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出版说明

李学勤先生(1933—2019)是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享有崇高的学术威望。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多个学科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引领和推进了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学科的发展。

1951—1952年,李学勤先生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随后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殷虚文字缀合》一书的编写,从此走上学术道路。虽然李先生在清华大学仅学习了一年多的时光,但对母校充满了深厚的感情。20世纪90年代,他在清华大学成立了国际汉学研究所,倡导国际汉学的研究;后来又兼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积极推进清华大学的简帛学研究。2003年,李先生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回到清华大学全职工作,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2008年,他慧眼识宝,积极促成了清华简的入藏,并主持建立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大力推动出土文献的学科建设,相关的工作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文科建设与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积极高效地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李学勤先生也非常重视出土文献领域的人才培养,2005年以来,李先生先后在清华大学开设了甲骨学、青铜器概论、金文研究、出土文献与古史新证等课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时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前来听课,每次课堂上都人气爆棚,一座难求。在这些课堂里,李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敏锐的见解、风趣的语言为莘莘学子带来了一次次的学术大餐,其盛况已成了空谷绝响。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李学勤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拟将李先生历年在清华大学授课的讲义整理出版。作为专项课题的“李学勤先生讲课稿、笔记整理”(项目编号G1815),亦已纳入中宣部等八部门领衔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作为重点任务加以推进。本套讲义系根据李学勤先生授课时所录的视频和音频资料整理而成,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现了这些课程的现场原貌和授课效果。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李先生的授课内容,我们还特地选收了先生的部分论文作为附录。本次先推出《〈五帝本纪〉〈夏本纪〉讲义》一书,其他讲义将陆续推出。

《〈五帝本纪〉〈夏本纪〉讲义》是李学勤先生应中国文化论坛之约,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暑期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给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的学员讲授《史记》的《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两篇文献的讲义内容。其中的《五帝本纪》讲义曾于2012年以《〈史记·五帝本纪〉讲稿》为名,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此次收录丛书时,又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刘国忠教授根据当时的录音资料全部重新核校,补充和订正了部分内容。《夏本纪》讲义则此前从未正式整理出版。

《〈五帝本纪〉〈夏本纪〉讲义》一书的出版,是与许多学者的热心帮助分不开的,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中国文化论坛慨允将这两篇讲义收入“李学勤先生清华讲义丛书”之中,感谢甘阳、曹莉、张静芳等诸位先生的热心帮助和大力推动。

由于我们的水平与能力有限,本次整理这两篇讲义的工作肯定还存在不少欠缺和不足,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2021年8月31日 +U/mQEotSf8fHoLiqii3R1QkeU/1pX44JCtnD1oPTCF3Jgqm4KLrzhjgFkez3p0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