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研究意义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是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重要之举的研究意义表现在: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之举、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举、是提高把握发展规律能力的科学之举。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之举

2014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了7 4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5年7月1日世界银行的归类,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为4 126~12 735美元) ,很显然我国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发展阶段。根据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发展是否均衡、是否协调,成为衡量世界各国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把尺子、一道杠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要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有了它,就能补短板、强整体、破制约,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协同配合、均衡一体发展。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旨在通过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在此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觉性,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时代特征而言,就是要使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理性看待和具体分析中国当前的发展实情,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发展理念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当代大学生既能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推进科学、教育、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改造、道德水平的提高,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保持在动态平衡、协同推进的状态。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输送合格可靠的中坚力量。因此,用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使中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之举。

(二)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举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难在“全面”。从区域来看,既要东部率先,又要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从城乡来看,既要城市繁荣,又要农村富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兴盛;从物质与精神来看,既要有物质上的丰裕,又要有精神上的丰富;从经济与环境来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历史实践表明,要实现“全面”,需要统筹兼顾,在薄弱处、薄弱环节加大建设力度,加深理论认识,尤其是要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的全面准确认识,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旨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包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政治主张和阶级立场、性质和功能、产生和发展等的教育,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从而掌握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历史观、文明观和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要获得全面发展的时空,就必须保持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表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全面关系与和谐统一,同时也是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是人的身与心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两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基本力量。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精神文明反作用于物质文明的历史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平衡与不平衡、同步与不同步的辩证统一,二者互为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些科学观点为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遵循和方法论指导,能够使我国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协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效能,进而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把握发展规律能力的科学之举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社会要素和社会领域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有人类意识参与的过程。人类在有意识地参与社会有机体发展过程中不能任意地创造规律而只能是认识和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从而推动社会有机体发展。从历史的发展过程和趋势看,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动态的、辩证的、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其根源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是按人类实践活动规律运行的有机整体。在社会有机体中,不同要素之间交互作用,形成历史合力,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在历史合力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归根结底起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论、交互作用论和历史合力论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予以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强调要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和具体化,是促进当代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创新理论,是当代中国切实管用的协调发展观。当前阶段,以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推进大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准确认识,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和深刻的把握,是提高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把握发展规律能力的科学之举。

大学生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关系着其成长成才,也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当下的中国梦宏伟目标的实现和实践。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境遇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其实践有效性,以培养大批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摆在国家、各级学校及理论研究者面前迫切的现实课题。致力于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的规律进行揭示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研究,能够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提供思想理念及方法指导,推动其具体化、科学化发展。 PYahSFBXfF4it/f79sv3chjMSkY9vh5+FieTnIcgEshNO65tgISUnLo/yLqWPt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