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之所以要引入交换方式的观点,并不仅是为了解决马克思在“颠倒”黑格尔哲学的“上下”关系时所产生的问题,而且是为了说明由“前后的颠倒”所产生的问题。

正像在一开始我所说的那样,布洛赫可以从这种前后的颠倒中发现马克思主义的任务。马克思不否定预知未来。在这个意义上,他是唯物主义。但是,布洛赫却主张,他是要寻找未来,即是要寻找“还未实现的东西”的人。在马克思主义运动失败以后,他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唯物主义。因此,他像通常的唯物主义者一样,并不拒斥宗教;相反,他还要在宗教中去寻找共产主义或者“希望”的曙光。譬如,在《希望的原理》中,布洛赫不仅研究了基督教,甚至还研究了孔子和老子等。

但是,这种讨论在结果上难道不会得出上层建筑是自立的结论吗?这样一来,经济基础的作用将会消失。我认为,对此需要交换方式的观点。“未来”“还未实现的东西”是交换方式D,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交换方式A的恢复,而且它在一开始要表现为普遍宗教这种形式。

我认为马克思的确没有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去展望未来;相反,他是对过去的考察。但是,对马克思而言,这就是在寻找“未来”。因为他认为“未来”就是向过去存在过的、被压抑的东西的复归。马克思,特别是在他的晚年曾研究过氏族社会,之所以研究这一问题,就是因为他把未来的共产主义视为“在更高层次上”向原始共产主义的“复归”。

我再重复一遍,马克思之所以没有展望未来,是因为他认为未来在某种意义上是向过去的复归。这里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刚才引用的那段马克思的话:“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 状况 ,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 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 现实的 运动。”

马克思在说这段话时,他是想从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或者说从世界历史本身中寻找共产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他没有像康德那样,在前面设定了道德理念。因为他认为在经济基础本身中已经包含了道德性的因素。这一点,如果从交换方式角度来看,是很容易理解的。也就是说,只要从交换方式A和交换方式D中来看即可。 V8CUNywTbRXmlXeAo7NUnCKbKQwe3cLwvZw4cUTQK0dp0aLhF7odSzrGB01HTaQ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