问题,要靠群众监督(关键措施)。其实,早在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和民主党派人士黄炎培已经探讨过这个问题。毛泽东认为,只有靠人民的监督,才能避免出现人亡政息的问题。再大的权力机关,也是人民政府,权力也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有着监督的天然正当性。现在,网络自媒体发展十分迅猛,不少官员贪污腐败的线索都来自群众举报,正是验证了群众监督的威力。所以,我认为,想要破解“灯下黑”,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群众起来负责,群众起来监督。 7N8AHozp+z3GNeEysU11Ni3/NJIuZnDnmSF7m1WMB8GIamOglKiyyo6AWiDMW8j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