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当然,在马克思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时,马克思主义者所采取的两种态度来自马克思本人。因此,我们需要将问题追溯到马克思。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是从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批判开始的。 [1]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一开始设定了一个经济的层面,然后在这一层面之上又设定了国家以及民族(nation),认为通过国家以及民族可以超越这个经济的层面,并将这个经济的层面统一起来。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唯物主义的颠倒。通常,这个颠倒被理解为一种上下之间的颠倒。实际上,马克思将经济的层面置于底部,让经济基础来决定被黑格尔置于上面的国家和民族,并将国家和民族视为观念的上层建筑。

一般在说到马克思所做的唯物主义的颠倒时,往往是指这一颠倒。但是,对黑格尔体系的这一颠倒却不仅仅是指这一上下之间的颠倒,与此同时,它还是前后之间的颠倒。对黑格尔而言,事情的本质表现在结果中,即只存在于已经完了的状态中。他这一态度是在批判和克服了康德的基础上完成的。

康德是从“事前”的立场出发来观察事物的。这样一来,我们将无法认识未来,而只能进行预想和相信。康德说,我们固然可以认为世界历史会向着“目的王国”不断迈进,但是,这种理念充其量只不过是假象。这一理念(统合理念)并不是由理性来解决的假象,因为只有理性才需要它。与通常的假象不同,康德称它为超越论的假象(通常称之为先验幻相)。

而黑格尔是从“事后”的立场出发来观察事物的。对他来说,理念并不是像在康德那里那样,只是在未来应该实现的某种东西,也不是假象,它就在现实中存在。现实本身就是理念的。因此,对他而言,历史也是终结的,这一态度的背景是法国大革命。譬如,康德试图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更加彻底化,而黑格尔则拒斥这种激进主义,主张要接受现实。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不可能仅仅是上下之间的颠倒,它还是前后之间的颠倒。因为,马克思并没有将历史视为已经结束的东西,而是把它看作应该实现的某种东西。也就是说,这是从事后来看的立场向事前来看的立场的“前后颠倒”。但是,这也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的颠倒。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康德立场的复归。马克思本人并没有考虑过这一点,但是现实却是如此。马克思不仅否定了黑格尔,而且还拒绝了康德那种将历史的目的(终结)置于前面的做法。或者说,他拒绝了在历史中发现道德的理念性。这里,我们又可以想到刚才引用的那段马克思的话:“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 状况 ,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 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 现实的 运动。” [2]

马克思没有谈论未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先预测未来,而后再阐述历史的必然的;而批判这一点的人,都会尽力去避免讨论未来。但是,有意去反对这一常识而讨论未来的就是布洛赫。他认为,所谓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就是要从“事前”来预测还没有出现的东西(乌托邦)。

[1] 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进行批判。参见:Karl Marx. Kritik des Hegelschen Staatsrechts //MEGA 2 I-2.Dietz Verlag Berlin,1982。

[2] 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 Die Deutsche Ideologie // Marx Engels Werke , Bd.3.Dietz Verlag Berlin,195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 DK4iDUlU9LztH+LmmNSMEDMAAU+3FOcPHM3/ggAalfSfYIAJQ8QqSg6gzNW2a/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