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观,就是要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综观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自李大钊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以来,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个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如毛泽东、邓小平、瞿秋白等的马克思主义观)、西方学者的马克思主义观(普列汉诺夫、阿尔都塞、柯尔施等的马克思主义观)上,近几年更是开始聚焦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此,我们在摸清大学生“如何看待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状况过程中设计问卷,而这一问卷的题目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课堂上收集的,请两个教学班近200名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身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之后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形成问卷,由学生填写,并对数据进行百分数、辨别力评分、因子分析处理,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的结构方程,以“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认可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为方程模型构建因子。这里的态度、学习、思考、认可、践行、信仰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周向军指出“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这里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习、宣传、研究、运用、捍卫、坚持和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 。田心铭认为“马克思主义观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发展规律、社会作用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态度的基本观点” 。杨燕、周向军认为“不同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观有不同的定义,但他们的定义中也有共同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观是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看法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也就是怎样认识、评价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从这些学者的观点中,可知马克思主义观必然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习、应有态度、理论与实践问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的结构方程模型是有切实理论根据可循的。
态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刘易斯·艾肯于2008年曾对态度做过如下总结:第一,态度是指代行动准备的内心阶段。第二,态度是一种影响人们对待外界人、事或物的行为方式的内在状态。第三,态度是使人们对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某种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信念组织结构。第四,态度带有赞同或不赞同偏向性评价事物的倾向,通常反映在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中。他个人将态度看作是一种习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倾向性,用于积极或消极地应对某种事物、情景、惯例、理念及个人。他还总结到态度对行为具有预测性,但是态度预测的行为和表现出的行为会出现不一致的双重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威尔逊和林赛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即人们对同一客体可能会拥有两种不同态度,被意识到与承认的是外显态度,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是内隐态度。刘易斯·艾肯也对这一理论进行过论述,并总结到无论态度是否被意识到都可以预测行为。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态度应该属于一种主体的认知格式,是其对所知的体现。
基于此,笔者认为态度有消极与积极之分,是行为执行的准备阶段与内在状态,且暗示了行为的方向或目的的可能。多年的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积极正向、多样活跃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总体趋势”,说明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方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成效,整体反映出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态度。
首先,学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孙勇、刘庆丰认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把握方向,认识世界,培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素质,获得不断奋斗前行的动力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其次,学习需要教育的引导。刘建军、王易、张雷声指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 。李晓东认为,思政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重要阵地,也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主干渠道 。然而,只通过教师的教授是片面的,还要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还要从学生的角度看。李虹谕认为,学好马克思主义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自身的努力也十分关键,大学生既要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思维方式,又要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王鹏认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要从兴趣着手,既重视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又探索激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兴趣的途径 。总之,关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整体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进行的。
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就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过程,包括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价值判断。据《当代汉语词典》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之解,思考是一种全面、深刻的思维活动,是外在刺激下人脑的内在意识活动观,它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弄清外来的刺激是何物。相对应地,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中,也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剖析与理解,对何谓马克思主义,为何要对马克思主义有正确态度并学习、认同、践行和信仰进行全面的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与大学生联系起来,也是对大学生拥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种同等转换。黄吉敏认为,当代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没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大学生,不能称为真正的大学生,且马克思主义也不会有新进展 。
认可就是承认、许可与认同。学界中常将“认可”与“认同”联系在一起,因为目前没有针对马克思主义认可的相关理论,故从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理论中甄选与借鉴。认同原为心理学术语,弗洛伊德将认同纳入他的人格理论,认为认同是一种深一层的模仿。结合《社会科学新辞典》与《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所释,认可也是一种情感移入的过程,是进一步或深一层的模仿,是学习行为内化的过程,更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第一,认可是内心的理解、接受与认可。胡雨霞等提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指当代大学生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能够从内心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在行动上则表现为躬行践履其基本要求” 。汪勇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认同就是大众在内心深处认可、信守并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的现象 。第二,认可与践行、信仰共构。吴少进、吴家华提出,“‘认同’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中对本群体、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包含认知、同意、信仰、践行等环节。马克思主义认同是指无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肯定性体认,表现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的指南” 。刘泉葆、蒙一鸣认为,“马克思主义认同是一个由认知、认可到践行的过程,这个过程事关利益,体现在思想方面的信守、信仰和行动方面的指导以及践行” 。认知是基础,认同是关键,践行是归宿,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践行是指实践与履行。第一,践行与认同相伴而生,表现为知行合一。李忠军、刘静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与践行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认知,更是一种知行合一 。第二,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结果转化为实践。覃轶珊认为践行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阶段为:认同→践行,目的在于将价值标准外化为实际行动。第三,以高校作为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阵地 。金伟认为,“高校作为‘90后’大学生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阵地,应当发挥其作用。要使‘90后’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具体来说,高校应在理论教学方式和社会实践两方面加以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丰富‘90后’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能力” 。第四,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准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面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提供万能模板而是行动指南,反映普遍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只要我们始终不懈地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中国精神的鼓舞下战胜征途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稳步地达到我们的目的,使中国梦梦想成真” 。
信仰具有消极与积极之分。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充满信心,主流信仰积极、健康。首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定义。杨昳婧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确信和认同,是一种确信无疑的精神状态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仅是人类信仰的一种,还是人类伟大的、崇高的信仰,也是已经被社会实践证明的具有价值性和实践性的伟大的信仰,代表了人类信仰的方向。其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危机进行思考。刘江宁指出,在社会变迁背景下,虽然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出现了危机,主要表现在信仰的缺失、迷失、不坚定,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困惑,进而对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动摇 。杨昳婧指出,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在信仰方面存在危机,没有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不信任,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或者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信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困惑、迷茫和动摇现象;对于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是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价值都出现迷茫的状态;等等。为此,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第一,这是由我国的现实情况决定的。张兴海、朱明仕指出,当代大学生是国家人力资源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他们的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使他们不仅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握信仰形成的一般规律,摸索信仰教育的逻辑进路和有效途径,是当前探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第二,这是由大学生的现实地位决定的。张梅认为,作为一种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大学生个体发展有重要作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信和信奉马克思主义,并外化为行为,必须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项特殊教育实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有显著区别,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在结构方程中允许测量误差的存在,所以外生潜在变量与内生潜在变量以及标识变量都可以有测量误差。态度、学习、思考、认可、践行、信仰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可以通过相应变量来测量。为此,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结构模型共设定了6个变量,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是自变量(外生潜在变量),认可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变量(内生潜在变量),其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是核心变量。结构模型主要考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过程是如何为其看待马克思主义与对待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以及各自影响的程度如何。假设如下:
假设一: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存在的;
假设二:Ksi1(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Ksi2(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Ksi3(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这三个外生潜在变量正指向于Eta1(认可马克思主义)、Eta2(践行马克思主义)、Eta3(信仰马克思主义)内生潜在变量;
假设三:Eta1(认可马克思主义)、Eta3(信仰马克思主义)均正指向于Eta2(践行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